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1毛美美
毛美美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能更广泛、有效地达成 “人人是主角”的理想目标,但是实际操作中仍普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割裂系统生态环境,组织管理有形无神
(一)科任教师协调一致“用”小组
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们,有的用小组,有的却心中无小组。即使科任教师都在“使用小组”,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生在“多头领导”之下,小组合作难深入。因此班级管理应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教师共同协商,统一编排小组、制定基本活动规则。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的角度,一个学生所属的小组都是唯一的,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相对稳定、深入合作的平台。
(二)校园生活方方面面“透”小组
有些教师误以为“小组合作”只是在学习方面互帮互助,忽视了校园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卫生、劳动、出操等等其他方面内容。因而造成了课上“小组共赢”,课下“单打独斗”的情况。其实,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提升意识家长认同“赞”小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内的小生态圈,也要关注“家校”大生态圈。
首先,用好家校沟通的主阵地——家长会。面向全班家长阐释“小组合作”的目标理念、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意义等,让家长了解班级管理实操办法、评价细则以及明晰需要家长与学校配合的方面。
其次,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过程中,提升家长意识。比如在处理同桌矛盾时,要让家长明白,孩子在学校不单是学习知识,也在学习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包容、理解、赢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组织管理领导的能力都是在小处磨练出来的。这样,逐步深化家长对于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理念的认知,促使家校双方达成共识。
此外,要建设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生态系统,班主任还要注意修炼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组织协调能力、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洞察学生的能力等,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成合力。
二、过多考虑 “成绩”因素,小组编排偏颇低效
作为班主任,要用慧眼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也关注到每个同学的需求,在对小組成员编排进行调整时,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还要关注性格特点,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水平、心理素质等。比如,我所任教班级中,父母管教甚严的完美主义者——学习委员小怡与成绩中等偏下、但组织能力强、人脉关系广的小单在同一小组,一个学期下来,两人都彼此欣赏,互相学习,成了好朋友。班主任作为集体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用“欣赏”地眼光看别人,这样不仅会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还会不知不觉地学到别人的优点。
三、教师忽视主导责任,小组长无助“腹背受压”
常常看到有的班级,小组工作出了点差错,小组长就成为 “头号替罪羊”;组员犯了错,“罪状”就要算小组长一份,问责其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培训,小组长们工作能力无从提升、积极性倍受打击,而且组内成员推诿抱怨、关系紧张,班级风气恶性循环。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倡导学生的“主体性”——行动的动机是自觉的,过程是自主的,结果是独创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推卸“主导”的责任,而且要“导”得更用心,更智慧。
首先,要给予小组长管理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每月定期组织小组长开展工作座谈会,针对具体问题分享成功经验,提出困惑,集思广益尝试解决。
其次,要有“去中心化”思维——每个人是自已的第一责任人,而非“小组长”。
另外,班主任要着意营造“共容心理”氛围,学生“心理相容”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是班级成员之间内在情感相互承认并接纳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相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宽容度、同理心。
四、坐失小组教育良机,德育仍靠炒“大锅饭”
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小组的“使用”只限于常规事物的管理,以学习、纪律方面为主。却忽视了处理小组对于“德育”的重大价值。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内矛盾问题,才能把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最佳德育切入点和契机。
理想的班级不是一群人管着另一群人,而是像一场人人都有思考力、决策权的精彩足球赛;一个各自芬芳,又同生共长的智慧生态园。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