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轮作休耕发展特征及建议
2019-11-21程玉龙张文斌黄裕飞严宇
程玉龙 张文斌 黄裕飞 严宇
摘要 轮作休耕是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介绍轮作休耕技术概念以及粮食安全理念的变化,分析了轮作休耕的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了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以及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等建议,并对耕地轮作休耕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展望。
关键词 轮作;休耕;特征;建议
中图分类号 S34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7-5739(2019)19-018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社会化发展程度决定着农耕制度的演变过程。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精耕细作(充足劳动力)、粗放经营(以妇女、老人为主要劳动力)、科学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阶段。目前,许多地区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且依然有2/3的农户实行分散经营。农业、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依靠充足农村劳动力的精耕细作模式难以重现。由于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农业粗放化经营程度加重。大量耕地处于粗放、低效、撂荒的利用状态,农业种植结构呈现出单一化、连作化趋势,土壤质量状况呈现出总体堪忧的局势[1]。
1 轮作休耕技术概念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2]。休耕是一种特殊的轮作方式,在可种作物的季节以不耕不种或耕而不种的方式进行休养生息、以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3]。轮作休耕是将作物轮作与耕地休耕相结合,包含内容较单一的轮作和休耕则更为丰富,即耕地在轮作周期内,不同作物依次轮换在不同田块上进行种植,各田块依次实现休耕。以4个不同田块种植A、B、C共3种不同作物为例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休耕晒垡是采用深翻机具,将地表植被和作物秸秆翻至耕作底层;同时将多年浅耕作业造成的犁底层土壤翻至地表,使其经受太阳曝晒和雨水冲蚀,起到加大耕层深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培肥地力和保水保肥的作用。
2 粮食安全理念
随着生产技术及耕作方式不断进步,中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加之粮食政策不断扩大开放,充分保障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实行休耕或优化种植结构短期内会降低粮食总产量,但其作为反映人地关系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粮食生产模式同样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耕地利用方式是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方式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防止耕地出现无序抛荒等现象,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4-5]。寻 舸等[4]通过研究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总产量、供给结构、农民复耕与转移就业的作用机理,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于提高粮食质量、调整粮食供给结构和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前,粮食安全要求的不仅是数量的保障,还包含了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一定时期内减少粮食耕种面积、控制粮食总产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已达成共识,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粮食安全理念[6]。
3 轮作休耕的特征
3.1 时代性特征
轮作休耕具有明显的普适性和合理性,而当前开展轮作休耕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2004—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既是依靠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超强度利用耕地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农业资源环境的透支。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致使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继续维系,但农业装备工程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环境日益宽松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
3.2 地域性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耕地质量状况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就轮作方式、休耕面积、补贴政策等方面制定合理计划和方案。根据各地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及地下水超采等农业资源环境透支轻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轮作休耕技术措施,如季节性休耕(复种轮作制改为一年一熟制)、土壤恢复性休耕(种植绿肥等植物代替农作物)、永久性休耕(退耕还草还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降低复种指数,以恢复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修复土地可持续产出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东北、西北等地区,由于气候等原因天然形成了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在作物非生长期对土地作闲置处理;并通过进行轮作,减少作物连作等造成的土壤养分过度消耗。在华北等小麦主产区,可根据农产品市场供给情况适度减少某一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开展季节性休耕或轮作绿肥,并通过深翻、晒垡、雨养、控草等培肥措施减少土壤养分消耗,从而快速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在长江流域的稻麦(稻油)轮作区、双季稻等一年两熟的复种轮作制地区,应视土壤质量状况有区别地实施水稻—绿肥轮作或冬季深翻、晒垡等,以提升土壤肥力。
3.3 功能性特征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是轮作休耕的基础性功能。开展轮作休耕既是耕地管控性保护、修建性保护之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也是恢复生态、土壤蓄势的新举措。轮作休耕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投入,可以减少污染、美化环境,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質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于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有着积极影响。
耕地不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景观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轮作种植油菜、紫云英等观赏性绿肥作物,可以推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大、中城市郊区的发展,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纽带作用。
4 建议
在实施轮作休耕过程中,要始终把粮食总产量作为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并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实现各类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这是当前发展包括轮作休耕在内的各项农业技术的根本目的。
轮作休耕是伴随农业生产劳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休耕后的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在继续采取相应保肥措施的前提下,种植农作物一定年限后可以再次进行休耕,进一步提升地力,真正实现轮作休耕的制度化、常态化。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轮作种植、休耕恢复、退耕养护、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来保护耕地、修复生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是各地区需要探索和完成的一项实践性课题。
5 结语
在光、热、水资源较为充足的季节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其他时间实行季节性休耕以恢复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持粮食总产量基本平稳,相比于放弃粮食生产功能的长期连续性休耕或永久性休耕,此方法将成为一种更值得广泛推广实施的休耕制度。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农业大数据管理的合理利用以及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监控水平的提高,轮作休耕的面积必然逐渐增大,空间布局将会更加合理;休耕时间必然得到延长,时间统筹将会更加具有弹性;轮作休耕的技术内容将更加丰富多样,耕作方式与种植结构的调整将会更加灵活。
6 参考文献
[1] 杨庆媛,陈展图,信桂新,等.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8,28(2):1-8.
[2] 钱晨晨,黄国勤,赵其国.中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应用进展[J].农学学报,2017,7(3):37-41.
[3] 赵其国,滕应,黄国勤.中国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的战略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1):1-5.
[4] 寻舸,宋彦科,程星月.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4):681-687.
[5] 张慧芳,吴宇哲,何良将.我国推行休耕制度的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13(1):166-170.
[6] 郑红明.抓住时机试点休耕[J].中国粮食经济,2016(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