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堂子胡同十五号的几封佚简

2019-11-20孔勇

读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臧克家文集老牛

孔勇

臧克家(一九0五至二00四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巨子,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等作品。夫人郑曼女士,不仅在生活上与其琴瑟和谐,更为臧克家的诗文创作、友朋交往提供了重要协助。在臧克家无暇或无力执笔落文时,有些文章、书信便由郑曼代为完成,且会加以明确说明和解释。

近日,笔者偶然发现臧、郑伉俪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友人往来的几封书信,未收于二00二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臧克家全集》第十一卷《书信》,也没有完整披露过。据臧氏后人郑苏伊、臧乐安为《全集》所写“编后记”可知,臧先生极重友情,与友朋鸿雁传书数量巨大,但写信从不留底,所以征集书信工作几乎从零开始,难免挂一漏万。透过这几封佚简,钩沉出的是晚年臧克家对自己求学时期一段往事的回忆,笔端浸润的浓厚感情,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有丝毫减少。

第一封信写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由郑曼代臧克家所写,准确来说是一封回信,且看其内容:

王恒同志:

接信已多日,克家同志年已八十有九,精力不济,未能亲自复信,嘱我代为办理此事,请原谅。

王祝晨先生是克家同志敬仰的老师。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为老牛校长——王祝晨,刊登在一九五0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新民报》日刊“萌芽”第222号上,可惜我们至今尚未查到这篇文章,不能复印寄您。[信纸左侧空白处有补文:此文您如能在山东图书馆找到,请复印一份寄我们,以便编文集选用。谢谢!]七十年代末,他在写回忆文章《诗与生活》时,其中有一节《新潮澎湃正青年》,绝大部分篇幅是写一师的,现复印一份寄上,供参考。抱歉的是《诗与生活》一书,出版已多年,没有存书,不能送您。

今天接到齐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来函,希望克家同志能写有关王老先生的材料,我亦代为复信,告知克家同志已没有精力再写回忆文章了,已寄您《诗与生活》中有关一师的复印件,请您亦与齐河县文史委联系一下,谢谢!谨祝

健康幸福,万事如意!

克家同志嘱代问好!

郑曼

94.1.15

此处的收信人王恒,一九二九年生,山东齐河人,一九六一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历任广东省话剧团、山东省歌舞团导演,一九八五年担任山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室主任至退休,二0一八年病逝于济南。王恒还有一个身份,系信中所提“克家同志敬仰的老师”——王祝晨的第四子。实际上,这封信背后的关键人物即是王祝晨。

王祝晨(一八八二至一九六七年),原名世栋,出生于齐河县楼王庄。幼时入私塾习诵儒家经典,一九00年考中秀才,三年后进济南书院,旋入山东师范学堂。一九一0年毕业后,游走于济宁师范、临清中学、省立第三师范等校,致力于灌输新知来改变鲁省明显陈旧的教育理念。“五四”新文化时期,王祝晨担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兼附小一部主任,一九二二年起任“一师”校长。在此期间,王祝晨大力介绍新文学,提倡白话文,邀请过胡适、杜威、周作人、黄炎培、陶行知等名流来济讲演,极大地推动了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被称为“山东的胡适之”,与鞠思敏、范明枢、于明信并列为“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

臧克家一九二三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正是在王祝晨治校期间,接受了极为重要的新文学启蒙,奠定了此后走向诗文创作和革命活动的思想基石。对于这段经历,臧克家在多篇作品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述及,其中就包括上引郑曼信中所提,一九五0年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新民报》日刊发表的《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老牛”“大牛”是身边人给王祝晨的绰号,形容其性格坚韧,默默付出,因张默生的《王大牛传》(东方书社一九四七年版)一书而为世人熟知。臧氏此文,乃为纪念王祝晨服务教育界四十周年而特意撰作,同为“一师”校友或同学的季羡林、李长之等人也有纪念文字见诸报端(参见季羡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王祝晨先生——为王祝晨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纪念》、李长之:《向优良的先进教师致敬》,均载《光明日报》一九五0年六月六日)。

时隔近半个世纪,臧克家在嘱交郑曼写给王恒的复信中,重新提到这篇文章,盖有两个机缘。一是王恒和齐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曾先后致信臧克家,请他写篇关于王祝晨的回忆文章。筆者看到一份手信,是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齐河文史委工作人员写给王恒的,提到“拟在今明两年,征集出版《山东省著名教育家王祝晨》专辑”,并开列了希望王恒协办的几件事,第一条即为“联系你父亲在世的得意门生,撰写王祝晨回忆录”。

臧克家作为王祝晨执掌“一师”时的学生和当世知名人物,自然是王恒最先想到的作者之一。所以,应该在接到齐河文史委的嘱派不久,王恒便致信臧克家,邀其为“王祝晨专辑”撰写文章(可惜这封信已无从寻找)。从郑曼代写的复信时间看,臧克家迟迟没有作答,实乃事出有因。他肯定想到了早在多年以前就曾写过关于王祝晨校长的纪念文章,并努力查找原文,准备将其放进“专辑”之中。怎奈遍寻无果,最终只查到了该文的题目、刊登时间、报刊名称等有限信息。

在王恒一直没有得到臧克家回复的情况下,齐河文史委主动致信臧先生,再次提到了为“专辑”撰文一事。接信之时,臧克家已年届九秩,倘若重新提笔追忆七十多年前的校长往事,确有其实际困难。好在,如郑曼信中所说,臧克家撰写的回忆录《诗与生活》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他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时的求学经历,其中也包括对校长王祝晨的描写。比如,入学第二年迁到“一师”校本部后,“天天看到我们那肥胖的身体成为一大负累的校长王祝晨先生,早来晚归,辛勤工作,像一条牛。他的外号就叫‘王大牛……为了培育人才,他付出了一生心血,‘俯首甘为孺子牛呵……王祝晨先生,是高等优级师范学校毕业,立志终生为教育献身。他进步开明,学当年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精神,新旧共蓄,兼容并包,我们的教师,大多数是北大、清华、师大出身,而且大都思想进步。他延请名人到校讲演,启迪学生的眼界与心胸……王祝晨先生对‘五四运动很赞扬,新文化运动在他身上发生了大作用,使他变得更积极,更活跃了”(臧克家:《诗与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42—43页,引用时有删减——笔者注)。

今日重读臧先生这段文字,仍觉文笔生动,饱含挚情。也就可以理解,他特意请郑曼将上引文字在内的《诗与生活》第二节加以复印,寄与王恒,并转请后者联系齐河文史委,以为“王祝晨专辑”出版“应急”之需。随同郑曼信文一同寄来的这份复印件,共十五页,页码系重新标注,首尾两处分别有郑曼的手迹“心潮澎湃正青年(节选)”“辑自《诗与生活》”。

但这份复印件的文字,最终并没有收录到后来刊印的《王祝晨专辑》(《齐河文史资料》第四辑,一九九六年四月)之中,取代它的恰是臧克家在一九五0发表的《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缘何如此呢?这便要说到郑曼答复王恒信中重提这篇旧作的第二个机缘——《臧克家文集》的编选和出版。

《臧克家文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最初拟定的卷帙包括:诗三卷,散文、小说及文艺随笔各一卷。前三卷早在一九八五年就已问世,后三卷则要到一九九四年才推出。这种“延滞”,既缘于作者边写作、边累积的需要,以期能够将最新作品收录进去,也可能有一个考虑,即在此过程中尽量搜检旧作,尤其那些以前并未收录到各类作品集中的文字。《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无疑就属于此类。王恒和齐河文史委先后致信臧克家,适值《臧克家文集》后三卷进入编辑校对和准备出版的紧张阶段,不仅让臧、郑夫妇想到了这篇旧作(只是遍寻未得,才准备改以节录《诗与生活》片段,交稿《王祝晨专辑》),而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完回信正文之后,不忘在信纸左侧空白处补了一句,希望王恒也能代查此文,“以便编文集选用”。

郑曼复信王恒的落笔时间虽是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五日,但从信封上的邮戳印记看,真正发出已在近三个月后的四月九日。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事实证明,王恒先生确实没有辜负臧、郑夫妇的托请。他根据郑曼信中所示《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的出版信息,前往山东省图书馆,按图索骥,终于查找到了该文原件,并克服困难,在复印不甚清晰的情况下又亲手重新抄录。文章复印件、手抄件,伴随着王恒四月三十日的一封信文,一并寄往了北京赵堂子胡同十五号的臧克家寓所。细心的王先生,还把文章和信文各留下了一份底稿,为我们重新接续这段往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材料,其信文如下:

郑曼同志:您好!

总算找到了克家老的大作“老牛校长——王祝晨”,遗憾的是:一是保存年限过久(克家老可能知道,山东省图书馆是在大明湖畔,地处潮湿之地,很多书刊已经报废了),纸已经发黑发霉,二是报纸装订,很多字给装订进去了,无法复印,请了一位经验丰富之人复印,现将复印件寄上(这是较清楚的一张)。只好在那里重抄了一遍,报上有漏排的字或实在看不清的字,我都斗胆写上了,请克家同志审阅。登载日期是一九五。年六月六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日。读了这篇深厚热情的散文诗,不时流下热泪,克家老无愧为当代诗人,他写的太真挚纯情了。

文中所载“书报贩卖部”一词,在台湾出的《山东文献》上是“书刊介绍社”,作者褚承志(禹城人)今年九十二岁,不知克家老认识否?不知哪个名称对,请告之。《一师周刊》省图书馆已遗失,可能是千古遗恨了。敬祝

阖家幸福愉快·问候克家老好

王恒

从王恒信文可见,他十分重视这项查阅“任务”。这份重视,既是为人,也是为己。为人者,即协助做好出版在即的《臧克家文集》第四卷“散文类”的编选工作,免使作者留下遗录之憾;为己者,乃因这篇文章与自己父亲直接相关,是专门为纪念王祝晨教育贡献而作,倘能找到并收进齐河文史委准备出版的《王祝晨专辑》,无疑比节录《诗与生活》的文字片段更加切题。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王恒便将《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寄至臧克家面前,并指出了刊登日期四月二十一日系指农历,对应的公历应为六月六日。提出一点疑问:臧文里面提到“一师”开办过一个“书报贩卖部”,在褚承志笔下则写为“书刊介绍社”,未知何者更为确切?因为王恒至少连续搜集并阅读过台湾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山东文献》上褚承志所写的文章,汇题为《山东近代教育史稿》(第一册),并做了精心整理和保存。后来还将褚文关于“一师”和王祝晨的部分文字,节录刊登于《王祝晨專辑》之中。除此,王恒还对《新民报》原刊漏排或辨认不清的字,“都斗胆写上了”。从不久之后出版的《臧克家文集》(第四卷)和后来的《臧克家全集》(第五卷)看,臧克家吸收了王恒对该文发表公历日期的查核,坐实了“书报贩卖部”应为“书报介绍社”。

臧克家显然非常珍视这篇文章,不仅因其来之不易,颇有“失而复得”的喜悦,还在于它勾起了自己对七十多年前往事的遥思,和对影响过自己成长的重要人物——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老校长王祝晨的感念。回荡在诗人心底的欢欣、感动、思念等复杂感情,一下子将他带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也催促着他立刻写下了一封亲笔回信,其文曰:

王恒同志:

来信拜读了。找到我的旧作,令我欣喜之极!此文,写得极亲切,现在写[不]出这样的生动的文章了。个别字句,略改了一下,极少数。我想加入我的著作(文集),也想重新发表一下。谢谢你了!

我年已八十有九,身心双健。

好!

克家

94.5.6

“身心双健”四字,与此前郑曼代为复信中所说的“精力不济”,形成了鲜明对比,再次映衬出臧先生的高兴、真诚。信中说,对文章“个别字句,略改了一下,极少数”,修改工作当由臧、郑二人合力完成,而且是在收到王恒的抄写稿后立即着手展开的。与臧克家写下亲笔信大约同时,郑曼也写了一封回信,两函并发,一起寄到济南。郑曼除了再次表示对王恒的感谢外,还随附一表,列出了对该文的修订情况。信文如下:

王恒同志:

真是太感谢您了。一是您从这样难辨的旧报纸中,抄录这么长的一篇稿子;一是您寄来非常及时,还赶得上收进克家同志的“文集”散文卷中去,今天我已用特快专递寄往山东文艺出版社了。克家同志很珍视这篇旧作,说是今天他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了。

此文经克家同志校正,有些改动,另外改了些错字和标点,更正表另纸。您如用这篇文章,请代为更正。复印不方便,只得列表。

第一师范校庆纪念册,想已出来了。他们曾约克家同志写篇文章,他因身体和精力不如从前,没有写。其实,当时能找到这篇文章就好了。济南师范学校拟出一套《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丛书,曾请马惠卿同志写了一篇文稿,是有关克家同志的。我们看了,没有及时退回,实在对不起他们。

顺颂安好!

郑曼

94.5.7

这篇文章的发表日期,是您亲自校对准确了,再一次谢谢您!报刊名称,书刊名号,应为北京《新民报》日刊。

又及

臧、郑二人的确对《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做了仔细校订,信中提到随附的“更正表”,足足列了整三页。臧信说改动不大,“极少数”,或是在他看来这些改动本属细微调整,不涉大局,或是免让王恒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徒增忧心。按王恒的手抄稿,系誊写在“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格纸上,每页三百字,共有十一页半。“更正表”根据手抄稿的页次、行数,逐一标明了修改情况,从某句话的重新组织、使用词汇的先后顺序(例如第四页第六行写到共产党员庄龙甲,被山东反动当局“已经枪毙二十年了”,改为“枪毙已经二十年了”),到某个标点的斟酌(例如第一页第六行写到“抗日,解放战争”,改为“抗日、解放战争”),前后大大小小改动共计五十八处。

根据郑曼五月七日信文,修订稿完成后,立即用特快专递寄往了山东文艺出版社,毕竟《臧克家文集》后三卷出版已是迫在眉睫。过了约一个月,他们的次子臧乐安、小女郑苏伊共赴济南,亲自参与《文集》四至六卷清样的校改和对红工作,六月十二日写给父母家人的信中就提到“每天早起晚睡,废寝忘食,一天要看七八万字”,“第四卷已快看完”。这在臧克家发表于当时的《家书泉城来》一文中也有生动展现(原载《北京晚报》一九九四年七月一日,此处引自《臧克家全集》第六卷,220—223页)。从后来可知,《老牛校长——王祝晨》一文,终以臧、郑校订过的模样,收录进了《臧克家文集》第四卷,如期出版。

再看王恒,收到臧、郑二人的寄信后,他也马上按照“更正表”所示,将每处改动均恭敬誊录到了自己的手抄件备份稿上,进而转交齐河文史委。由此保证了两年后印行的《王祝晨专辑》所收《老牛校长》的文字内容,能够与《臧克家文集》保持一致。在此过程中,王恒先生的贡献不应被忘记。

郑曼回信正文的末段,还顺便说到了两件事。一是提到“第一师范校庆纪念册,想已出来了”,指的是济南一中(前身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为迎接建校九十周年,曾向在此求学过的校友征集回忆文章,臧克家以“身体和精力不如从前”为由,便没有写。但翻览后来编印成册的征文合集——《悠悠母校情》(济南一中校友总会编,一九九三年十月),可知臧克家为母校写了“桃李满天下济南第一中学九十周年纪念”的贺词,被印制在该书扉页。文集封面上的书名题签,则出自同为校友的季羡林之手。第二件事,关于《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丛书。按,该丛书其实并非如郑信所说由济南师范学校拟出(具体参见其“出版说明”),或因作者之一的馬惠卿在此任职,所以造成了这种误解。马文借用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为题,勾勒了臧克家的成长和创作历程,刊于该丛书的第七卷上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192—201页)。

严格来说,这两件事都与王恒没有直接关系,但无疑都关涉在臧克家求知、启蒙的过程中,那段难忘的山东省立一师岁月。郑曼可能确属无意述及,但或许也希望收信人转告“山东父老”,对一位老人的繁忙和辛劳,能有所知晓并多多体谅吧?

猜你喜欢

臧克家文集老牛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
老马
最后的修车摊
笼子
谷牧探病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
牧童与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