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吉大利”壶的创作内涵

2019-11-21左晓龙

山东陶瓷 2019年4期
关键词:光器紫砂壶紫砂

左晓龙

图1 大吉大利

原本紫砂壶的诞生,是由于新的饮茶方式的出现,散茶的普及让紫砂壶伴随着茶文化普及发展了起来。在紫砂艺术发展的初期,实用性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工艺的进步,制作观念的转变,紫砂越来越多的挖掘出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让许许多多的文人开始逐步的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来。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坚定的。因为当时的文人赋予了紫砂内在的文化属性,而推及大众的普及性让紫砂将这种文化属性随着茶文化的拓展而拓展开来,在这个过程中,紫砂壶的创作者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并在文人主导的紫砂艺术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到了近代,随着传统文人社会的解体,义务教育的推进,时代的浪潮让一大批艺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顾景舟、朱可心等老一辈紫砂艺术家为代表的创作者打破了传统紫砂壶中的诸多旧有概念,将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下紫砂艺术的繁荣,与近代紫砂艺术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正是一代代紫砂艺人的努力,让紫砂壶艺不断的攀上新的高峰。当代紫砂从艺业者在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更进一步,新的设计思想,新的实践和尝试为紫砂带来了新的活力,图1这件“大吉大利”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一件优秀的紫砂艺术创作,是从紫砂矿料开始,设计、制作,再到窑温烧造之后的休整,最终形成的。紫砂壶的创作者需要掌握其中每一步的工艺,而紫砂壶造型多种多样,不同的造型就要搭配更合理的步骤,同时还要结合创作者本身的所思所想,将内心的匠心独运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所以紫砂壶历来都是能够寄托人的情感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紫砂壶所承载的情感多来自于生活本身,要想使这项普普通通的思想转化为艺术的吸引力,就必须对其加以提炼、改造,再以合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以眼前的作品“大吉大利”为例,这是一把紫砂仿生器,造型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梨子”,在传统民俗文化中,由于“梨”与“利”谐音,所以常常将其作为吉祥祝福的见证,大大的梨子,就代表了大吉大利的文化内涵。

“大吉大利”乍一看是一件紫砂仿生之作,以现实存在的梨为原型,但实际上这件作品是从传统紫砂壶形中的“梨式”转变而来的,当然传统的“梨式”亦是根据现实中的梨子创作而成的,在当代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描述这把壶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可见这件作品的原型在元代已经出现当为定论。而通常这种具有历史源头的紫砂壶式,其形态本身就有着特定的内涵表现,这就成为了后世创作者制作同类型作品塑造表现力时的一大难点。

众所周知,紫砂艺术传承至今天,流传下来了众多的经典的紫砂壶造型,这些造型当中,有些造型由于本身的形态属性和内涵属性,都有着进一步拓展变化的空间,但另外一些作品,其形态本就已经简化至极,而其核心的内涵表述同样古朴简洁,要在这类作品身上寻求新的变化,可谓难上加难。因为倘若改的多了,也就破坏了原本形体简练的精髓,改的少了,又会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往往是缺乏原版灵魂的拙劣模仿,所以针对作品“大吉大利”,笔者决定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打破原有的形体塑造的界限,将原本独属于光器的“梨形”,变化成更加生动的花器,以同样简练的形体肌理,重新来呈现“梨”这个主题。

紫砂光器在紫砂众多器型中,造型简洁大气,朴实典雅,但并不是说经典的光器一旦存在便会永世不变,经典还是那个经典,但创作者的脚步不会停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眼前的这件作品“大吉大利”清秀飘逸,在原有造型基础上,加之一定创新元素,使整体看起来,具有大自然的流动美感,通俗的塑造出了自身的美感和内涵,既有几分艺术的优雅,又糅杂紫砂矿泥的朴实之气,又能凸显“梨形壶”的器型之美,将大自然的美融入到紫砂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

猜你喜欢

光器紫砂壶紫砂
紫砂光器的素朴智慧
——浅谈《春华壶》的创作感悟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浅析紫砂光器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