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有机葡萄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
2019-11-21王小平
王小平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有机种植逐渐成为农业种植的主要趋势。本文针对绿色有机葡萄栽培关键技术及推广措施进行重点论述,旨在为推动我国绿色有机葡萄种植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有机葡萄;栽培技术;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7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绿色有机葡萄栽培就是在葡萄种植中,通过天然、有机的方式,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葡萄种植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例如葡萄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在绿色有机葡萄种植中可以通过切断病虫传播途径、恶化病虫生长环境来达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在施肥工作中,只需要通过自然节气调整种植行为,就有可能提高产量,维持农业与生态平衡发展。这对绿色有机葡萄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集成一套标准的绿色有机葡萄栽培技术,并向广大种植户进行推广,减少化肥和农药等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葡萄品质,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效益,为我国葡萄种植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绿色有机葡萄关键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
应选择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高产、优质葡萄品种,保障品种的优良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2 栽培基地选择
在有机葡萄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选择优质的种植基地是决定葡萄高产的关键性因素。按照国家绿色有机葡萄栽培基地土质标准,要求土壤pH值在6.0~7.5之间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土质相对疏松、富含有机物质等。另外,种植基地还要具备灌溉条件,要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水源,以满足葡萄种植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基地周围的大气环境也至少要达到二级标准以上,保证基地周围的环境污染影响最小化。
1.3 种苗定植
选择相对健壮且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种苗,定植前开挖种植沟,将表层土壤和心层土壤分开放置,翻新后的土壤曝晒1个月以上,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虫源。在定植时,先喷洒消毒液对种苗进行清洗,有条件的也可以将种苗在消毒液中浸泡2 min后再进行移植栽种[1]。在定植时尤其要注意种苗的定植密度,严格按照棚篱架之间的间距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以1 500株/hm2为佳。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并在定植后的10 d内对种苗进行适当的施肥。
1.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绿色有机葡萄在种植过程中肥水供应充足、生长健壮、优质高产。施肥时,应结合绿色有机葡萄生长发育规律,施用腐植酸和有机肥料等,同时配合施用一定的微生物肥料和无机矿物质肥料。定植前,施有机农家肥30 t/hm2;春季,可以连续15 d,每天施1次农家肥,促进葡萄枝生长发育;秋季,可以直接采用穴施法进行施肥,保障果实的成熟度。
1.5 修剪塑形
当前我国大多數地域绿色有机葡萄的修剪工作都选在秋季进行。实践发现,秋季修剪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葡萄出芽率,保持葡萄植株长势均衡,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同时为葡萄苗安全越冬提供保障,提升翌年结果率,提高产量[2-3]。
1.6 病虫害防治
绿色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不是仅通过农药来控制,而是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手段进行有效防治。一是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种苗;二是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尽量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防治病虫害。例如,对病果、感染病虫害的残叶等及时进行清理,应用生物农药或采取以虫治虫的防治方法[4-5]。
2 技术推广保障措施
2.1 建立完善相应的推广管理制度
推广绿色有机葡萄科学栽培技术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推广管理制度,主要从环境保护制度、肥料使用、农药使用、果品检查等方面开展推广管理。例如,通过健全环境保护制度,监督和监察栽培基地附近的环境,保证基地环境良好。
2.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绿色有机葡萄种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葡萄产量的提升,同时使葡萄的品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另外,发展葡萄绿色有机种植可为地方发展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促进绿色有机葡萄产业发展,使种植户认识到发展葡萄绿色有机种植的优势,提升对葡萄绿色有机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民就业,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 参考文献
[1] 武雪燕,梁海生,李向前.绿色鲜食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17(12):41-42.
[2] 许鲁杰.葡萄绿色食品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J].福建农业科技,2016(4):34-36.
[3] 郭绍杰,苏学德,李鹏程,等.干旱区绿色设施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9-172.
[4] 韦初举.浅析葡萄主要病虫害症状及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4):68-69.
[5] 罗惠颖.葡萄主要病虫害调查及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