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聚聚竞竞争争新新优优势势 开开启启发发展展新新动动能能海海门门高高新新区区以以产产学学研研合合作作助助推推高高质质量量发发展展纪纪实实
2019-11-21海门高新区管委会
◎ 海门高新区管委会
江苏省海门市东临黄海,南依长江,靠江靠海靠上海靠南通主城区,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149 平方公里,人口100 万,下辖12 个区镇,其中1 个国家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1 个省级海门工业园区,拥有58 公里长江岸线和25 公里黄海岸线。海门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故里,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平安之乡”和“生态之城”,也是江苏长江以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2018 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9 亿元,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0 位,江苏省第8 位,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2018 年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海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海门高新区)地处海门市主城区,总面积100.6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 万,下辖4 个中心社区,23 个社区居委会,16 个行政村。园区与上海隔江相望,是上海的北大门;临黄海、依长江,处在东有崇启大桥、西有苏通大桥的“两桥”相夹的核心区。从这里出发经苏通长江大桥,一小时即可到达上海虹桥机场,与国际大都市上海息息相通,苏中、苏北的资源和物流,从这里源源不绝地流向上海。这里不仅是海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块诞生奇迹的产业热土。
建区伊始,海门高新区便确定了“大三智”和“小三智”的发展定位:“大三智”就是智能产业核心区、智慧社区先导区、智谷农业示范区;“小三智”就是智能产业中重点发展智能材料、智能装备、智能电子三大产业。一直以来,园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高新产业为已任,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智能产业、智慧社区、智谷农业齐头并进的最佳生态产业区。
近年来,海门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创新转型示范区”和“强富美高”新海门目标,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为指导,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驱动力以及“高新支撑、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按照南“高”、中“新”、北“特”的片区经济发展规划,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智慧科技城、高新产业为依托的智能产业城、品质农业为特色的智谷农业园为核心的“两城一园”发展新平台已初具规模。高新区现有工业企业500 多家,其中重点工业骨干企业36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过半,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等行业在国内有较大影响。香港平谦国际、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等重特大项目的落地,标志着高新产业的集聚效应已初具规模,经济发展呈现“高新引领、基础厚实、增长稳健、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都市创业园、神舟创业园、中南谷科创中心、大生创业园等创业载体的建成启动,吸引了一批国家级顶尖人才在此创新创业,以人才兴业、靠人才发展的“云效应”正在高新区加速集聚。目前,海门高新区已跨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成为全市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30 亿元、第一个服务业应税销售突破100 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第二个突破100 亿元大关的区镇,是海门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国家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
搭建平台,培育产业,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之路
海门高新区以发展高新产业为己任,践行“土地资源有限,科技创新无限”的理念,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搭建有效发展平台,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之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新材料基地。这里有世泰实验器材生产生物基材,它是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赛默飞世尔科技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华的最大供应商。这里有恒金复合材料,它是全省最大的复合钎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产品为国内10 多家大中型汽车生产企业配套。这里有关铝集团、三瑛电子等生产的有色金属,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军工等行业,远销欧美、中东等十几个国家地区。这里有曼博莱生产的薄膜开关、装饰面板及IMD 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西门子、松下等品牌电器设备上。这里还有斯德雷特、和泰、隆泰等生产的光缆、光纤材料占据了国内10%的市场份额。
这里是中国重点液压件生产基地。这里有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科研开发技术最强的液压件生产企业——油威力为主导,拥有各类液压生产企业20 多家,年产各类液压阀50 万件,各类液压缸20 万件及各类成套液压系统10000 台套。
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标准件生产基地。以正大、康达鑫为代表的上百家标准件生产企业,小到手机螺丝,大到桥梁螺栓,产品一应俱全。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瓶盖外贸生产基地。这里的海易、易博专业生产铝塑瓶盖,涵盖了酒类产品、化妆品和其它瓶装饮品的数千种瓶盖,95%以上出口,主要销往俄罗斯、乌克兰。
这里是中国高端家纺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家纺市场在海门市,海门市实力最强的的家纺企业——凯盛——在这里。这里诞生了家纺产品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汇集了一批江苏省名牌企业,孕育了第一个家纺网上交易平台——中国家纺交易网。
这里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汽车服务业平台。拥有18 家4S 店、19 家3S 店和集汽配贸易、二手车买卖于一体的三和汽车广场,是全省乡镇最大的汽车交易平台。
这里,集产品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其主打产品银杏叶制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晨牌药业,已上市入轨。另有12家上市潜质的企业将鱼贯尾随入轨。
这里也是海门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利用和发挥好新区特点,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培育良种、引进良种、推广普及良种,让好种产生好的收益。大力发展高端、高效、无公害的绿色农业。通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解决项目用地的同时,让多数农民进城务工,让少数农民留在农村开办家庭种源农场。以望旺农场观光园、天籁村枇杷文化园和都市玫瑰园为抓手,将园区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餐饮业结合,倍增农民收入来源。
完善环境,凝聚合力,将产学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海门高新区注重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凝聚发展合力,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实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率先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园区综合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等特色化、集群化产业。高新区拥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和技术创新氛围,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
海门市海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作为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运用政府的行政辅助和引导力量,完善产学研合作的软硬件环境,推出产学研合作的扶持政策,并设立专门的产学研服务机构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提供对接和配套服务,鼓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产学研建设和成立产学研机构,并引入国内外知名的产业联盟、企业组织和权威机构等,为海门产学研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区域产学研合作软硬件环境不断提升。海门高新区一直重视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软硬件投入。管委会坚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的理念,为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院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并在政府审批上简化繁琐的手续,科学引导。管委会每年在海门市“创新挑战赛”期间,还会推出一系列产学研研讨和交流活动,促进产学研合作从意向到落地。
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的硬件支持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筑巢引凤,打造了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将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生产力。
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创立于2008 年,园区突出“招才引智、产业提升、载体建设、环境优化、服务强化”五大重点,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创业人才,培育了一批创新型科技企业,成为海门经济转型升级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园区占地面积60 亩,孵化器总面积42000平方米,其中在孵企业用房37070 平方米,公共服务平台5276 平方米。海门都市科技创业园现已成为海门高科技项目的聚集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地。为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园区企业发展,都市科技创业园于2010 年投资100 多万元建立海门首家科技超市,面积达400 平方米,累计收集了全国30 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0 多个科技成果信息,供企业免费查询。并且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和金融机构间搭建信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定期开展信息发布、项目推荐、研讨培训等公共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入驻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创业园还根据在孵企业的实际,广泛收集技术难题和项目信息,有针对性地与相关的大专院校开展对接,内容包括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金属表面处理、新型面料开发、新能源利用、环境工程等。都市科技创业园2009 年2 月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9年10 月被认定为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010 年12 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海门高新区中南谷科创中心成立于2018 年1 月,坐落于海门市上海路,是由海门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南集团共同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科创中心以“筑基、求变、创未来”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区域领先的新科技创业集聚空间。科创中心总面积7000 平方米,分为种子孵化区和加速培育区两大功能区域,区域内路演中心、商务区、休闲区等设施一应俱全,并结合中南集团配套的人才公寓、健身中心、超市、餐饮中心等,不仅能为创业者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还能解决其一站式生活所需。科创中心还建立了独有的八大服务平台,分别是工作活动平台、培育引导平台、管理咨询平台、交流展示平台、融资对接平台、产业资源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商业配套设施。科创中心不断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结合高新区、中南集团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及时获取前沿科学技术,探究行业发展方向;同时结合大企业自身与行业现状,寻找并孵化上下游的创业创新项目,最终与创业项目实现共赢。目前科创中心已有骁迈智能科技、质本仪器、聪锦智能等32 家企业(团队)入驻。
富江高科产业园是高新区着力打造的承载重特大项目的平台,规划面积3.6 平方公里,重点培育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倾力打造智能产业密集区。目前园区已有总投资60 亿元的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总投资100 亿元的香港平谦国际等35 家企业入驻。2018 年,富江高科产业园已经实现工业销售近70 亿元,占高新区的半壁江山。
还有即将建成运营的大生创业园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江海高科产业园和平谦国际产业园,必将为产学研全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
设立产学研服务专门机构并鼓励企业与院校成立产学研合作组织。
近年来,海门高新区坚持把产学研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快产学研合作的推进速度。管委会设立了由管委会主任直接领导的产学研服务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区域内的企业、合作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召开产学研研讨会,共同探讨海门高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服务和成果转化,政府直接了解产学研相关机构的需求,并为产学研企业提供相应的扶持和引导。管委会先后和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同济大学工程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并鼓励区域内有实力的优势科技企业通过设立工作站、研究所、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方式来推动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不断深入,成效显明。在管委会的支持和引导下,海门高新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上不断拓宽和深入,成效日益显明。全区共有30 多家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4 家、南通市级18 家,并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 个,研究生工作站3个。高新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联合签订的海门中大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和孵化器项目,该项目专业从事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转让和咨询及服务,促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地区集群式发展。晨牌药业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的中成药研发项目,双方组建了专门的研发机构,并到位资金200 万元,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部分新药已经开始试产。海门市兴农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的畜禽粪便处理系统项目,核心设备粪便固液分离机、粪便干燥机目前已经试制成功,且申请了国家专利产品。海门市油威力液压工业有限公司与燕山大学合作的液压抽油机的研发项目,与江苏大学合作的大数字电液比例阀、伺服阀,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的大流量电液比例阀,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南通恒秀铝热传输材料有限公司是高新区的一家老牌金牌企业,其研发并产业化的电站空冷系统用铝钢复合材料,工艺稳定、技术成熟、性能优异,主要技术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电站空冷系统国产化作出巨大贡献;同时该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了总投资2000 万元的热传输高强度耐腐蚀复合金复合材料研发项目,目前这一项目正在推进中,一旦这个高科技新产品研发成功,企业将净增销售6 亿元。南通麦隆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签约了垂直轴风力机矩阵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新技术项目,研发投资1000万元,将新增销售8000 万元。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使光纤的生产产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30%。另外,在建筑领域,南通三建集团、中南集团、龙信集团和同济大学就规划设计、装配式建筑形成合作关系;中南集团还和南通大学就BIM 技术落地应用研究、和北京建筑大学就模块化大型可装配式建筑结构预制件快速制作装备研制进行全面合作;南通联泷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就剪力墙性能补充研究、和同济大学就装配式自保温墙板结构体系房屋受力性能研究等领域展开合作。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及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海门高新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不断提高产学研服务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不完全统计,高新区内实施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已达到30 多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 多项,通过产学研获得的专利数量60 余件,已经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的专利数量超过30 件,部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并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抢抓机遇,转型升级,髙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城区
当前,海门高新区已进入了转型升级新时期,既面临着宏观经济日趋严峻、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不利局面,同时也面临着要素大集聚、项目大建设、产业大发展、经济大提速的发展机遇。高新区将紧紧瞄准“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地,加速争创省级高新区”目标,突出“工业强区、高新引领、产城融合”发展主题,锁定“高新产业的聚集地、创新转型的主阵地、接轨上海的主平台、全面小康的示范区”发展定位,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持续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髙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城区。
(一)争先创优,在高素质队伍建设上聚焦发力
比学赶超。海门高新区将在园区建设上学习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上对标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对标找差,确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努力在追赶超越上实现突破。
勇于创新。海门高新区将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思想的大解放,自觉克服思维惰性和路径依赖,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用创新有为的工作真正解决发展短板和问题。
激励担当。海门高新区将继续健全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充分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转型升级,在高质量产业发展上增强动力
强化产学研产业绩效,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接下来,海门高新区将全面营造猛攻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重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加快一批产学研技术成熟项目开工建设,加快一批产学研成果落地的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加快一批产学研转化经济效益的竣工项目投产达产。借鉴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注重扩量提质,努力在招商引资上谋求新突破。一是抓好招商信息源。健全完善招商信息源和招商网络,从源头上全面拓宽招商途径。重点瞄准世界500 强及国内知名大中型 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大项目。
加速转型升级,努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海门高新区将借助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加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在引导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大产学研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加快区内研发中心、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吸纳和引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三年内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5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5 个百分点;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家,南通市级10 家。
加快环境优化,努力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海门高新区将坚定不移地抓好平台建设,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高标准建设富江高科园区,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一流投资平台和独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基地。快速推进产业园区内搬迁安置工作,同步启动编制园区基本建设规划,启动道路、绿化、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园区的加速器功能,包括产业基金、风投引导基金的建设,推进高标准厂房项目、产业综合体项目和创新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智能材料、智能电子、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做大做强。
(三)改革创新,在高水平开发开放上激发活力
深化体制创新。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目标管理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开发运行模式,推进国有公司实体化运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效率高、服务优、活力强”的审批改革先行区。
加快融合发展。以深化上海“北大门”窗口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多领域做好融入苏南、接轨上海大文章,主动承接优质外溢资源,不断提升跨江合作新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忧患意识,牢牢守住廉政、安全、稳定、生态等发展底线,努力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面向新时代,站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历史征程上,海门高新区将进一步增强“争当先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瞄准“打造一流国际化创新型园区”的目标,以自我革新的勇气,“二次创业”的豪情,不断凝聚追赶超越的澎湃动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