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探析
2019-11-21柴厚伟
柴厚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从内心深处对国家法律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自2016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说明国家正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基础教育序列,让中小学生都能受到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初步的法治意识。初中生处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及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这个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极易形成不良道德观念及错误法治意识。
由于道德与法治为新的课程形式,部分教师对新教材尚未完全掌握,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家长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缺少法治观念,更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受到网络等不良媒体的影响,崇尚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这几方面原因导致初中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笔者在本文从教师、学生、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让其初步具有正确的法治意识。初中生有了初步的法治意识,才能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利益。“打铁还得自身硬”,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从而对自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同时,教师自身要积极增强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学习、研究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学术素养。最后,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从实际学情出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苏人版2016)七下“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的内容时,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性,转变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学习别人的先进教育方法,对教学目的深入研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其次,主动学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条文,了解法律从哪几个方面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并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身边常见的典型案例。再次,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经典案例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未成年人为什么受到特殊保护?受到哪些保护?从而让学生明白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身权益有关的法律方面知识,为使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初中生会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疑问:我要学习哪些法律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在别的同学遇到威胁时我应该如何保护他人?由于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的文字描述具有相对的专业性、学术性,而初中生年纪尚小,对此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如何学法、守法、用法,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养成法治意识的积极作用与重要价值。然后,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指导学生如何守法、如何用法。最后,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学习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清楚如何守法、合法用法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崇尚心理,养成初步正确的法治意识。
例如,道德與法治(苏人版2016)八上“预防校园欺凌”单元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非常好的教学题材。首先,邀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张同学向李同学借课外书,遭到李同学拒绝,于是就给李同学起绰号“小气李”,还联合周、王等同学嘲笑李“人丑多作怪”,让他们不要与李交往。其次,笔者让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小组讨论:张同学的行为有没有错?如果有错,错在何处?是否涉及违法?如果违法,违反了什么法律?再次,邀请司法人员根据案例,结合同学讨论情况,讲解张同学的行为属于非暴力校园欺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李同学的名誉权。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解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以及该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并让同学们思考:有哪些校园欺凌行为?当遇到校园欺凌时如何应对?需要寻求哪些人的帮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
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初步养成,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家庭方面的法治教育也不可缺位。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学校、家庭,家长本身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教育方法,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初步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法治教育方面,首先,家长要积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知识,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及法治意识。然后,家长要与学校任课教师积极沟通,保持经常性联系,并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便在出现状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应对。最后,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有意识地讲一些与青少年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例。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法律知识,又清楚了违法犯罪的后果,从内心深处对法律产生敬畏感,从而养成初步正确的法治意识。
例如,针对初中生有一定的权利意识,而缺乏承担义务的意识的现状,经家校有效沟通,家长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苏人版2016)七上《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家庭法治教育。首先,家长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了解其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及司法解释。然后,通过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查找与权利、义务有关的典型案例,并研究案例中涉及的有关权利、义务的内容,同时考虑如何用恰当的方法与孩子沟通。最后,在孩子休息时以聊天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总而言之,学校、家长应积极配合,有效沟通,共同教育,让初中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观念,清楚如何合法用法,从内心深处对国家法律产生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心理,从而初步养成正确的法治意识,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