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意识应从小培养
2019-11-21刘凤颜
刘凤颜
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贯穿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作为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
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铺好校园教育这块“基石”
1.从自身做起,教师做好榜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如果老师们都能注意自我修身,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给孩子们树立榜样,那么对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会有很积极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做好了榜样,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感知责任的重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心,责任意识逐步增强。
2.立足课堂,与责任意识培养相融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课程中,应用心在每一堂课中渗透。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的各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教育内容始终与责任心培养交融起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结合中,落实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要求。课前,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上,要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后,要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完全应该是他自己的事情。有了这种责任意识,孩子学习就会有动力,做其它的事情也能负起责任。
3.巧设班级活动,建立“主人翁意识”
为明确学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可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为班级的日常事务、活动“出谋划策”,让每个同学获得参与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
班级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班级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在学校定期举办的校园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参与,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集体活动时,要教导学生,个人的行为会对整个集体带来什么影响,让他们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从而建立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搭建家校教育“桥梁”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所以我们必须家校合作,互相沟通,在培养孩子责任感方面达成共识。责任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家长们要首先让孩子树立“自理”观念,在孩子能力的范围内,让孩子去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學会处理。例如,让孩子自觉按时做作业,自行整理学习的书本和用具。在家务方面,有适合孩子做的家务,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节日、活动,创设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使孩子学会关心家人。孩子做得对的事情,家长要加以鼓励和合理的奖励,对于孩子的犯错,该批评就要批评,该处罚就要处罚,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社会给予的资源往往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与体验。我们老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从最直接的感悟中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有社会责任的小公民。
总之,社会责任是学生做人之本,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互助互补,还需要我们教育者持之以恒,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生社会责任现状与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Gzxy-xx-b21)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