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9-11-20袁玲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摘要: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实践中对提高教学、促进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我国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面临着在学校教育场域中缺失、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窄化与误解以及劳动教育实施条件不完善等问题。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鼓励师生重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以及构建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体系是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马卡连柯;劳动教育;异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90-03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新定位了劳动的价值,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以下简称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其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虽然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变得遥远,但拂去历史的尘埃,仔细研读之,依然可以为我们当今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观点是以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依据,从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出发,初步探索了劳动教育的载体及内容。

(一)劳动是促进教学效果的隐性手段

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保证。马克思劳动观内涵丰富,就其哲学意义上的“劳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是人的本质;二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1]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文明永远繁荣幸福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知识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带来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2]369马卡连柯主张劳动实施与学科教学结合,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应渗入学科教学中,贯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技术,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使教学与劳动做到“最健全、最自然的配合”[2]462。

(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有效途径

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宝贵的品质尤为重要。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2]529“努力劳动不只是培养人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同志关系,即培养一个人对其他人应有的正确态度,这就是一种道德修养。”[2]530马卡连柯在其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体教育,他认為在集体中能够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集体中通过劳动分工保证集体的正常运转,劳动分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马卡连柯认为分工合作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理解、尊重、同情他人和自己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化教育相统一,对磨练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奉献精神、平等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与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仅如此,劳动教育在培养个人能力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将劳动教育位于五育之首,以此来推进其他教育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力;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完善自身道德品质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此外,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还能激发学生体验真实生活、适应社会,基于真实情境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学生在学校中应尽早体验劳动,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实践者的身份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会处理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由此以来,在真实的劳动情景中体验,学生不仅能为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还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在情景中体悟劳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其创造的价值是学生热爱劳动的源泉,进而学会珍惜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真正热爱劳动,理解劳动,最终达到热爱、理解劳动人民的高度。

二、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的异化表现

近年来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样态发生异变,甚至流于形式。党和国家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功在千秋,这不仅是增强学生个体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等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需要。通过考察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在学校场域中的缺失

劳动教育在学校场域中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不明晰、课时不充足、内容不确定、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学校教育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生的升学率,更多的是注重智育培养,学校教育的目的成了“一切为了分数和升学率”。当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影响到学校升学率时自然也就将其置于边缘地带,其中劳动教育的“被边缘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开展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劳动教育课教授的内容也不明确。什么样的材料、主题、形式可以被选定为劳动课的内容没有一致意见。学校的劳动形式单一、评价方式不完善,学校劳动形式仅有学生日常值日以及一些校园内公益活动,而在这仅有的劳动过程中学生仅仅将其看作是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例如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做值日,忽视了“劳动”背后为他人服务意识以及如何珍视他人劳动成果等等方面的内涵和意义。面对此情,几乎很难发现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劳动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优良的劳动品质。

(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窄化与误解

劳动教育内涵的窄化理解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具体表现为服务学校公共卫生的活动或者家务劳动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场域中,除了设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以外,劳动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为是服务学校公共卫生的活动,例如打扫班级卫生、校园卫生和一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家庭中,我国深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面朝黄土,背朝青天”的体力劳动是低人一等的,只有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才能居人之上,因此教师、家长的观念中认为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去成为体力劳动者而是要成为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有些家长从事体力劳动却遭到自我鄙夷,认为这是没有出路的营生,更不会让孩子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已然忘记了劳动最高荣、最伟大的观念。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误解则表现在将劳动教育误解为惩罚的手段,[3]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异化为学生犯错误时通过劳动去限制学生的自由以此来达到惩戒教化的目的。然而这种惩罚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反而扭曲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从而让学生更加厌恶劳动、排斥劳动。这种曲解与异化会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误解从而产生隔阂,使得无法让学生真正认同劳动,也无法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不完善

劳动教育实施的保障条件不完善,学校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过程中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不知如何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形式、方法、过程等没有明确的指导,导致无法落实。在学校场域中由于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缺乏师资、场地、经费等问题,使劳动教育处于缺失状态。2015年7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考劳动创造的道理。”此后,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再次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已充分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意义。有的学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找到抓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等问题让不少教育工作者望而却步,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已是当务之急。

三、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马卡连柯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依据,并继承与发扬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充分认识到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简单的劳动过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很小,学校只有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让其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时,才能起到教育的意义。

首先,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劳动实践相联系,学生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可以通过劳动转换为实践经验,这样学生既能快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也能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

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校内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实习实训室等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实施城乡资源共享,让城市的孩子积极走进农村,走近劳动。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通过学生劳动满足物质财富上的需要,从而实现自给自足,这一教育思路也可以为我国加强劳动教育所用,当学校有了自己的劳动场所学生可以生产劳动产品,创造其劳动的价值。例如学生在劳动场所中制作出的工藝品或在农田里种出的庄稼可以在市场中销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也可以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从中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以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二)鼓励师生重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学校领导、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以及价值的片面理解,使得学生按照惯性理解劳动教育即做家务、打扫卫生,而被动地投入到劳动活动中。因此,学校应建立劳动教育思想班,从教师改变原有的片面理解为起点,让学生对劳动教育自身具有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劳动锻炼的修行达到人格品行的塑造。从国家社会层面而言,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历史,从小养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做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人层面而言,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满足个人需要,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础。学生的生存技能、独立自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无一不是来自于劳动,这与学生的未来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如今,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时代重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是推进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顺利实施,首先从政策制度层面而言,应加强党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策保障以及出台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往“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体系都是由国家推向地方,有明确的指导纲要和教育管理体系,而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体系。目前,只有少数省份进行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建成,构建从上到下的劳动教育体系已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对学生的评估要把劳动的态度、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多方面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应不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严格考评劳动课程教师,定期检查教师授课情况,组织听课、赛课等活动,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为教师之间交流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保证劳动课程实施质量。

为了促使劳动教育顺利推进,在确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明确劳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追求其价值多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目标,以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观念等为基本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课程体系中,以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以参与、体验为主,以“教劳结合”的思想为根基,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试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尉迟光斌,张政文.论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对培育“敬业”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6

[2](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袪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

作者简介:袁玲,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单位为新疆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价值探析”(JY2019009)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