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慢炖”,名人IP方能生成文化产业链
2019-11-19陈瑜
陈瑜
“名人故里之争”,人们司空见惯。西施、李白、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曹雪芹……这些历史人物的“所有权”都曾引发激烈论战。但是这一次,“战场”居然延烧到神话人物: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引发了全国4地的一场“哪吒故里之争”。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形形色色的“论战”背后都是经济利益之争。
随着文旅特色城镇市场的火爆,名人IP成了“香饽饽”。借助名人效应提高曝光度,带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争下某位名人的“所有权”,只是建个公园,立些雕塑,卖点纪念品,简单“复制粘贴”,然后“大火爆炒”,这种开发模式是难以为续的。刚被摘牌的“乔家大院”景区便是前车之鉴。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合作和探索,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定位。一味“蹭热点”,最后只能落得“一地鸡毛”。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消彼长的“名人故里之争”反映出某些地区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急功近利。
那么,围绕名人IP,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产业?来自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告訴我们,打造名人IP绝非立个“牌坊”那样简单,它更应该是一种浸入城市肌理的存在,它不仅仅诉说着历史,也与人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一
例如,“漫画之乡”浙江省桐乡,依托丰子恺、沈泊尘等一批漫画大师的“名人效应”,积极打造“漫画圣地”,开办漫画校园,建立漫画创造基地,主办漫画刊物,“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已经举办了12届……类似地,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到处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音乐家的印记遍布城市的角角落落。不仅如此,萨尔茨堡开发了一系列关联性文化产业,将“音乐”元素做到了极致:这里一年的音乐节和文化节多达4000多场,萨尔茨堡音乐节更是被誉为全世界水准最高、最富盛名的音乐节庆; 《音乐之声》取景地也是当地的热门旅游路线。在这些城市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名人的文化气息。
成功的背后,是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与当下的有机结合。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合作一一探本溯源,学界做好名人文化研究,避免“无中生有”;企业思考这些资源能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平衡学术的静态研究与企业的利益先行,政府如何扮演好“摆渡人”的角色……
可见,利用地方名人IP打造文化产业链,只有遵循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经历这样的“小火慢炖”,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活起来”、“火起来”,成为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别人学不来,也夺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