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2019-11-19单福征肖瑸冯蒂
单福征 肖瑸 冯蒂
摘要:通过分析深圳市环境卫生标准化现状,按照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建设目标。构建了深圳市环境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并提出了待编制的标准目录清单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最干净城市;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研究;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X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4-0166-03
1引言
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的重要内容,包括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清扫保沽等。虽然苏州、扬州、西宁等城市都在打造最干净城市,但国家、各省并未发布最干净城市创建的标准体系。
2016年,深圳市全面启动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市城管局制定并实施了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率先向市民群众最不满意的“乱扔乱堆垃圾”和“乱张贴乱涂写”两类问题“开刀”,直面短板,扎扎实实,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全国最干净城市”行动的逐步深入,现有环卫标准老化、标准缺失、指标冲突等问题凸显。因此,深圳市城管局率先启动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研究,通过实施标准化,引导和提升行业水平,保证环卫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深圳市环境卫生标准编制情况
深圳市于2015年启动了《深圳市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作为深圳市城市管理的标准总览,是深圳市城市管理的基础性文件和重要技术支撑。针对环卫领域,按照环卫设施标准、环卫保洁标准、垃圾分类标准、垃圾处理标准等体系进行构建,截至2017年底共有34项,包括现行相关标准(25项),在修订、在编相关标准(9项),与国家、行业、广东省标准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环卫行业标准体系。
深圳市打造最干净城市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标国内其他城市,仍需要开展大量工作。首先,我国打造最干净城市标准化建设没有成熟的经验,没有一套可以參照的模式,深圳市构建该类型标准体系属于先行先试,既是创新,又是挑战;其次,从现有环卫标准颁布情况,部分标准年代久远,不足指导现有行业发展,部分标准正在编制中,地方实施时缺少执行依据;另外,随着我国环卫事业发展,如垃圾分类、智慧环卫等迎来重大机遇,但同时带来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相应的标准尚未出台,给规范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对照国内外其他城市,深圳市在以下方面有待提高。
(1)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垃圾管理标准应涵盖源头分类、中间清运到末端处理利用。
(2)标准内容还不够细化,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如垃圾分类标准应包括各方职责规定、分类设施配置、分类操作流程、激励制度及罚则等。
(3)某些标准指标尚待提高,如部分污染物排放指标等。
(4)现有标准重建设、轻管理,应补充或完善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保洁、公厕等作业管理、考核、评价等标准。
(5)垃圾分类、环卫智能化、新能源设备等新发展,缺乏相关的标准支撑。3深圳市最干净城市标准体系一环境卫
生行业方面
依据标准体系要求,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目标的标准化、流程的标准化、模式的标准化、反馈处理的标准化、考评奖惩的标准化。深圳打造最干净城市标准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共16项专业标准组成。
第一层级为管理目标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层级为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术语标准、分类与方法标准、符号与标识、标准化导则4项标准。
第三层级为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其中信息技术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定额管理标准、其他标准构成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共4项标准;在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中,按项目需求涉及垃圾分类、垃圾收运、生活垃圾处理、其他垃圾处理、公共厕所、收集设施、道路清扫保洁7个领域,每个领域按事件和部件进行划分,共包括28个方面综合标准。其中服务提供标准体系的7个领域分别包括:垃圾分类标准;垃圾收运领域,包括生活垃圾收运标准、餐厨垃圾收运标准、大件垃圾收运标准、粪便收运标准和动物尸体收运标准;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垃圾处理领域,包括餐厨垃圾处理标准、大件垃圾处理标准、粪便处理标准和动物尸体处理标准;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公共厕所标准;收集设施领域,包括废物箱标准、压缩收集站标准、垃圾收集点标准。
从环卫行业管理流程考虑,每类标准分别包括规划建设(设置)管理、质量要求、运行管理、评价与改进内容(图1)。
4结论和实施措施
4.1结论
整个环卫标准体系包括143项(含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在梳理国家、行业、广东省、深圳市标准基础上,深圳市待编环卫标准共33项(表1)。
4.2实施措施
首先,通过完善环境卫生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标准实施的管理手段,加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强化政府在标准实施中的引领作用;其次,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后评估和实施社会监督等方式,不断完善标准实施推进及评价改进机制;再次,还应充分发挥企业和社团在标准实施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建立跨行业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综合标准化;最后,面向全社会、全领域开展相关标准的宣传推广及贯标工作,形成一种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