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修辞角度看纪录片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2019-11-19张伶聪郭晓晨
张伶聪 郭晓晨
摘要:纪录片作为城市形象的视觉呈现载体,在展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具有突出的作用。文章从影像修辞的角度对承德的系列纪录片进行视觉解读,探讨纪录片对城市形象进行构建。
关键词:影像修辞 纪录片 承德 城市形象
城市纪录片的简况
我国可追溯的最早城市纪录片是1958年日本拍摄的《新大地》,这部纪录片着重介绍了首都北京的建设和北京在解放后的巨大发展变化,还描绘了北京故宫和北海公园等。这部纪录片在日本引起良好反响,日本观众通过纪录片对于北京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正如智利纪录片导演顾茨曼所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由此可见纪录片对于保存时代记忆和形象的突出作用。现如今我国城市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城市每天处在变化之中,这无形中也给纪录片塑造城市形象提供许多有利素材。
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可提供的素材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展现,也是城市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等软实力的展现。当今人类社会进入视听时代,大众的关注点迁移至图片和影像,因此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当属视觉形象,将城市元素影像化形成城市典型符号更易于受众接受。纪录片作为影像手段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同电影、电视剧等一样,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亦有突出的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2014-2019)每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植计划调查数据显示,涉及城市题材的纪录片约占总扶持纪录片总数的32%-39%。调查数据使得制作者认知到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巨大优势,加之纪录片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益于帮助城市建立城市影像档案,纵览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变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最新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植计划共推荐75部优秀纪录片作品,其中涉及城市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为24部。因总体风格和城市形象塑造的着力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呈现方式,其中《深圳故事》《潮涌杭州》《潮涌伶仃洋》等以南国小城为切入点,着重讲述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故事;《追梦》《老城 老屋 老人》《不老乡音》《乡愁·雄安》等从历史文化和发展角度,呈现了不一样的城市风貌。
影像中的城市形象元素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形象》一书中总结出城市形象的五个构成要素,分别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识物。一般来说城市形象应当具有独特性、标志性、多样性等特性。在借助影像手段进行城市形象建构时,标识物成为最直观、最鲜明的建构元素,
对于城市纪录片而言,标识物可以是城市的某一历史事件、某个名人,可以是城市的历史变迁,抑或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将标识物打造成城市形象的符号,能够直接、迅速地传递城市的特性信息,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将近期制作的关于河北承德的11部纪录片作为影像文本,着重分析建构城市形象所包括的内容。
城市中的建筑。城市中的建筑,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抑或公园、雕塑甚至是街道等,如同城市的脸面,向人们最真实地展示着城市的外貌。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环境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城市的名片与标签,成为建构城市形象的首选要素。
无论是《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国宫殿与传说》,还是《行知中国》《晚清秘史之避暑山庄》,都没有摒弃人们习以为常的对承德建筑的一贯印象。源于热河行宫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不仅见证了承德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更见证了承德成为一个融合多元、开放包容的旅游城市的历史变迁。
城市中的人。一部城市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座城市中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和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无可厚非,确实能够体现城市历史中最有价值的意义,但除去城市的光辉与历史,一座城市最打动人心的当属这座城市中的人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正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所依据的25类评价标准呈现的评价体系,有9项指标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关,分别是生活节奏、人情味、生活便利、文明程度、文化娱乐、经济发展等。这足以见得在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城市中的人也可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在《心灵的守护神》中,讲述的是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的故事。主人公于贵勤1990年分配到三家乡孤山小学任教,56岁的她到了退休年龄却仍被特批留任。在这所小学任教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她使这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她是这所小学发生改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位最美教师所展现的崇高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承德人民的道德风尚。
城市形象的修辞形态
聚焦与凝思下的“特写”。特写本是电影学术语,是关于一种拍摄技术的特殊称谓。从技术角度上看,特写作为镜头景别规格中的一种,有别于远景、近景、中景等;从叙事功能上看,特写是对细节的特殊描写,是对某一整体印象中局部进行刻画,起到对景致聚焦的作用,并在与其他景别的镜头组合中形成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而在修辞意义上的“特写”,不局限于镜头意义上的含义,也不局限于叙事意义上表现事物细节的含义。首先,特写辞格在运用时打破原本的叙事链条,呈现出瞩目意味;其次,特写辞格在运用时所呈现的形态——时间形态和空间形态呈现超常性、奇特化的观赏效果。
在《谁不说俺家乡好》中,特写镜头的连用组合,让观众对即将要交代的信息进行有意关注,受众的好奇心会随之变化。这种辞格设置方式打破了线性叙事时间,时间经过“过去—更为过去—现在”的变化,叙事空间随之发生变化,三个空间呈现立体转换。特写同时也贯穿影响文本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指向。正如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间符号外,必然还能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与众不同之处” 。正是通过特写修辞所提供的角度,能够达到奇妙的交流和沟通效果,让观众体验和感受着独特的经历和记忆。
情绪与意念下的“递进”。递进辞格,指的是以多个镜头连续呈现或者交叉组合方式,常常以逐步加速的节奏来强化某种特定的情绪或者意念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递进修辞格与叙事学意义上的交叉蒙太奇类似,两者都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常常呈现节奏加快和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但在影像修辞上,递进辞格在意念营造和感情强化方面效果更大。
在《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多个短镜头递进组成递进辞格,通过建筑、森林、美食、人類活动等方面的呈现形成组合式递进,通过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动作、特定对象乃至特定情绪的组合,表达出城市中人们生活的惬意与美好。众多短镜头的递进,有利于强化这样一种思想、情绪和信念。
时空与意象下的叠印。在影像修辞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修辞格就是叠印辞格。从技术角度上看,叠印属于利用光学手段将镜头呈现方式独特化。从修辞角度上看,叠印是时间和空间的折叠,在空间上,将置于两个或以上的空间叠加一起,营造出特殊的多重空间;在时间上,将线性时间打破,将任何时间内的影响与当下的影响共处。这种设计方式,实际上具有一种意象迭加的混杂效果,引导观众去猜想、比对当前的影像,进而帮助建构多元指向的意义。
在《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导演郭靖宇讲述自己与山庄的情缘,镜头中恰当地将主人公的深情讲述与其提到的记忆元素融为一体,体现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以一种奇特的影像达到引导意向的效果,这正是叠印修辞格所具有的修辞功能,这种修辞不是使人沉溺于叙事幻觉之中,而是通过叙事时空的阻断,显现出主体的思想动机。叠印修辞对时空的折叠,体现着创作者对现实时空的改造,合并为自然过程,并赋予一定的心理与现实的意义,是将影像的创造能力与观众的审美进行揭示和艺术性展现。
影像修辞对城市形象建构的意义
影像修辞与城市纪录片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任何一部能够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纪录片,一定具有某种风格特性或象征意义,那么它在镜头语言和镜头“话语”上定会显示出独特性。因此,对于城市纪录片而言,蕴含的故事和人物大同小异,叙事结构的呈现方式是有限的,但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千变万化,尤其是当前的任何一种修辞格放置于任何一部主题性质的纪录片之中,修辞格的可能性都是没有限制的。
修辞表现力的影响要素,包括其呈现形态和组合方式,在城市纪录片的城市形象建构中,可依据不同主题和表意的需要,对任一细节做出形态上的变化,其仅仅为纪录片独特风格的形成提供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一辞格在不同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中呈现的不同修辞特点和表意指向,以及不同类型纪录片选取影像辞格所依据的原则,值得我们在城市纪录片城市形象建构辞格使用的实践中进行深入思考。[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影视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承德市为例”(编号:PT2017006)研究成果,2019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承德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课题编号:2019305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王玉玮:《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2014)》,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