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畅想
2019-11-21邓建中
邓建中
清朗的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东湖似一块天然巧成的翡翠落在闾阎扑地的闹市之间;它“月出海东头,澄湖百顷秋”,是老“豫章十景”之一“东湖夜月”的由来。
西大门枕湖而建,重脊高檐,青绿色琉璃瓦屋顶线条柔顺,造型优美,矗立其上的“八一公园”金色大字分外醒目。门墙粉黄,白色方形艺术格窗幽雅地镶嵌进墙内。进入大门,抱成团的海桐树翠绿靓丽,逗人喜爱;沿湖畔小径而行,冬青树极力斜伸出长枝,浓密虬枝,青绿树叶,柔情地为你遮阳挡雨。
风沿湖面赶趟般前赴后继,涟漪一圈圈放大散开,又一圈圈接踵而至,似乎在讲述精彩无限的故事。穿过石砌雕栏的九曲桥,映入眼帘的是花团锦簇的三座小岛,俗称北、南、东三洲——“百花洲”。我放慢脚步走进三洲之一南洲,瞻仰“观鳌亭”与石质“碑亭”名胜,观赏假山、“百花仙女塑像”和缤纷的花树。“观鳌亭”是两圈立柱的重檐八角攒尖亭。亭子为正八边形,平面分布十六根柱子,外围檐柱一圈(八根)支撑下层屋面,里围一圈金柱(八根)支撑上层屋面。重檐结构增加了亭子的体重,扩展了高度和层次,增强了亭子的庄严和雄伟。亭子的装饰色彩华丽,对比强烈,外表黄绿相间,柱子为红色,屋顶为琉璃瓦八角攒尖,显得富丽堂皇。“观鳌亭”在选址上也独具匠心,它置身于假山之上。假山为叠石式平地起山,坚实而润泽,怪险而玲珑,空洞而又相连。亭与假山浑然一体,步移景异,气脉连贯,道法自然,在园景中形成“亮点和构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相反,石质“碑亭”是单檐四角攒尖亭,结构简单,色彩暗淡。下面是略高于地面的石板,石板上立有四柱,屋面四坡,坡面较陡,四坡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一点,上覆宝顶。它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异引人,而靠朴实、文秀、韵致和境界取胜。
我置身“观鳌亭”,犹听得当年士兵们驾战船操练、摇旌旗呐喊的声音。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东湖训练水军,开发南洲,种植花木,修建了“观鳌亭”的前身“讲武亭”。其后,“讲武亭”历经千载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讲武亭”改名为“观鳌亭”。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江西巡抚岳睿把“观鳌亭”整修一新,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刻“百花洲”三个大字于大青石之上。后来石碑断损,公元1983年11月重新勒石(用黑金石制作),并建石质“碑亭”一座。
风或轻或重掠过北洲树林,红黄的树叶留恋地从树枝落下,风无意,叶有情,围绕着树干翩跹起舞。我沿着逶迤的柳堤北上,从南洲来到北洲,见树木繁盛、百花争艳中有一座“水木清华馆”。馆前有单体屋宇式屋门,门的两边是立于坤石之上的两根立柱“立柱傍有低矮的月兔墙,画有图画”,与横梁卯榫相接。屋门的进深为网步架,前后作双步,面间为一大间,两边接游廊,门扇装于正间脊桁之下。柱头、横梁与屋顶之间使用了外檐整体斗拱。这斗拱重重叠叠,精巧雄伟,代表着顶天立地的精神;这斗拱向外出挑使屋顶出檐深远,蕴含着浑然天成的气质;这斗拱藏匿于华丽屋檐之下,默默无语支撑着“水木清华馆”历经风雨沧桑。门屋和整座馆既注重构图美,形成既有变化又有对称的平衡,展现方正、庄重、典雅、规范的意味;又注重色彩美,全体朱红的色彩不仅是温暖、光明、喜庆的象征,而且还有等级制度的含义。
“水木清华”意思是园林的花木湖水清幽美丽;“馆”者,散寄之居也,泛指房屋。馆的规模不及堂,但比堂更有人情味和灵活性。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江西巡抚郝硕在“水木清华馆”附近的空地上修建了楼阁和游廊。使当时的“百花洲”名闻遐迩,人气更旺。迁客骚人经常来这里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留下千古文章和不朽诗篇。但是,如今的北洲更美,馆屋游廊周围,翠竹掩映之中,花木繁多,种植了桂花、银杏、杨梅、樟树和夹竹桃等乔木,也有春鹃、金叶女贞、金盏菊和三色堇等多种花卉。布局考究,疏朗有致,四季花開,欣欣向荣,湖水、馆屋、廊桥、树木、花卉构成诗情画意的景观。我,或漫步于花间小径,或静观湖水荡漾,或小憩于秀丽游廊,内心升腾起宁静、舒适、幸福的感受。
风或斜或直,或左或右,多情地抚摸着“苏圃”院落的围墙。“苏圃”位于东洲,是旧的“豫章十景”之一的“苏圃春蔬”迁置之地。它三面环水,仅一条“苏堤”和南洲相连。我从南洲顺着“苏堤”东行,放眼湖面,碧波映日,晴空朗云;湖上鸢飞鱼跃,画舫穿行;岸边游人如织,欢歌笑语。
走到东洲“苏圃”门前,见绿树掩映,竹影扶疏中是一座幽静别致的院落。其围墙高低起伏,宛然前行,色彩外饰白粉,琉璃瓦压顶,白色围墙与青灰色门框相互映衬,显得质朴明净,美观大方。其门为扇形洞门,四周为青灰色磨砖门框,墙体较厚,呈筒状,使人产生幽深之感。其围墙窗户为漏窗,漏窗是具有各种漏空图案的窗孔,漏窗为椭圆形,清水磨砖的边框,窗蕊弯曲,线条迁回,图案为几何形体,给平直的墙面增添了无尽的生气。透过漏窗隐约可见窗外景物,使景物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千姿百态,缤纷美丽,满足视觉享受,产生愉悦心理。它还蕴含形态语义,具有文化意义,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有共通之处。它尚可作为取景框,把外面的花草、山水美景和人文景观包含其中形成框景,产生画中有窗、窗中有画、窗画一体的艺术魅力。真是“半窗图画梅花月,一枕波涛松树风”。进入院内,见靠近门边的是一座白粉墙屋,屋顶飞檐翘角,亭亭如盖。院内四周有一条青砖铺就的环形路,四环中间地上不见田畦,不见菜蔬,但栽种了松树、橘树、芭蕉、葡萄等果树。西边一角,有一古亭,上有明代名人王仲序题诗:“四序花开月月红,三春时发年年碧”。
这三面环水、闹中取静的“苏圃”也是历史名人胜迹,为纪念南宋名士苏云卿而建。说起南昌人和苏云卿的关系还真让我不可思议,这苏云卿,论籍贯是广汉人(今四川绵竹),与南昌相隔千里,世无瓜葛;论官位是一介平民,种菜农户一个;论业绩也不过是开荒种菜,披荆斩棘。可南昌人却对他敬重有加,将他与汉末名士徐稚相提并论,建“苏公祠”,命名“苏圃路”来纪念他。何也?其实,人们欣赏一个人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苏云卿在东湖南岸结庐种菜,他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待邻曲有恩礼;他不慕官场,开荒种地,秉烛织履,急人所难,人品高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苏翁”。有一天,苏翁家中来了两位客人登门拜访,两人游士打扮,苏翁以礼相待,吸泉煮茗,品茶共叙,谈天说地,怡神快意之际,客人话题一转,似随口问他是哪里人?
苏翁回答:“广汉人。”
二客问:”张德远也是广汉人,你认得他吗?”(张浚,字德远。)
苏翁曰:“认得。”
二客问:“你觉得德远这个人如何?”
苏翁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又反问:“德远现在做什么官?”
二客曰:“今朝廷起用张公(当朝丞相),欲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
苏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
原来这两位客人分别是江西路安司和转运司的帅、漕,收到丞相张浚送来的百两黄金,一封委托书函:我和同乡苏云卿多年失去联系,他有管仲乐毅之才,现听说他在江西南昌东湖结庐种菜,现附上黄金百两,作为进京盘缠,请两位帮忙送苏云卿进京。
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
云卿鼻间隐隐作声,像是在埋怨自己刚才的失言。
二客力请共载,苏云卿肃然坚决地推辞说:“现在不行,明天一定与你们同去拜访张丞相。”
第二天遣使迎伺,见门户紧闭,推门进去,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先遁矣,竟不知所往。
苏云卿这种离群索居、开荒种地、乐善好施、不慕官场、不攀附权贵的高洁人品赢得了人们(包括南昌人)的敬重和仰慕,很多人游东湖百花洲时,都要到苏圃旧址追思凭吊,留下许多文章和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