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经济带助力辽宁经济振兴研究
2019-11-19王志
王志
[提要]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先后涌现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的城市群,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联动经济带,助力区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最引人注目的趋势。然而,辽宁的城市群发展却严重滞后,极大限制辽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体,沈大经济带一体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圈和经济带辐射助推辽宁经济振兴。本文在分析沈大经济带各方面优势明确做强沈大经济带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沈大经济带一体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并从做强沈阳和大连双核、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体制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辽宁;城市群;沈大经济带;制度创新
本文系辽宁社科联资助课题:“以城市群发展模式推动辽宁经济复苏研究”(2016lslktzijjx-34)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5日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在优化要素配置及促進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视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先后涌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的城市群。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从区域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城市群和经济带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联动经济带,助力区域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最引人注目的趋势。
辽宁地处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和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省份。纵观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尽管先后有过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沈抚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然而,截止目前尚未形成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经济带,带动辐射整个辽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区域一体化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为此,回顾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迫切需要构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体,沈大经济带一体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圈和经济带辐射助推辽宁经济振兴。
一、沈大经济带基本情况
(一)沈大经济带的界定。沈大经济带是指以沈阳和大连两个中心特大城市为主体,沿线联动抚顺、本溪、鞍山、辽阳、营口五个大中城市,以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沈大输油管道、国家光缆干线为主轴和主动脉,由北向南贯穿辽宁中南部,长约400多公里,辐射周围80~100公里的半径范围的带状区域。
(二)沈大经济带的优势。沈大经济带是大中城市较为密集的地区,各方面优势均较为突出。
1、沈大经济带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沈大经济带位于辽东半岛的中轴线上,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其主动脉沈大高速公路路况条件优越,有“神州第一路”之称,两大端点城市沈阳和大连市分别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共同构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大连为中心的“大大连”城市群遥相呼应的格局。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之一,大连也是东北开放最早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区位优势也是东北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其次,沈大经济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化纤之城辽阳等大中工业城市均为沿线联动城市。沈大经济带内汇集了制造业、石化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国际航运和商贸物流业等多种特色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是辽宁经济成长的重要空间依托和支撑。
2、沈大经济带是大中城市密集的区域,经济和人口的密集度相对较高。沈大经济带沿线面积约6.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3%,而实现的GDP却高达全省的80%,且集中了我省约60%的人口。也就是说,相对于辽宁省的其他地区,沈大经济带的经济和人口的密集度都较高。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2018年辽宁全省14个市实现生产总值2.53万亿元,其中沈大经济带所辖的大连、沈阳、鞍山、辽阳、营口、抚顺、本溪七城市GDP合计为1.98万亿元,占全省的80%,详见表1。如果再加上沈大经济带腹地的盘锦和锦州,沈大经济带及沿线9个城市的GDP合计占了全省的90%。沈大经济带核心城市沈阳和大连人口合计约1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沈大经济带沿线七市人口合计2700万,占全省人口的60%以上。此外,沈大经济带还集中了辽宁省65%左右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和90%以上钢铁产量,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耗的80%左右。沈大经济带也是辽宁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表1)
3、沈大经济带科教优势突出。带内聚集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科技企业。有两院院士53人,全国排名第7位,中国工程院所有学部都有辽宁院士,全省有12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长江学者101人,有13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不仅如此,从科研院所和大学中衍生成长起来的一批批科技企业,也大多集聚在沈大经济带上。
二、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沈大经济带是大中城市较为密集的地区,各方面优势突出,是辽宁经济最具活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地带,具有成为核心经济带的各方面条件。然而多年来,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省并未集中力量把沈大经济带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及主导战略。调研发现,沈大经济带发展在整体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沈大经济带的一体化和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核心城市自身发展不足,无法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仅有的两个副省级城市,正好位于沈大经济带的两个端点,也是沈大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本应发挥应有的龙头和核心的作用,在自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受东北经济低迷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沈阳和大连的经济发展缓慢,增长乏力,已被其他沿海核心城市远远甩在后面,根本无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城市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沈阳和大连实现的GDP分别为6,350亿元和7,825亿元,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34和25位,均已滑出国内一线城市的行列。核心城市自身实力的弱化,不仅无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使其失去了对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吸引力,只能在省内进行资源的争夺和竞争。调研发现,辽宁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了“虹吸”效应,即沈阳和大连凭借自身相对优势将周边城市的优质企业、人才、资金和信息都吸引过来,导致其他城市对一体化有抵制情绪。同时大连和沈阳之间也缺乏相应的合作互助,甚至在某些资源和领域上还存在着“挖墙脚”的现象,造成辽宁整体利益的内耗。这种经济带内各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阻碍了辽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沈大经济带缺乏统一的规划,存在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问题。沈大经济带内各城市的产业布局较为散乱,缺乏统一的规划,存在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例如,大连长兴岛、丹东、盘锦船舶工业园区、营口产业基地等均兴建了造船和修船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再以石化产业为例,大连、沈阳、鞍山、营口、盘锦、锦州等城市都将石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均建有专门的石化产业园并存在相互竞争。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受资源储备、工业基础和发展历史的影响,沿线各市先天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产业相似性、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另一方面现行的各种行政区划限制、政府管理体制、经济利益和政绩考核体制,也造成各市缺乏大局意识,各行其是,这是导致沈大经济带各市产业布局雷同和重复建设问题的体制原因。
(三)政府管理体制僵化,营商环境有待提升。辽宁曾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政府在经济运行和资源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历史原因和思维惯性,政府管理体制也较为僵化,政策创新不足,思维保守,特别是营商环境差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法治经济、公平竞争和有效监管,强调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拥有良好契约精神的区域一定是能让更多的经济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等聚集的地区,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辽宁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社会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权大于法”和“官本位”的观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对市场经济规则的理解上、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把握上欠缺分寸,也有政府行政部门不作为的问题,导致社会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甚为淡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四)人口外流问题加剧,骨干人才和青壮年成为流出主体。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辽宁曾是我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然而,近年来,受东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辽宁人口加速外流。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为4,359.3万人,而2017年末的人口为4,368.9万人,减少了9.6万人,接近10万人。调研发现,除了净流出的近10万人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户口虽在辽宁,但人长期不在辽宁居住的准流出人口,这部分人数较净流出人口更大。流失出辽宁的人口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群体:大学生群体、有钱人和骨干人才、外出务工者和老年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毕业后愿意留在遼宁的仅占毕业生的30%,其余70%大都想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南方一二线城市工作;而富裕阶层和一部分老年群体则大都在南方城市购买房产,无论户籍是否迁出,则都会有一部分时间在外省居住;此外,近年来,国内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战加剧,辽宁很多机构的骨干人才和技术人才也被南方的各种条件吸引,选择离开辽宁;还有一部分则是打工者,近几年东北经济每况愈下,打工者越来越难找到条件好的工作,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出务工者流出群体。人口的持续外流,不仅使辽宁失去了大批高学历骨干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还会导致社保失衡、消费不振,更使辽宁的经济发展失去了重要的劳动力和人才支撑,若人口持续外流,将导致经济持续低迷,难以实现振兴。究其原因,还是与整个东北经济下滑、体制僵化、营商环境不理想及大连和沈阳这样的特大城市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有很大的关系。
三、以沈大经济带为引领,助力辽宁经济复苏对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城市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形态,以连接、聚合、扩散为重要路径,区域协同发展,协作共赢,应是大势所趋。辽宁推进以沈阳和大连为双核,带动城市群,联动沈大经济带,辐射辽宁区域振兴的战略,迫在眉睫。
(一)做强沈阳和大连双核,带动沈大经济带发展。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沈阳和大连,提升两城市在国内一线城市中的排名、知名度和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能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竞争的特大城市,先有聚合,才有扩散,为未来发挥其核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奠定基础;在发展初期,难免会发生两核对周边城市“虹吸效应”,对此应加强宣传,树立全省各市一盘棋的思想,从全省总体利益出发统一认识,同时还应在制度设计、政策激励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真正让周边城市放下顾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沿线各市的错位与融合发展。沈大经济带的一体化本质上是沿线各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互补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淡化行政区划概念,贯彻沈大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坚持错位与融合并重,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1、从省级层面抓紧制定《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全省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解决带内城市各自为政的局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沈大经济带一体化进程。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规划应该是一个规划体系,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国土空间一体化规划、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教育医疗一体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科创一体化规划、人才一体化规划等多个方面,努力实现“多规合一”,规划同图、计划同步、项目同库;另一方面,规划应考虑到多个阶段,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明确各阶段经济带发展的核心任务、目标和举措。
2、依据比较优势和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绘制沈大经济带产业蓝图。第一,确定沈大经济带内不同城市及重点地区的主导产业,在项目引进、园区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实行错位发展和特色化专业化建设;第二,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在沈大经济带内的有序转移承接和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第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沈大经济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间产业的分工和协调,让产业群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在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向全球化产业链条延伸。
3、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议借鉴“飞地模式”,以税收和统计为突破口,建立沈大经济带内城市的利益共享机制,从税收、财政支出、政府管理考核等多个方面,实现沈大经济带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考核,真正从体制上打破区划制度壁垒,促进沈大经济带的深度融合。总之,要做到全省一盘棋、一张网、强化顶层设计,设法实现社大经济带沿线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聚合共生。
(三)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配套政策和机制,兼顾政府与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建设,尤其是建设初期,不能忽视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必须克服“官本位”思想,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培养法治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最大限度的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破“重国有轻民营”桎梏,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企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发挥企业在沈大经济带一体化中主体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促进人才有效回流机制。针对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剧的问题,建议重视人口流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建立健全促进人才有效回流的机制。导致科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涉及辽宁经济下滑、政府管理体制僵化、营商环境不理想及核心城市逐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等多方面原因。为此,解决之道也應是全方面综合性的,除了继续促进辽宁的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振兴外,还要从就业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人才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性保障。还要立足辽宁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资源的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设法将更多高校人才留在辽宁,而不是“孔雀东南飞”。另外,要充分利用辽宁地缘文化特征,通过民间组织力量介入,激发辽宁流出青壮年劳动力返流和回乡投资创业的热情。同时,打破阻碍人才流动行政壁垒,完善相关的落户、养老、医疗政策,促进人才在沈大经济带内的自由高效流动。
总之,以核心城市引领城市群、联动经济带,助力区域发展的模式是大势所趋。沈大经济带是辽宁开发开放、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本着错位与融合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域内与域外并重、政府与市场并重的原则,推进沈大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自觉地融入到国家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大格局中,才能把握良机,真正实现辽宁的复苏与振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忠.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10).
[2]张帆等.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及区域差异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9(7).
[3]宁越敏.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
[4]张文尝,等.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