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智库良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9-11-20龚俊朋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智库政府研究

摘要:建设地方高校智库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地方高校智库存在定位不清晰,缺乏独立性,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有限等不足。现有条件下,建设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地方高校智库,必须找准智库定位,运行过程中要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同时要建立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提高智库研究成果质量,畅通智库成果的传播渠道,以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智库;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115-03

近年来,全面深化社会改革、推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地方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为给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各地方高校依托本校科研实力成立为地方政府服务的智囊机构——智库。据《中国智库名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信息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各类智库总数达1192个,其中高校智库447个,占37.5%[1]6。高校智库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资政伐谋”的作用,但是囿于地方高校智库研究实力局限,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高校新型智库兴起的现实背景

自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办学理念以来,大学的地位日益强化,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成为国家发展和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支持的智库[2]165。智库的实质是思想库(Think tanks),主要是对国内和国际问题进行研究、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各种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有根据、有见识决定的机构[3]6。目前对高校智库的理解不尽相同,文少保博士认为,高校智库就是高校内部设立的一种独立于传统院系,专门开展政策研究、生产政策知识和政策思想,培养政策研究人才的学术研究组织[4]。姜朝晖博士认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坚持中国立场和视角,利用专业和智力优势,聚焦中国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向政府提交政策咨询报告和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研机构”[5]。

我国高校聚集了全国80%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60%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0%的两院院士、数量庞大的博士研究生队伍[6]。近年来,高校智库积极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成为推进国家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深水区”的问题开始不断涌现,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开始泛滥,社会治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政府决策难度不断加大,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备受社会的关注,易于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因此,建立政府“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高水平高校智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高校智库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1963年中共中央成立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统一指导和部署外国研究工作。1964年,中国人民大學等高校建立27个人文社科研究所,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批高校智库。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以前。197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社会科学各科,也应该认真制订规划,恢复并新建一批研究所(室)”[7]。1999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设立150多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瞄准国家战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成为政府重要的思想库。三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智库的建设,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校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8]。201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9]。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有序推进了高校智库建设。

(二)地方高校智库的区域性特征

地方高校智库与国家重点大学的智库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优势。一是地方高校多是省、市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办的高校,办学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区域需求指向,教学活动、实习实训、成果转化等也是围绕地方社会展开。二是地方高校招生对象多为本省市高中生,毕业后多数留在当地就业,服务地方经济。三是地方高校师资力量多为本地人员,特别是师范专科学校升本后,留校生比例达50%以上,即使引进的博士也多与本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员深受地方社会风气影响,特别是受地方文化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智库,必然传承地域文化密码,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实然困境

(一)智库定位模糊

由于地方政府对高校智库的重视,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些高校为迎合社会潮流筹建智库,把建设智库作为提升高校知名度的捷径。由于缺乏前期的学术积淀和为政府建言献策的经验,智库建设一哄而上,定位模糊,发展思路不清,只是借助社会风潮把本单位的学者资源重组,将原有的研究机构改头换面加上“智库”字样,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际是地方高校对建立智库的迷思[10]。

(二)智库独立性差

地方高校智库与国家重点高校智库相比,受地方高校的财政来源、领导任命等隶属关系影响,地方高校智库很难独立发声,更易沦为政府的“传声筒”,为得到地方政府在项目申报、成果奖励评审等方面的支持,地方高校智库容易委曲求全,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在此情况下,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易于丧失独立性。另外,一些地方高校智库受资金等限制,同地方利益集团合作,成为利益集团代言人和民众眼中的“砖家”,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误导大众视线,影响智库声誉。

(三)人才评价方式陈旧

地方高校智库受所处地位和思维方式影响,在智库人才评价上难以突破常规,大多沿用原有的职称评价标准,以SCI、SSCI等文章数量、国家基金数和成果奖励数为评价指标,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智库人才的评价体系。智库研究者仍以职称评审条件为指挥棒,开展学术研究,对智库所需的社会服务和“资政伐谋”职能不予重视,更有研究人员认为,为社会服务是无“真才实学”知识分子的无奈之举。

(四)研究成果影响力不足

地方高校智库研究者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为政策研究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其研究成果学术内容较多、理论性强,应用性和实用性受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对政府政策分析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解读,没有形成前瞻性和预测性强的研究报告,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重点大学设立的智库相比,研究成果没有影响力。

(五)智库成果上传通道不畅

地方高校智库和政府政策决策部门在成果传递渠道上存在障碍,没有形成制度性联系,地方高校智库研究者的观点不能直接送达政府决策部门或相关领导手中,对政府决策影响甚微。而国家重点高校智库,如清华大学布鲁斯金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经济研究院等备受政府重视,其“声音”更易为决策层听到。此外,地方高校智库没有树立成果营销观念,不能很好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成果推广,即便有些地方高校智库产生了有影响力的成果,往往也被束之高阁,无法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更谈不上引领社会舆论方向[11]。

(六)智库核心竞争力不足

人才资本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高校智库专家选择上,过度迷信外地知名专家,对本地高校智库专家缺失信任。为此,一些地方高校智库高薪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到本地兼职,实际上这些专家在研究时间上无法保证,很难对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出席一下开幕式或做几次报告或者干脆在报告上挂名。此外,地方高校智库人才难留,一些智库人才在业内稍有名气就会被挖走或自己“飞”走,造成地方高校智库人才竞争力严重不足。

四、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

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区域优势明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智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特色研究和专门人才储备,对地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基础,对地方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风土人情等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这些是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因此,地方高校智库建设要立足地方,发挥区域优势,结合研究专长,在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凸显研究特长,打造“特色品牌”。如河南大学立足紧邻黄河的优势设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利用区位优势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等,这些地方高校智库目标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研究特色明显。

(二)保持地方高校智库的独立性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作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助手,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与官方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建设应远离利益影响,有独立意识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对研究课题发扬“思想之独立,学术之自由”的大学精神,研究人员应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對政府的各项政策直言进谏,不丧失学术人格。面对利益集团更要坚持独立性,站在客观立场上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成为利益集团的“吹鼓手”和“代言人”。唯有如此,地方高校智库的研究才能直面问题,站位才会客观、独立。

(三)构建新型人才评价标准

在智库人才评价体系中,要重点关注智库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智库研究成果向政府、企业转化,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型价值评价体系。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主管部门要协商对接,对于高校智库研究者评价应该将其研究成果和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地方高校智库特点的人才评估体系,不搞一刀切。按照一个周期(四年或五年)为政府提供研究报告的采用率为标准,或以提交报告的社会影响力为标准来衡量一个智库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如达到标准就可正常晋升职称,提高智库研究者的积极性。

(四)扩大地方高校智库的影响力

许多高校智库通过智力资本、国际学术合作研究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经济研究院等每年都进行学术交流年会,邀请专家学者参会。地方高校智库应与研究领域相近的世界知名研究智库建立智库联盟,协同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合作交流,与国际知名智库专家开展学术对话,取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扩大智库影响力。

(五)畅通“政府—智库”交流渠道

地方高校智库要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政府需求,要邀请政府官员参与智库的学术研讨和交流,建立起与地方政府的人脉关系,让政府了解智库实力,认可智库研究成果。同时要重视新兴媒体的力量,研究人员一般通过传统的写作、演讲、报告等方式表述学术观点,不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来传播观点[12],因此地方高校智库要重视建立和政府的交流渠道,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路。

(六)打造高水平智库团队

地方高校智库发展必须建立由学者、政府官员、媒体工作者、商界精英、地方人士组成的专家人才团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制度,实现智库专家咨询服务收入合法化,建立起合理的劳务报酬制度,尊重知识的社会价值,激发专家的创作活力。二是要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旋转门”制度,促进社会学者、退休官员、地方精英和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之间的有序流动。三是智库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的理念,吸纳地方精英到智库任职。地方精英长久生活在本地,了解本地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社会环境,他们多报有为地方社会发展“尽一份力”的赤诚之心[13],这是外来学者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谢寿光.中国智库名录(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王莉丽.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任晓.第五种权力:论智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5]姜朝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6]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

[7]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EB/OL].(2017-09-03)[2018-9-13].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4/1228/10922217.shtm.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EB/OL].(2015-04-22)[2018-9-13].

http://www.zsc.edu.cn/article/152311.html.

[9]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8-9-13].

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10]朱旭峰,韩万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兴起、困境与探索[J].高等教育评论,2015(1).

[11]燕玉叶.如何建设中国高校智库[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12]徐微英,田晓明.高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与问题[J].江苏高教,2016(2).

[13]王莉,吴文清.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龚俊朋(1982—),男,汉族,河南郏县人,河南科技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高校智库发展研究”(2019-ZZJH-042);2019年度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河南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19B630006)

猜你喜欢

智库政府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微智库
微智库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