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9-11-21王海霞
王海霞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也是观念、信仰、责任感的传递过程。当我们面对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追溯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时感受到的应该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发现其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键特质,能对客观存在的规律做出较清晰的主观解释,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梳理出历史发展的主脉络,并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生。
一、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节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
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节点有很多,可以说随手拿来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地点都能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切入点。正因为如此,才要慎重选择好节点。每节课选择一个节点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题即可,不需也不能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地从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的节点是“智慧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引用材料时要紧紧围绕这一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出示《都江堰示意图》,然后,运用多媒体插入《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能清晰地理解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原理。最后,出示现在的都江堰图片,让学生感受“天府之国”的富饶。这样,由此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认同感才会更强烈,家国情怀的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二、课堂是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学生的“主战场”
作为课堂的指导者——教师,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课堂的有效利用能力尤为重要。首先,课堂是情感之路。历史学科是客观的,但历史教学可以是主观的。面对盛世,师生应持赞美之词,褒扬美好的风尚;面对残暴,师生当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念,“以史为鉴知兴替”。其次,课堂是方法之路。教法学法的实施与传授、提炼与运用是提升课堂的关键。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是明辨是非的前提,教会学生分类汇总历史资料是综合学习的基础,教会学生合作互助是增强凝聚力的根本。最后,课堂是心怀之路。本着教学相长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梳理历史教学的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评判时空中的历史人物等,不仅能提高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度。
三、历史活动的开展是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延伸
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乐学、善学,就会逐渐形成螺旋上升的高效课堂效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适的学生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以人物为节点,可以开展“讲历史名人故事”“评历史名人品格”等活动认识名人,镜鉴自我;如果以历史事件为节点,可以开展“梳理事件始末”“探寻历史真相”等活动认识历史,以史为鉴;如果以历史地点为节点,可以开展“重游歷史故地”“探访历史遗迹”等活动认识家国,共筑未来。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是观看视频、聆听报告,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交流氛围中都能一次次感受历史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素养。
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品质的中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情感作为认知到行为的催化剂,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设置,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德树人的角度、教育发展的长远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还十分突出地对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提出重大战略要求。这些掷地有声的重要论述,昭示着一个承载历史、贯穿当下、引领未来的深刻论断——伟大的新时代在召唤着我们。
综上所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关心民生疾苦、承担社会道义”的品质,让优秀的历史人物成为学生追逐的明星,引领学生构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居安思危”“国荣家荣”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