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炮火中的贵州医学教育
2019-11-21王立明
文/王立明
◎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第四届毕业照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伤害。抗日战争爆发,大片国土沦陷,地处西南偏僻一隅的贵州,作为陪都重庆的南方屏障,联络湘、桂、滇、川诸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随着人员、机构的大量迁入,贵州政治、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工业、农业和商业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最为薄弱的卫生事业跨越发展尤为突出,医学教育成为亮点。
贵阳撤县为市担任了首届市长的何辑五先生曾记载“吾黔僻处山陬,向被视为贫瘠之区,且省自为政,益以交通梗阻,与沿江海及腹地各省之文化经济不获交流。人力物力亦限于环境与形势,无由利用,遑论建设,纵有一鳞半爪之表现,亦仅管关筐举而已。卫生事业一无基础,民众健康一无保障,因其愚而不注意卫生,因其私而缺乏公众利益观念,驯致随处便溺唾涕,污垢不除,秽屑乱掷,其影响健康,为害民生,良非浅鲜。”据1936年的调查,贵州药师二人、药剂员五人、西药房四个、中药铺近二十家,基本集中于贵阳。
1938年3月1日,贵州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1939年10月贵州省立贵阳医事职业学校开始招生。加上内地迁来的医科学校国立湘雅医学院、陆军军医学校、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等,大大促进了贵州医学教育的发展。截至1945年,贵州经过考核注册开业的西医师共182人,牙医师及镶牙生25人,药剂师及药剂生18人,护士、助产士38人,西药房百余家,开业中医227人,其中贵阳183人。
笔者藏有贵州省立贵阳医事职业学校的结业证书和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第四届毕业照,这两所学校都是以护士培养为主,在一些史料上记载缺乏、名称引述等方面有误。七十余年前抗战炮火中留下的旧物,记载着它们曾经的主人的荣耀与辉煌,笔者愿借此小文与同好共赏,向那些在战争中争取国家胜利的勇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贵州省立贵阳医事职业学校创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0月,隶属于贵州省卫生委员会,校长陈淑珠,主要培养训练初级卫生人员。下设护理、助产、药剂、检验、生命统计、卫生工程及口腔卫生等七科。前四科招收初中毕业学生。1941年8月,更名为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由贵阳军管会卫生接管处接管。1950年更名为贵州省卫生学校,隶属于省卫生厅。1958年更名为贵阳市第一卫生学校。1962年更名为贵阳市卫生学校,2006年升格为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
学校创办初期没有固定校址,学生很少,借用贵阳正宜学校的部分校舍办学(会文路附近原文昌宫内)。1942年迁入报国寺(位于威清门外)与贵州省卫生干部人员训练所合址办学,1944年日寇侵入黔南,迁到清镇办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贵阳威清门外报国寺内。1946年迁到市南路原中央医院院址。1956年校助产科分离出来,在次南门外的芦花村创办贵阳助产学校(后改为第二卫生学校)。1962年8月从市南路迁到芦花村,与第二卫生学校、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合并,更名为贵阳市卫生学校。解放前夕创办附属医院,1950年附属医院更名为贵州省卫生学校附属医院。1952年省卫生厅把省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改建为贵州省干部医院,迁到市东路。1957年更名为贵州省人民医院。
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创办于民国21年(1932年)秋,位于南京市黄埔路中央医院内(今玄武区中山东路205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与卫生署,修业期为预科半年、本科三年。1937年7月划归教育部直接管辖,更名为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抗战爆发后初迁长沙,继迁贵阳,1941年随中央医院迁往重庆歌乐山,与中央医院合作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9日筹备复校事宜的校长谢蕴华因途中飞机失事遇难,当年师生全部返回南京市原址,1947年由段容贞任校长。解放后由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改名为华东军区医院高级护士学校,隶属于南京军区总医院。
◎贵州省立贵阳医事职业学校结业证书
◎药剂生证书
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迁入贵阳,办学于大南门外忠烈祠(市南路虹桥附近),该址为中央医院所在。部分史书将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认为是中央医院附设护士学校是不正确的。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在贵阳期间招收了黔籍护士班。笔者手中这张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教职员暨第四届毕业学生留影,系摄于1939年2月17日的忠烈祠前,毕业学生26人,教职员7人。26名毕业学生中,有五名获得了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她们是方观静、张书雅、高文英、 王蕙芬、陶应容。
非常有趣的是贵州省立贵阳高级医事职业学校与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前后都使用了大南门外忠烈祠办学,忠烈祠今天已无从寻觅,但是为抗日牺牲的军民先贤的精神,永世留在中华儿女的心田!正是“苦偕惨听闻烈志坚贞实为汉梨天下少,血杖标青史忠心无畏堪比和璧世间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