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课堂教学更科学

2019-11-21杨夏平

师道·教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知识分组

杨夏平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喜欢科学、学会科学、应用科学?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许多一线科学老师都在不断寻找。

一、课前需要做足“功课”

(一)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开学初刚刚跟学生接触时,教师应努力向学生传递有关科学课的一些信息,争取学生给予老师更多的肯定。例如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没有马上进入书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和学生交流互动,如六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用了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通过短视频遨游宇宙,学生看完后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对本学期的内容充满期待;又如在开课时叙述科学课学习对生活和往后学习的影响,让学生懂得重视科学,通过科学展望未来发展;还可以通过交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学习过程尽在把握,如在交流中概述一些本学期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等,让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取得学生对自己教学的信任。

(二)树立课堂规则前置意识

在对小学各科目在学生心中受欢迎度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在最喜欢的课程里,科学课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一科。可是喜欢归喜欢,上课时学生并没有因为喜欢而自觉、规矩地进行科学探究,取而代之的是吵闹、无序的课堂。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适应科学课堂,让教师顺利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呢?应该树立课堂规则前置意识,让学生尽快熟悉科学课实验活动的纪律,通过小组管理、多元评价等方法加强课堂纪律训练并形成常规。小学科学课堂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实验活动,如观察、实验、汇报、展示等,每个环节都要求严谨,细致,因此树立规则前置意识显得尤其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学生接触的开始,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与学生一同制定必要的课堂规则。前文说到的每学期的第一节课的交流活动,就是树立规则前置意识的好时机,通过分组,选定组长,制定课堂活动规则等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而不会把科学课上成了活动课。

(三)细化课堂管理

课堂的有效管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科学课也是如此,课前做好细化管理,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前要求学生带的科学课材料在没有使用时,不能随意去碰触;在汇报交流时,要学会倾听;有不同意见时不要随意争论,要举手发表自己的异议等。当课堂上一旦发现混乱的情况,我会立即放慢进度,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慢慢地就能养成学生的好习惯了。

(四)合理分组,明确职责

要第一时间选出小组的正副组长,做好材料的收发、整理等。分组后把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实验记录、材料的领取、分配、小组纪律的协调等小任务“包干到户”,让学生有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自主感、规则感,并且跟学生明确在职责下与完成效果相应的一些奖罚方法。

二、科学课堂的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科学学科的学习强调从观察分析和实践操作入手,到能从中得到一定的了解和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课上单靠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学的目标。科学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融入生活,改变生活。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应该发掘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时,能在生活中感悟到科学知识的简单经验。通过课前预习、质疑,课内操作、讨论,渐渐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意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滑轮组”这一课时,结合我校在建的新教学楼的升降机,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物质的变化这个单元中,小苏打和醋的反应现象这个内容,让学生把这个现象和他们最熟悉的可乐饮料相结合,明白碳酸饮料的组成;教学“斜面的作用”时,让学生体验学校门口的斜坡,感受斜面的受力作用等,激发了学生对于这些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不会觉得书本的科学知识遥不可及,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合理分组,合作探究

1.合理分组,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式是分组活动,2-4人的小组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如果人数太多,就会使到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主权,活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但实际情况是我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不足等原因,教学仪器不能满足学生2-4人分组的要求,造成每个小组人数达到5-6人。这种情況下实验活动中就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难以调控。

怎样的分组形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避免学校教学仪器不足的客观情况,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研究问题。我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替代性的活动材料回校,以实现组内可以人人动手。例如电磁铁这个内容,实验所用的铁钉,铜线,电池等的材料都是学生带来的,实验积极性很高;淀粉遇到碘酒的变化反应这个实验,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进行研究,实验效果也非常理想。

2.优化实验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在实验之中的职责,如操作员,记录员,材料管理员等,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合理分组,优化分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在组内自由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保证活动结束后把注意力集中到集体交流活动中。

(三)重视过程,学会倾听

各年级的科学教科书里,众多内容丰富、新颖有趣的实验活动吸引着教师和学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实验多了,环节多了,师生在课堂上感情融洽,实验活动气氛热烈,结果课堂40分钟明显不够用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怎样解决呢?

主要应解决科学教学中最难的两点,即课堂上的“放”和“收”。对于“放”这个环节,教师一般比较得心应手,在课堂上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实验活动中来。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实验的氛围里面了。但往往“收”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主要体现在实验活动中的秩序调控。实验活动环节一般都要求控制在10-15分钟,是科学知识探索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实验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科学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形成过程和巩固质量。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协作能力强的小组都已经完成实验了,有的小组还在组内争论,迟迟未能开始;课堂的实验活动一开始,教室马上闹哄哄,学生讲话也很大声,动作也很重,甚至还有学生趁机在一旁打闹。

我的做法是,当发现实验活动时声音过于吵闹,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实验秩序时,就适时地要求把实验暂停下来,整顿课堂,等安静再继续实验,刚开始的几次尝试都浪费了较长的时间,甚至使到当节课的课时不够用,但是长期的训练后,渐渐收到了成果,后期的实验过程都进行得比较顺利。因为实验探究过程是最能让学生发挥探究精神的环节,一个安静的环境,能有助于学生思考总结实验现象及背后隐含的规律。而且有秩序的实验过程,也比较有利于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减少实验过程的意外发生。

实验汇报阶段是另一个要“收”的环节。在科学课的汇报展示环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学已经在认真地进行汇报,而其他同学却还在讨论,精神状态还没从实验的兴奋状态中冷静下来。因此保证安静的课堂环境对于科学课实验汇报具有重要作用。在每次的实验结束后,我都会注意留足汇报展示的时间,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及时对小组和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以便提醒未认真聆听的同学。同时重视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都能得到科学结论,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已得的实验结论加以巩固和内化。

(四)巧用电教,创设情境

小学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很多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但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局限,对日常的许多事物缺乏系统的认识。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在课堂教学中会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例如在讲《宇宙》这一章节时,考虑到学生的感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对于宇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丰富,但又非常感兴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课堂上我会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结合书本知识,对于他们能理解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回答,遇到有争议或不确定的问题时,再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知识分组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分组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