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学生的慕课学习:认知、内容及其效果
——以Z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考察对象

2019-11-2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6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少数民族民族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一、引言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中文译为“慕课”,是由Manitoba大学于2008年率先推出的。2012年以后,慕课开始席卷全球,被称为“MOOC风暴”,斯坦福大学校长将其誉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国内则多认为慕课是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几年发展,慕课平台逐渐壮大,截止2017年,由800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为全球8100万会员提供了大约9400个慕课课程。与此同时,MOOC被证明并不是万能的,它具有明显且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只是改变了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学习体验不完整、师生情感交流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学习诚信无法保证、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等。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其学分授予课程全部或部分作为MOOC提供,这进一步加剧了关于在线和离线资格可比性的争论。

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院校,民族院校以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办学宗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生来源特殊性。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来源于民族地区或全国各少数民族散居地。第二,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办学宗旨指引下,课程设置以“尊重民族性”“发扬民族文化”“服务民族发展”为原则,从课程安排、教材选取、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突出民族性。第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性。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通过教育实现智慧迁移,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民族院校的使命。在当今信息技术全面影响高校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民族院校也必须全面做好迎接变革的准备,让技术真正为提高教育水平服务。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教学改革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变革的认知及学习情况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那么,民族院校的学生对MOOC的认知度如何?主要学习MOOC平台上的哪些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基于此,本文以某Z民族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考察对象,探究学生对MOOC课程的认知、学习内容及其效果,以对进一步通过MOOC课程开发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二、慕课认知、学习内容及效果

为了全面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MOOC的认知、学习内容及效果,本文以Z民族大学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样本,共计208人。信息采集时间从2018年12月15日至30日,共获取208份有效信息。调查学生中,男生50人,女生158人;共涉及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1个,少数民族学生155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74.5%。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于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内蒙古、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调查对象民族情况见表1。

(一)慕课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对事物的认知是行为的基础。通过考察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情况,可以获取人们对该事物的了解程度和行为态度。本研究设置两个题项来加以考察,分别是:“你听说过或知道MOOC吗?”然后,在选择知道MOOC的调查者中,进一步询问:“请问你了解MOOC的程度是?”用“不是很了解”“一般”“很了解”三点法来测量。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208个调查对象中,“听说过”(知道)MOOC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47%,而53%的学生不知道MOOC;在知道MOOC的学生中,“不是很了解”的学生有54人,占56%,了解程度“一般”的学生28人,占29%,“很了解”的只有15人,占15%。根据年级分类来看,大一学生对MOOC的认知度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大一50个调查者中,有34人“不知道”MOOC,占68%,只有32%的大一学生听说过MOOC;而其他三个年级半数以上的学生“知道”MOOC,知晓度明显优于大一学生,但大二至大四3个年级学生对MOOC的知晓度没有明显差异;4个年级学生对MOOC的了解程度没有明显差异,“不了解”程度均在半数以上,其次是“一般”程度,“很了解”的学生较少。

(二)慕课学习内容

被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选择“学习过”MOOC课程的学生人数分别是:3、8、11、8,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1.4%、3.8%、5.3和3.8%,可见,虽然有些学生对MOOC有一定的认知度,但真正学习MOOC课程的学生很少。从学生学习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通识课程”,以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课程以及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居为主;二是“专业延伸课程”,是指与本专业有较高相关度、但本校没有开设的课程,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三是“个人兴趣类课程”,主要有《心理学》《音乐审美》《花卉艺术》等;四是“大创课程”,如《神奇的创业之旅》《大学生创业》等。

被调查者MOOC学习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年级规律性。大一学生主要选择学习通识课程;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更倾向于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一方面更加关心就业问题,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其他技能,因此,创业类课程及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比较受青睐。与此同时,作为民族类院校,学生多来自于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民族地区,但调查的学生中,并没有学习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相关的课程,这种现象与“学生们回乡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烈”密切相关,更多的学生还是想通过大学的学习过程最终能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三)慕课学习效果

随着MOOC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其缺点也逐渐显现,包括缺乏教师参与、无法与学生面对面互动、缺乏校园生活的场域体验以及忽视了教学的准确性等,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MOOC的教学质量及效果问题。那么,民族院校学生的慕课学习效果如何呢?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被调查学生的MOOC学习效果并不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完成率低。由于被调查学生所属学校并没有将MOOC学习纳入学分考核系列,因此,学生的MOOC学习完全是自主行为。学生所选MOOC课程既不是线下某课堂的关联内容,也没有学分获取压力,所以,被调查的很多学生存在随意结束MOOC课程学习的问题,30名参加过MOOC课程学习的学生,只有6人实际完成学习,完成率仅为20%。

第二,学习过程互动少。虽然很多MOOC课程中,任课教师都设置了互动环节。比如,根据课程内容发起提问、制造话题点吸引学生参加讨论等,但因为互动并不是必须行为,很多学生直接过滤掉这部分内容,学生们实际参加互动的较少。

第三,学习效果因课堂而异。在被调查的四种类别课程中,“感觉很有收获”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个人兴趣类课程”。由于是基于个体自身兴趣,因此,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学习意愿,学习过程积极投入,学习效果较好。而对于高数、英语等公共课程,选课学生更多是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并将这些MOOC课程作为线下相关课程的辅助学习渠道,如果感觉MOOC课程的老师讲课内容或方法没有太多新意,就会提前结束学习,学习效果不佳。而其它两类课程的学习效果与选课者所在线下课堂教师要求、学习者个体经历密切相关。比如,与专业课程关联度高的延伸课程,线下教师的课堂要求和学习指导会督促学生顺利学习完相关MOOC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及建议

利用技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如何让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MOOC的到来,触发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按钮,但也并没有达到如MOOC面世时被认为会产生颠覆作用的局面。规避MOOC的缺点,探索更加合理的在线教学模式,真正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改革还在路上。

民族院校拥有服务民族地区的教学使命。在技术深度嵌入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也要努力走在前列。第一,从教学管理层面,要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国内外MOOC平台课程,并从管理角度探索MOOC学习的学分认证制度;第二,从教学内容设计层面,鼓励民族院校教师开发与民族地区结合紧密的MOOC课程;第三,从教学模式创新层面,探索基于MOOC平台下小规模定制式在线课程,即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规避MOOC的缺点,切实提高在线课程的利用率及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少数民族民族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民族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莲心宝宝有话说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