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黄芩无公害栽培技术
2019-11-21张增强
张增强
摘要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推广和无公害化管理,通渭县黄芩栽植取得了显著效益。本文总结了通渭县黄芩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繁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留种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黄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无公害;栽培技术;甘肃通渭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7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務)标识码(OSID)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目前我国常用中药材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又名山茶根、子芩、黄芩茶、片芩等。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常用于湿温、胸闷、暑温、沤恶以及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胎动不安等病症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芩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3]。近年来,通渭县大力推广黄芩示范栽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归纳总结如下。
1 选地与整地
种植地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肥沃疏松的中性或近中性砂壤土为最佳,平地或坡度<30°的缓坡地、山坡梯田均可栽植。栽植方式以单作为主,以幼林林果行间套种等栽植方式为辅。对选择合适的地块,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腐熟农家肥30~45 t/hm2、过磷酸钙750 kg/hm2作基肥,深翻25~30 cm,整平耙细,做成宽1.3 m左右的畦。
2 繁殖
2.1 种子繁殖
2.1.1 浸种催芽。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用40~50 ℃的温水浸泡5~6 h,捞出后置于20~30 ℃条件下进行催芽,待大部分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2.1.2 适时播种。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湿度适宜时,采用条播或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时采用大行距、宽播幅的株行距搭配方式,行距40 cm开沟播种,覆土3~4 cm,轻度打耱镇压。用种量30 kg/hm2。
2.2 扦插繁殖
选择成年植株,在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截成10~15 cm的小段,用0.05 mL/L生根粉浸泡2 h,按种子繁殖的株行距栽于适宜地块。
2.3 分根繁殖
春季收割时,将下部2/3的根剪下晒干入药;将上部1/3的根分成3~4个小株,并用0.05 mL/L生根粉浸泡2 h,按种子繁殖的株行距栽于适宜地块,当年即可收获。
3 田间管理
3.1 间苗、定苗及补苗
采用种子繁殖的,待苗高5~6 cm时,按株距12~15 cm定苗。若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补苗时应带土移栽,栽后适当浇水,以利成活。
3.2 中耕除草
当年栽植的黄芩植株较矮,长势较弱,要根据苗木生长情况经常松土、除草、浇水。对于分根繁殖的苗木,要结合除草进行中耕培土。
3.3 追肥
6—7月为幼苗生长关键期,要定期追肥,追肥标准以尿素375 kg/hm2、过磷酸钙150 kg/hm2左右为宜;对于采收种子的二年生植株,在6—7月开花前应加大追肥量,以促进种子饱满。
3.4 排灌
黄芩属于耐旱作物,轻微的干旱利于根生长;但干旱严重时需浇水或喷水,以增加土壤湿度。在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防烂梗。
3.5 打顶
对不采种的田块,在开花前要及时打掉花苞,以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根部生长,提高黄芩产量。生产试验表明,及时打顶可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根部产量高、有效成分积累量大[2]。
4 病虫害防治
4.1 叶枯病
叶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表现为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初发时从叶尖端或叶边缘向内逐渐延伸,形成黄褐色长条形病斑;严重时全叶干枯,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晚秋或初冬及时清理田块,拔出病残株,集中烧毁掩埋,清除越冬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病源;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防治。
4.2 根腐病
根腐病多发生在低洼积水地块和二年生及以上的植株上,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发病初期表现为褐色近圆形或椭圆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稍凹陷不规则病斑,严重时根部变黑褐色甚至腐烂,地上茎叶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选择排水渗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防[4]。
4.3 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危害黄芩嫩叶、嫩茎、花和嫩荚,发病时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也可危害茎基部,主要表现为病斑环茎一周,病部出现灰色霉层,其上茎叶随即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生长期间适时中耕除草,雨后适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晚秋或越冬时及时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病源;发病初期喷施50%灭菌灵1 500~2 000倍液或60%多菌靈6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7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4.4 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荚,发病初期产生白色粉状病斑,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斑点;发病严重时导致叶片和果荚生长不良,提早干枯或结实不良甚至不实。
防治方法:选择地势较高和排水、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发病初期可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 000倍液,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5 采收加工
对于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的黄芩,最好在二至三年生时收获,产量较高。对于分根繁殖的黄芩,栽植当年即可收获。一般于秋后茎叶枯黄时,选择晴天进行收割,先割除地上茎叶部分,再挖出其根部,抖去泥土、迅速晾干。晾晒过程中切忌曝晒或雨淋,曝晒易导致根部变红,雨淋易导致根部变黑,变红或变黑均严重影响黄芩产品质量。产品以条粗、色黄、质坚者为最佳。
6 留种
虽然黄芩栽植当年均可开花结果,但种子质量以二至三年生植株的最佳。种子一般于8月开始成熟,但成熟期不一致,且熟后易脱落。因此,应分期分批采收种子,采收时将整个花序剪下并进行晾晒、脱粒、除杂。将干净的种子置于布袋中阴干,并放于凉爽干燥处贮藏待销。
7 参考文献
[1] 谢晓亮,杨太新.中药材栽植实用技术500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60-261.
[2] 万利霞.濮阳县黄芩无公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83-86.
[3] 黄英,杜正彩,候小涛,等.黄芪药渣化学成分、药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5):140-144.
[4] 何军.摘花序、打顶对商洛黄芩生长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4(1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