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训练对6-8岁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
2019-11-19甘振发李留东
甘振发,李留东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1 选题依据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科学有趣的训练方法对儿童感官进行长期有效的感官刺激[1],以改善儿童的感官失调现象,而平衡能力受多种感觉器官影响,因此,感统训练对儿童的动、静态平衡能力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根据代勇、王磊等人对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2]表明6岁儿童已经过了平衡能力的的快速增长期。8岁以后儿童感觉器官基本定型,所以6~8岁是儿童平衡能力的矫正和提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如何提高儿童的平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1 平衡能力是发展儿童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平衡能力指机体维持身体姿态的能力,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平衡能力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维持身体相对稳定的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相对运动状态下维持身体相对稳定的能力。人类的任何日常行为活动都是在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3],尤其对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来说,平衡能力将对儿童日后的运动能力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所以对儿童平衡能力的提高对日后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感觉统合训练是提高儿童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感觉统合是指身体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等),在不同的感觉路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使机体做出和谐有效运作(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等),并可反复修正的过程[4],简称“感统”。由于现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造成社会上剖腹产盛行,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家庭对孩子过度溺爱或缺少关爱,加上“拔苗助长”的填鸭式课外辅导班使亲子关系僵化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失调,使孩子表现出四肢不协调、身体平衡功能障碍、空间感知能力较差等多个方面[5]。感觉统合训练[6,7]则运用独特的课程内容,结合极具趣味性的儿童运动器材,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大量的刺激儿童的感觉器官,改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失调现象。因此,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平衡能力而且对儿童的四肢大肌肉群的运动系统和神经中枢系统的发育也有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8]。
已有研究表明,人体的平衡感觉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与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统一协调工作及对肌肉和关节的协调控制有关,而年龄越小中枢系统对感官的控制能力就掌握的越快[9]。所以在对儿童时期的孩子进行感统训练以增强平衡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1.3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提高儿童训练兴趣的重点
由于孩子天生好奇心重,所以充满娱乐性的教学内容和各种各样的感统器材对儿童的感统训练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对象年纪小,容易对训练失去兴趣,需要在感统训练中要针对性选择适合不同孩子的不同器材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差别对待、因材施教。所以对感统老师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只有对感统训练课程的创新才能保证儿童在健康快乐中提升身体的各项能力。所以不管是幼儿园、小学的体育老师或感统老师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积极地研究对课程的创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宁波市多特儿童专注力培训中心选取60个学龄儿童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为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体育训练,无身体疾病的健康儿童;并且所有受试者均无视觉、前庭觉、本体觉障碍;身体机能、体能及运动能力良好,同时,该研究也得到了培训中心教师及家长的同意,被试儿童年龄都在6~8岁之间。按照不同性别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30人(男、女生各15人);两组间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参考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万维期刊网络及相关书籍资料,并检索了最近10年来有关感统训练与儿童平衡能力有关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实验方法。本研究运用配对的实验方法,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具体操作如下:在实验前随机分成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儿童中,实验组每周三次专注力训练外,再增加三次感觉统合的课程,每次训练时间是50min,坚持训练3个月;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每周三次专注力教学上课,不对其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实验时间为期3个月。最后对被试进行动、静态平衡能力分析。对实验儿童的动、静平衡能力测试用以下方法:①静态平衡能力测试。在进行实际的测试时,需要严格遵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具体可以理解为受试者闭上双目,双手放腰间,双脚平行紧靠站立,在计时开始时,将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保持身体直立不摔倒。记录保持闭眼单脚站立的时间,观察受试者在闭眼单脚站立姿态下身体平衡能力的具体情况。该姿态保持的时间越长,则表明静态平衡能力就越好,反之则差。对每位被试者测试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试的数据结果,增强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②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法。参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平衡木行走的测试规范:使用长为3m,宽为10cm,高为30cm的平衡木;且在起点和终点处各加一块长20cm、宽20cm、高30cm的平台。用秒表进行测试。在进行实际的测试过程中,需要对被测试者做出具体的要求,他站立的位置应该是平台上,该平台位于起点的一端,另一端是平衡木。在此基础上被测试者需要将双臂进行平举,方向是两侧。在进行计时后,被测试者需要向终点位置进行移动,在行走的方式上主要是两脚脚跟碰脚尖互相交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测试人员做好计时工作,时间是开始起步时同时开始计时,并随着被试者移动,随时注意保护被试者的安全,防止摔倒并注意观察身体平衡情况。当被试者任何一只脚到达终点平台上时,立即停表。重复上述测试三次并求取平均值。记录所得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以评价儿童动态平衡能力的强弱,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测试要求:①测试前,受试者脚尖不得超过“起点线”;②中途落地者须重新测试;③测试人员要注意保护受试者;④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的侧前方进行测试。
2.2.3 数理统计法。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软件进行,本文在研究时选用的软件是SPSS19.0统计软件。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上,会有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存在,在对结果进行表示时,在方法的选择上选用的方式是平均数±标准差,从而实现相关要素之间的差异的表述。在对相关要素的差异进行比较的时候,在检验方法上主要选择 检验的方式。就本篇论文所述的研究而言,在显著水平判断标准的表现上主要是P<0.05,用P<0.01表示非常显著性判定标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6-8岁儿童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况分析
实验前对选取的60名儿童进行分组,即实验组男生15人,实验组女生15人,对照组男生15人,对照组女生15人。并对所有人都进行实验前的闭眼单脚站立和平衡木行走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男生与对照组男生的动、静态平衡能力数据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女生动、静平衡能力数据也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试情况可以通过表2,3进行表示。
测试项目实验班对照班P闭眼单脚站立14.522±12.02315.156±12.1070.347平衡木行走3.741±0.8643.934±1.0340.783
测试项目实验班对照班P闭眼单脚站立12.010±11.93411.166±9.8690.776平衡木行走3.543±1.0983.296±1.2980.355
通过表 2、表 3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6-8岁男生、女生儿童在闭眼单脚站立和平衡木行走两项能力指标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不过实验前在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女生闭眼单脚站立在平均值上超过男生,这种情况在两个班均存在。说明女生在闭眼单脚站立能力上的静态平衡能力与男生相比要超出一些。在进行平衡木测试时,女生的平均值与男生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女生在平衡木行走能力上的动态平衡整体弱于男生。
3.2 实验后6-8岁儿童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况分析
3.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况分析。实验后6-8岁女生闭眼单脚站立和平衡木行走两项能力的统计结果见表4。
测试项目实验组对照组P闭眼单脚站立28.832±14.17617.355±16.0020.047平衡木行走3.097±0.5923.583±0.6730.063
通过表4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即经过相应的实验,两组女生在闭眼单脚站立上具有一定的不同(P<0.05),它在实际的表现上特别显著。就两组的具体情况而言,实验组的平均值相对更高一些,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为感统训练课程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对象是六至八岁的女生而言,通过训练她们的静态平衡能力可以得到增强。但是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发现另一种情况,即对于目标年龄段女生而言,将两者在平衡木行走上进行测试并将统计结果进行表示,在差异上并不是十分的显著(P>0.05),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言,主要可理解为该项测试在指标的可提高的能力上没有充足的提升空间,所以相比较而言在差异上也不会特别的明显。如果从平均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即该实验组的测试数据要比对照组好,数据值在分布上具有集中性,离散程度相对较小。这种现象在实际表现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即该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目标平衡能力的提升。
3.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况分析。实验后6-8岁男生闭眼单脚站立和平衡木行走两项能力的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平衡能力测试情况对比表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感统训练课程发生作用以后,两组男生在单脚站立上的差异性十分地突出(P<0.05),实验组男生的平均值要高于对照组男生的平均值,由此说明感统训练课程教学可以使6-8岁男生的静态平衡能力实现发展,教学实验具体的效用上产生积极效应。在实验完成以后,两组男生在相关数据的表现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在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主要是因为行走的距离没有达到一定的长度,所以在时间表现的差异上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可以作出更深入的理解,即感统训练对实验组该项能力可能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进行实际比较以后,在差异性上并不是十分显著。如果从平均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两组之间的平均值在差别上不明显,但是就具体的数值表现上而言,实验组比对照组略微少,在数据值的分布上更加的集中,但这种集中性是相对于平均值而言的,体现了感统训练对实验组男生的平衡木行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表现在积极方面的。
3.3 实验前、后6-8岁儿童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在平衡能力方面的情况分析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进行T检验,在对统计结果进行表示时为了保证直观性,可以通过表6进行。
表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平衡测试情况对比表
通过表6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对于闭眼单脚站立能力进行分析,两组女生的情况存在着差异性,在具体的表现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是两组之间在进行自身比较后也有差异性的存在,而实验组的差异更为明显。如果从平均值的角度分析,在实验完成以后女生的平均值大于实验前的,这种现象存在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两组女生在平衡能力上得到增强,这种增强主要是对比于实验前得到的。而对于平衡木行走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女生分别对其自身进行实验前、后的差异性检验,两者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差异更加的明显(P<0.01),这种是相当于实验前后的比较得出的。如果从平均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实验完成以后,两组女生所得到的平均值会出现变小的情况,这种变小是相对于实验前而言的,在此基础上能够得到相应的结论,即两组女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强,这是相对于实验前而言的。
表7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平衡测试情况对比表
从表7中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对于闭眼单脚站立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分别对其自身进行实验前、后的差异性检验,就实验组男生而言,它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差异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的前后数据对比在差异上不是十分的明显(P>0.05)。如果从平均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他们的平均值在表现上变大,这是相对于实验前而言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生在闭眼单脚站立能力上较实验前的成绩在表现上都得到提高。而对于平衡木行走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分别对其自身进行实验前、后的差异性检验,在数据的差异性表现上,实验组的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如果从平均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实验完成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生在平均值上都已经变小,在此基础上能够知道两组男生在平衡木行走方面较实验前总体成绩均有一定提高。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感觉统合训练对6—8岁儿童平衡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从上述实验结果得知感统训练对儿童闭眼单脚站立的静态平衡能力具有明显提升,从平衡木测试实验数据看对儿童动态平衡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4.1.2 6-8岁的儿童中男生和女生在平衡能力上有着差异性。女生不管在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其静态平衡能力与男生相比更加具有优势,对于男生而言,他们的动态平衡能力与女生相比更加具有优势,这是体现在实验前后的。
4.2 建议
4.2.1 建议学校和幼儿园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特别是在平衡力的训练上,引进国内外可操作、可实现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进入学校和幼儿园,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感觉统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4.2.2 由于男女生平衡能力发展的差异性,需要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材施教,这对体育老师和感统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老师要努力在课程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长期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