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9-11-20何燕东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摘要:道路自信是对道路坚定不移的信念。道路自信首先源于道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的探索性、创新性、政治性奠定道路自信的主要基础;重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是道路自信的精神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历史发展推动、先进政党领导、符合世界时代发展潮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自我深化,赋予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路径、新的领域和新的发展前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能为道路自信提供精神养分;本文强调了道路自信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并提出当前坚定道路自信的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道路自信;道路实践;道路价值;现实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37-04

70年来,中国发展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社会主义事业“这边风景独好”给中国人民以巨大信心,给社会主义前途以巨大信心。因此,深入总结这条道路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主要性质和特点,有助于坚定道路自信,行稳致远走好这条道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涵

自信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价值导向的高度认同,实践性与价值性是自信的两大支撑,实践为自信提供现实基础,价值为自信提供方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在国家层面而言的国家自信,具有坚持政党领导的政治属性,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属性和立足文化传统的文化属性。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性

道路自信是对道路坚定不移的执着信念。坚定的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现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中国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社会主义事业“这边风景独好”展示出社会主义完全可以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发展优势;从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不仅展示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影响了世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从思潮到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好注解,是这条道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价值、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价值、开辟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现实价值重要体现。

(三)当前影响道路自信的表现及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没有前人现成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出现风险和挑战不可避免,关键是以什么态度去面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道路不自信现象而言。

道路不自信的主要表现有:一是道路历史发展不自信,表现为自我否定、歪曲甚至戏说、抹黑历史,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二是道路话语不自信,盲目使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来认识分析中国自身问题,迷失在西方中心论的学术宣传中,开出的所谓药方也是依葫芦画瓢,这是崇洋迷外在话语表述上的表现;三是道路方向不自信,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展示的远大前景视而不见,觉得渺茫、迷茫,放弃理想信念,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历史虚伪主义思潮的影响。历史虚伪主义的本质是要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的领导,在历史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坚定的立场。二是理论话语的西方化,用别人的理论体系来分析解读自己的问题,消解社会主义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历史性。西方话语体系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支撑,它要解决的问题、服务的阶级对象和社会主义事业存在很大区别,可以借鉴但不能成为理论指导。三是以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其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展是道路自信的现实实践基础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建立道路自信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奋斗主题。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在面对如何开辟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上有两种选择:一是以俄为师,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二是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主要倾向前一个选项。同时在道路实践上,出现了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现象,在取得一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一度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极大困难。比如在所有制的建立上追求绝对的公有制,在发展速度上脱离经济实际基础追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建国之初的发展道路选择和发展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正是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制度前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反思和经验总结。正如邓小平所说,“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都还没有搞清楚。”当今梳理这一发展阶段就会发现,在理论指导上,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完整和准确的理解从而把片面学习苏联模式作为理论指导,在实践上过于乐观、盲目自信是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之一。学者萧冬连指出,当时我国选择的道路模式“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而‘大跃进是政治压力和政治激情的双轮驱动。”而这种政治激情来自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同时,这一阶段道路的开展形式上,具有“運动治国”的特点,通过接二连三的群众性运动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所采用的方法之一,这就造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开辟道路的途径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

当然也要承认,这一阶段的艰苦探索除了取得一定成就以外,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的实际现状是人民没有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反而造成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困惑。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坚定道路自信

毛泽东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过去发展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理论上认真分析前三十年形成的发展模式;现实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有益经验,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和创新,引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改革开放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比较,这条发展道路是围绕“发展是硬道理”进行设计展开的,在理论上的表述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其道路选择是超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追寻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从关门搞建设的封闭式现代化转向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模式。与之相适应,中国政治和社会等领域的有意义的变化,比如国家权力的调整、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变、中产阶级的形成成长等传统社会主义没有的要素都产生并进一步发展起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突破传统是这条道路的基本特点,它唤醒了埋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智慧和能力,激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发展能量,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度成为这条道路的显著标示。但是,这条道路在一些领域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一些挑战:一是如何有效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二是如何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尤其是政治领域的全面渗透;三是在激发社会对财富追求的同时如何建立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发展;四是如何防止革命意志的消退和理想信念的弱化。这些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面对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三)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中坚定道路自信

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一个深刻的观点,“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发现问题”。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在探索中进行的崭新事业,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如果不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有效应对,将会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危及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导向上头脑冷静清醒,在取得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下决心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二是在政治上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提出“打铁还要自身硬”,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三是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等重大判断;四是在实践上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五是在价值上突出人民立场,坚持社会主义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矫正道路发展中出现的偏差、有效解决了道路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胜利走向胜利。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必然产物,是坚持立足中国实际的必然产物,是对自身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反思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在选择这条道路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有三点:一是理论勇气。理论上善于从时代发展潮流上辨清自身所处的历史发展方位、历史发展走向,并形成对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理论判断的优秀理论品质;二是实践智慧。实践上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面对困难有勇于自我革命的锐气,有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生气;三是道德高尚。自身建设上坚持天下为公,面对利益藩篱敢于壮士断腕,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刮骨疗伤。这些优秀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后盾和底气。

三、在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中坚定道路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按照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老路走不通的情况下的经过独立思考作出的新选择,是社会主义融入经济全球化、实践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新探索,展示出世界落后国家发展的新途径。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实际发展条件的新选择;其次,它是在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所处的世界新形势下的新定位;再次,它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最后,它是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不同制度各自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的新比较,并且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比如政治动员能力、后发赶超能力、体制包容能力等等。因此,这条道路虽然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却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理解上,建立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吸收和借鉴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时才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放弃,恰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关于社会主义未来在各国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我们今天只能作出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而且“所谓社会主義,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首先,在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世界体系和世界格局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上自我封闭只会导向自我失败,只有开放才会融入时代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固步自封就是自我失败的开始,尤其要通过政治建设来克服官僚主义,保持自我革命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价值

一是理论自身要有灵活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问题是发展起点低,基础差,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下,在理论上要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二是理论立场要坚持人民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所在,这条道路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历史使命;三是理论立足点要具有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因,是这条道路的血脉所在;四是理论眼光要具有世界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出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

四、坚定道路自信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和主要切入点

(一)坚定道路自信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道路自信建立在实践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上,作为落后发展中国家崭新的发展道路,坚定道路自信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道路“特色”与历史规律普遍性的关系,增强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这一点马克思本人用“两个决不会”①在理论上进行了说明。但是,社会主义探索实践恰恰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开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了,马克思本人强调过,他对西欧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并不能上升为历史哲学作为普遍规律。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用过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是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上进行的,仍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违反历史发展规律。

二是要处理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克服盲目自信。从基本制度而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但是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潜在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大胆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中一些合理的成分。从历史时间看,资本主义经过上百年发展,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也通过调整来释放制度活力,这一点社会主义需要学习,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上。

三是要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党的领导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自我完善中、从初心和使命的制度化、实践化的落实中坚定道路自信。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自我建设,丧失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要统一在制度机制的改进完善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通过执政机制体制完善来保持自身生机和活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了提供坚定的政治领导和方向引领坚定道路自信。

(二)坚定道路自信的主要切入点

坚定道路自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定道路自信要有时代感。社会主义实践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反映时代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时代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也处于发展和演化之中。这集中表现为时代发展不同阶段主题的变化。如果说对抗曾经是时代主题的话,那么当前合作和斗争则成了现阶段的主题。随着工业化进程进入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深度发展阶段,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就意味着落后,不能掌握话语权讲好自己的故事就难以融入不同文化和文明;不能在全球性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价值观冲突问题等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容易边缘化,等等。

第二,道路自信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可以也能够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交流借鉴。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千年而不中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有包容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既能坚守自己文化特色,又能吸收不同文化优点。善于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就要善于从资本主义中学习它的科学成果、文明成果、制度成果等等。列宁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經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在现实中,两种制度还会长期共存,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文明的交流和借鉴要比人们最初的想象多得多。两种制度之间更加具有通过相互学习、创新机制、发展经济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发展能力的需要。

第三,道路自信要立足现在。立足现在就是要积极借鉴、不断壮大自我而不是只着眼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长期演化中体现出较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而且在发展中自身在阶级调和、政策调整等方面也出现了新思路、新措施。我们在立足于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上要借鉴之进而超越之。

第四,道路自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的前途。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起,长征途中红军一个负责伙食的战士,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问今天往哪里走而不是问吃什么,这个小小的举动体现的就是道路的重要性。其次,正确选择要坚持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70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前后相续,在道路选择上又有明显的不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这两个阶段割裂开来,不能用前一个阶段否定后一个阶段,也不能用后一个阶段否定前一个阶段。这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尽管在具体形式上有区别,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最后,道路选择要实事求是。按照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弱者总是期盼奇迹出现”,在坚定道路自信的同时,也要防止政治激情取代理性认识和判断,在激情中迷失方向。

注 释:

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2]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王金存.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看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1).

[4]熊性美:创新——策略性联合与竞争优势[J].世界经济,1993(5).

作者简介:何燕东(1974—),男,汉族,四川营山人,乐山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