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媚态”与“娱乐至死”

2019-11-19王雅琳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兹曼经典作品尼尔

王雅琳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奧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如此说道。①

真是有点讽刺,刚刚读完这段话,转眼就看到了青年作家李静睿在微博上的吐槽:“有些编辑怎么回事?给沈从文的书起名《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也就算了,蒲宁好端端一个俄国文学大师,出本书叫《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部分无良出版社为夺人眼球,为名家作品集乱取书名,不知道大师们知道自己的作品变成了“青春文学”会作何感想。或许他们从没想到,自己也会45度角凭栏仰望浩瀚星空,刘海遮住半边脸,眼角滑过一滴无人看见的悲伤。②

有网友感叹:“把前面‘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几个字去掉,这些书在我这里是与那些霸道總裁类的小说归在一起的。”还有网友直呼:“大师们的棺材板压不住了!”这种一个劲儿鼓吹“伤感伤怀”的书名。就如在明晃晃的金子外面强行刷了一层防锈漆,着实匪夷所思。而这种“浮夸之风”若不加以制止,在不久的将来,《离骚》可能会被改名为《听,是屈原在扼腕叹息》,《史记》可能变成了《帝王将相不可说的人生百味》,何其讽刺!③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理想”变成了“想利”,让“前途”变成了“图钱”,让“精神的自由”变成了“由着自己神经”?溯源而上,也许是“金钱至上”的观点、“娱乐至死”的思想在作怪。④如此面目全非的“毁灭式”标题,是对经典作品的不尊重,对作者人格的侵犯,更是一种“文化媚态”的集中体现。

①开篇引用名言,指出“让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方法。后一种,对应文章主题。

②戏谑的语气,尽显讽刺。

③从现当代经典到古代经典,两种书名的对比更加强烈,也让人想象“浮夸之风”吹遍文坛所造成的后果。

④“理想”与“想利”,“前途”与“图钱”。“精神的自由”与“由着自己神经”,巧妙造词。讽刺意味强烈,彰显汉语的魅力。自问自答,挖掘深层原因。

传世的书,是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经典名著,应该是厚重的、严肃的;对待它们。也应该有一种敬畏之心、景仰之意。如今的出版社,将其浓妆艳抹,打扮得如青楼女子似的,频抛媚眼,嗲声嗲气地见谁都喊:“大爷,来啊!”③其结果,反而会吓退那些真正热爱文学的读书人。

写到这里,又想起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的话:“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⑥

所言何其恐怖,又何其真实。对待经典作品,应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万不可如此亵玩。真诚希望我们能少点“文化媚态”,少点“娱乐至死”!⑦

⑤从內容上来讲。比喻颇为形象、生动,但有失庄重,显得低俗。这种语调。考场作文里要慎用。

⑥呼应开头。深化观点,增强说服力。

⑦发出号召,重申观点。

总评

本文开头、结尾引用名言,相互照应,结构完整。素材丰富,时代感很强,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热点文化问题的关注。批判“娱乐至死”“文化媚态”的立意也较为深刻,引人反思。如果能够举些敬重经典的例子,加以论述,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兹曼经典作品尼尔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一个小奖品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尼尔丝历险记
世界头号毒枭再次成功越狱
浮世绘
英背包客奇迹生还遭质疑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