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堰到武汉 东风变迁这五十年
2019-11-19李文慧
李文慧
“川陕咽喉”、“四省通衢”,十堰有着许多别称,但这些远远没有“车城”来得响亮。
作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是中国的卡车之都,也是“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的发源地。
如同插入土壤的麦穗,从1969年二汽建立在十堰开始,同呼吸就成了他们的宿命。
在植根十堰的这半个世纪里,二汽见证了十堰从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县城到县级市,再到如今地位不可小觑的地级市。十堰也见证了“二汽到“东风”,总部从十堰到武汉的巨变。
三上两下的二汽
回溯过往,二汽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选址更是经历了十四载的“三上两下”。
1952年,筹备一汽的方案刚刚敲定,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二汽的筹建就这样被提上了议程。
考虑到一汽在北方,中央决定将二汽放在南方。事实上,最开始“相中”的并不是十堰,而是武汉青山。当时,由于二汽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选址冲突,又将厂址移往武昌的东湖一带。到了1955年,出于对战争威胁的考虑,国家建委和一机部汽车局提出,在武汉建设这么多项目,不利于防空。于是,中央取消了二汽选址武汉的决定。1956年1月,初步将二汽厂址定在成都郊区的牛市口、保和场一带。到了1957年3月,为了不将“一五计划”摊子铺得太大,在“反冒进”形势下,二汽遭遇第一次下马。
1958年6月,中央第二次提出建设二汽。但是,随后的3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到了1960年,二汽的第二次筹建工作不了了之。
1964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建设二汽第三次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在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毛主席决断地说:“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二汽得以第三次上马。
特殊时期特殊要求,当时中央对二汽的厂址提出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六字方针,要求厂址要靠近大山,关键设备还要进洞。
从1964年10月到1966年1月,二汽选址小组经过反复勘探和分析,厂址初步定在湖北的小镇十堰。在1966年10月的老营会议上,选址十堰的方案以压倒性优势获得通过。最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二汽就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建设”,彼时,二汽的选址才算尘埃落定。
从二汽到东风
从1969年到1992年的二十三年时间,二汽创造出了不少高光时刻。1980年至1983年四年间,二汽“东风牌”汽车开始出口。1982年底,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已生产出各种专用车13类50余种。1985年,二汽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如今,比起“二汽”,“东风”这个名字更为人熟知。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二汽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原市委书记周霁曾告诉记者:“东风公司始终是十堰经济的根基和支柱,直接拉动了十堰经济增长。”即便东风公司总部搬迁到武汉后,汽车仍然是十堰第一支柱产业。
现在的东风,总资产3256亿元,员工16万多名,主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军车、关键汽车总成和零部件、汽车装备以及汽车相关业务。事业分布在武汉、十堰、襄阳、广州等国内20多个城市,在瑞典建有海外研发基地,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建有海外制造基地,在南美、东欧、西亚等区域建有海外营销平台,拥有法国PSA集团14%的股份,是PSA三大股东之一。经营规模超过400万辆,位居中国汽车行业第2位;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位居世界500强第6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位。
风云变化五十载,如今世人只知“一汽”,却很少知道还有个“二汽”。或许只因它有了个更响亮的名字——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