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11年,伍连德东北防疫轰动世界

2019-11-19王潭

环球时报 2019-11-19
关键词:伍连德鼠疫哈尔滨

王潭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惟伍星联一人而已!”梁启超曾这样中肯地评价老朋友伍连德。伍连德,字星联,一位马来西亚华侨,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和协和医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目前公开资料中首位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的华人。1910年一场瘟疫席卷半个中国,6万余人因此丧命。临危受命的伍连德力挽狂澜,止住了疫情的蔓延。

早年赴英国深造

伍连德的祖籍在广东,1879年出生于现今的马来西亚槟城。从小成绩优异的他于1896年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赴剑桥大学就读。伍连德在学术上精于钻研,表现非常突出。在校期间获得进入圣玛丽亚医院实习的机会,成为该院的第一位华裔实习医生。后来,获得奖学金的他来到利物浦继续从事疟疾的研究,后来又到德国、法国等高等院校从事细菌学研究。他的导师们都是国际微生物学界鼎鼎有名的专家。

1903年,学有所成的伍连德回到了仍属英国殖民地的马来亚。他本来怀着满腔热血想要施展所学,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官”。但现实却告诉他,医官只能由英国人来当,华人最多只能担当副手。这让伍连德一度非常失落。于是他到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热带病研究。

在吉隆坡的那段日子,伍连德的事业并不如意。完成研究计划之后,他便返回家乡开设私人诊所“悬壶济世”。

1907年,伍连德收到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请,请他出任天津陆军医学校的副监督(副校长职)。1908年秋,伍连德携家人来到天津。

口罩、解剖、火葬

1910年的哈尔滨出现了一种传染病。凡是传染上此病的病人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发高烧、打寒战、胸闷、咳嗽、出血,没多久便窒息死亡。而且这种传染病死亡率奇高。死者皮肤在几天内呈紫黑色。更可怕的是,疫情发展十分迅速,从西伯利亚传入后,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一路,迅速传播进入山东逼近中原。而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严密封锁消息。俄国军队在哈尔滨的新街区和码头设置防疫线,加派大量军队来到中俄边境。禁止中国人进入租界,也不准华工进入。

据史料记载,当时疫情所到之处,棺材绵延数里,由于天寒地冻,无法入土埋葬。当时的东北已成为日本和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向满清政府施压,称中国没有能力平息疫情,要派兵进驻东北。清政府意识到,如果疫情无法处理,东北主权就有可能丧失殆尽。1910 年12月,伍连德被紧急派往哈尔滨处理疫情。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听说有一名患者危在旦夕,急忙赶去。病人是一名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子,没多久便不治身亡。为了弄清楚疫情的真正原因,伍连德下令封锁死者现场不允许任何人靠近,秘密解剖了尸体,在对病人各器官做了取样后,重新缝合好尸体,让人安葬。在最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他在显微镜下惊恐地发现了鼠疫杆菌。伍连德事后回忆,这大概是东北乃至全中国境内第一次尸体解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一旦被人们发现,必将引起大规模的恐慌, 甚至愤怒。而且当时的法律也不允许解剖。而直到三年以后,尸体解剖才被官方许可。

经过分析, 伍连德判定东北暴发的是“肺鼠疫”。疫情传染途径并非有人之前所设想的单纯从老鼠、跳蚤等动物疫源传染给人那么简单。人与人的飞沫传播才是最为致命的传播方式。对此, 伍连德提出,每个人都首先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当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伍连德用纱布设计了一种缝制简单的加厚口罩,要求所有防疫人员和居民必须佩戴,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疫情的传播。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防护、隔离、消毒等在疫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并没有明显下降。此时伍连德认识到,如果不及时处理尸体,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提出实行火葬。但这在当时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下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伍连德只好辗转求人将此事告知清廷。几经周折,清政府最终答应依照伍连德的办法处理。随后,伍连德组织专人将全部尸体火化,而这成为当时一项创举。

获得诺奖提名

经过一系列措施之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1911年3月初,哈尔滨肺鼠疫死亡人数为零。伍连德的成功,很快震动了全世界。受到鼓舞的满清政府邀请国际多国前来奉天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研讨总结东北疫情。1911年4月3日,“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召开,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人担当会议主席、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伍连德的《旱獭(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后在著名的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作为抗击此次鼠疫的总指挥,伍连德被誉为“鼠疫斗士”。

应对疫情期间,东三省总督设置了奉天防疫总局,奉天省推行了防治疫病和检疫(火车、海港)等一系列措施。一场疫病让国家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近代卫生系统,并促进了卫生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让中国的卫生近代化向前大大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伍连德的努力下,不仅成功扼制住疫情,清政府还从俄国和日本手中收回了部分检疫权,这对日后恢复中国对东北行使主权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1923年6月,伍连德带着东北的防疫专家到中俄边境进行考察。这次他们捕获到了染疫的旱獭以及病死的旱獭。后来,伍连德在哈尔滨滨江医院实验室进行“旱獭疫菌吸入性实验”。证明了旱獭之间可以不经过跳蚤这个中间媒介,而是通过空气传播鼠疫杆菌;反过来也证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直接传播病菌。因为伍连德在此方面的重大贡献,1935年他被提名为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晚年的伍连德耗时近8年,出版自传《鼠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师的自传》。▲

猜你喜欢

伍连德鼠疫哈尔滨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百年前的“钟南山”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鼠疫“六问”
重新认识鼠疫
静听花开
鼠疫是一种什么病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