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
2019-11-19胡恒松
胡恒松
民营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直是中国制定经济政策遵循的逻辑。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不断突显,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也不断增多。2018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引。破解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问题需要从理论深度和全局视野探究,研究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系统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及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资本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支持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体制在中国长期存在,民营企业正是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表明,破解二元金融体系、制度歧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点。
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民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痼疾(陈彦蓉,2019),王小广和钟颉认为(2019)利率长期双轨制的制度安排,造成了明显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环境,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成本长期偏高。程军(2019)提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金融供给结构失衡和金融传导机制不畅。赵晔(2019)认为,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系统性问题。周继刚(2019)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认为民营企业有其固有的属性以及特有的局限性和担保能力小等缺点,导致融资能力不足。沈宗庆和袁伟(2019)从辩证角度提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内外两方面原因,民营企业由于研发投入低、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原因,在现代金融风险体系中往往被认定为高风险客户。
根据理论界对民营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个包括制度性问题、增信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在内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解决。
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分析
笔者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对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进行分析。
1.国家层面
中国40多年的开放史也是民营经济的成长史,改革开放使民营企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在经历众多波折中快速发展。针对民营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中国民营经济的市场地位与其实际市场待遇不相称。在宏观经济转型、国内外经济形势动荡的大背景下,在防风险、去杠杆、调结构的政策指导下,民营企业在资金端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在市场资金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获得融资显得更加困难。中国存在二元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存在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级利差,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受到挤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度歧视,要解决民营企业利差问题,不仅要依靠市场推动,更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在经济结构调整、防金融风险等的背景下,民营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保护民营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在金融服务、减税降负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18 年和2019年国家层面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部分政策见表1。
表1 2018年和2019年国家层面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部分政策
2.地方层面
根据国家政策的指导意见,各个地方根据本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政策措施,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如《上海市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深圳《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趋势来看,服务实体企业是金融服务的本源。从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地方金融政策来看,中国金融体系着重强调服务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要解决金融环境问题、市场资金容量问题,二要解决民营企业信用、资产匹配等问题,三要解决增信系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目前地方政府的政策内容来看,各项政策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聚焦民营企业的真实需求,提高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适应性,2018 年和2019 年地方层面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部分政策见表2。
三、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情况分析
近年来,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着力增强公共服务,各个地区在一系列针对性政策的推动下,民营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目标。如2018 年河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5 万亿元,同比增长6.8%,占河北GDP 的比重为68%;2018 年广东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6 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广东GDP 的比重为54.1%。各个地区出台的配套政策、指导意见对解决地区民营企业金融支持问题产业了积极影响,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模式。
表2 2018年和2019年地方层面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部分政策
1.创新政银、政银保合作模式
政府和银行是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主体,山东、河北等地区通过创新政银合作模式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税务、工商、银行等机构掌握着大量的企业信息,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对这些重要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企业信用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一,设计税银互动项目。河北通过税银互动项目使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数据形成合力,银行通过这套合作机制设计了税e贷、税贷通等信贷产品,这些产品变成河北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第二,鼓励“政银保”模式。通过《在10个深度贫困县直接开展“政银保”工作方案》《河北省加快推广开展“政银保”融资工作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措施,河北形成了“政银保”民营企业融资模式,充分运用风险补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2.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是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如兴业银行石家庄分行开发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有利于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河北农信系统推出股权质押贷款、抵(质)押+保证贷款、仓储质押贷款、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途径,缩短了信贷办理时间。2018 年,河北累计发放小微企业续贷贷款368.66亿元,小微企业续贷的中间成本大幅减少。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推出特定的信贷产品,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推进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各个地区针对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版、新三版上市,并为上市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为支持企业通过IPO进行直接融资,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运用资本市场助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针对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提供资金补贴。河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企业IPO进程、增加企业IPO数量、培育优质企业。截至2018年年底,河北新增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企业233 家,全省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1800.3亿元。
4.积极设立引导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是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而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方式设立的各类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首先,引导基金活跃了区域内创投市场,天使类引导基金能够更好地支持初创型中小企业发展,对新兴中小企业的孵化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来源;其次,引导基金由银行、专业投资机构、上市公司等机构组成,可以形成信息共享、投资联动的市场投资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近年来,河北设立了节能环保股权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20多支引导基金,有效补充了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短板,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依然存在信贷成本高、第三方评估机构不健全、缺乏与风险级别相对应的融资工具、直接融资比例小等问题。
1.内源融资占主导,外源融资占比偏低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经历的时间短,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企业规模、产业链地位、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依靠内源融资更容易解决其融资需求,内源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层投资、企业自身积累、个人借款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内源融资所获得的资金规模小,缺乏稳定性、持续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可以满足民营企业短期或应急性需求,但无法解决民营企业的真正金融支持问题。民营企业外源融资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其中,银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属于直接融资。由于民营企业的局限性,加上金融市场不完善,中小微企业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获得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可行性很低。
2.融资规模小,期限短,成本高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多层次融资市场还未形成,银行贷款依然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市场上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及增信渠道不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较大,融资规模普遍较小,融资利率偏高。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上要求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并设计了相关考核机制,但民营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依然有限。民营企业增信手段缺乏、抗风险能力差,导致金融机构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少,主要以短期流动性贷款、中短期贷款为主,而长期贷款较为缺乏。
3.贷款成本高,风险大
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4种:一是资产抵押贷款,包括房产抵押、土地抵押、机器设备抵押等;二是第三方担保贷款,一般是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或大型企业集团,对贷款需求企业比较了解或者愿意为其贷款做担保,而担保需要付出一定条件;三是专利、无形资产等质押贷款;四是信用贷款,企业信用良好,并获得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认可,企业就有机会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此外,为了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上述几种方式组合进行贷款。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合格抵押物、质押物、担保主体,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民营企业处在大型企业的产业链上游或者下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较弱,大多缺乏金融机构所需的融资担保。民营企业若寻求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落实反担保及其较高费率,这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对于获得贷款的企业在贷款到期后若没有“无还本续贷”业务则需要还旧借新,或者借助民间借贷获得过桥资金。
4.风险评估机构不健全,风险等级匹配融资工具缺乏
企业融资渠道是否通畅与企业信用水平息息相关,对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乏,国内一线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满足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评级需求,因评级成本高不适用于中小微企业。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收集企业信息的广度、深度不够,无法涉及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融资情况等核心信息,导致中小微民营企业信用水平无法真正反映给金融机构、投资主体,市场上需要更加专业的、更能反映中小微民营企业实际信用水平的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中小微企业获得市场金融支持的难度,获取企业的真正信用信息会耗费很大成本,在企业债券融资和VC、PE 投资之间存在无信用披露地带,无信用就导致无风险资金进行风险匹配。
五、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政府应在融资担保、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多元化融资、发行纾困债、破除制度歧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提供融资担保,防范民营企业贷款风险
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存在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企业规模小等问题,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银行的风险偏好较低,民营企业获得贷款主要依靠土地、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获得融资,但中小微民营企业有轻资产的特性,整体融资规模受到严重限制。另外,在实践中企业的股权、存货等也因相关制度不完善而难以作为信贷的增信手段,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得足够融资。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鼓励各个地方建立各级担保机构,通过多种手段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中国的信用融资担保公司、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将在疏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各个省份组建各级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打造省级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县(市、区)级小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之间形成密切分工合作的格局,每年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担保金额不低于总担保金额的60%。同时,完善针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担保体系、考核体系。
2.成立专门机构,保障民营企业贷款效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融资缺口在某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存在,但并非所有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认为,市场失灵是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本质,填补这个缺口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局,其融资服务网络覆盖全美国,各州政府则是为本州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德国设立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担保银行和州立投资银行3个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法国设立法国公共投资集团、法国小企业互助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这些国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经验为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启示。
政府在成立专门机构时应做到以下3点:第一,成立由工商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代表组成的民营企业监督服务机构,加强彼此间的沟通,特别是在借贷问题上形成共识,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该机构根据银行审批贷款申请所需数据,为民营企业制定一份信贷申请数据清单,协助民营企业准备贷款申请,增加民营企业获取贷款的可能性。第二,由该机构建立商业信贷数据库,提供借款人信贷素质数据,改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加强借贷市场的透明度。第三,协助民营企业掌握融资市场信息,建立民营企业财务资源数据库。提供各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数据,协助民营企业按其需要寻找适当的金融机构和制订合适的融资方案。另外,政府要加快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服务于民营企业的第三方征信、信用评级机构,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成本。
3.借助融资工具,进行多元化融资
民营企业要善于运用资本市场,借助融资工具,进行多元化融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5 项支持民营企业市场化融资的措施:积极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加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创业投资类企业债券;协调推进民营企业违约债券处置,助力民营企业纾困;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和股权融资支持计划。
政府在支持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融资方面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助力民营企业IPO。IPO是民营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满足IPO在规模、人员、管理、营业收入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企业IPO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建议各地方政府与国内外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分别成立协助民营企业在国内或国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促进机构。另外,开展民营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深入挖掘后备企业资源,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活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分梯队的民营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第二,发挥债券融资工具的功能,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2019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机制,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采取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提供信用增进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经营正常、面临暂时流动性紧张的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将本地投融资平台作为债券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为优质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必要的增信,并针对成功发行债券的特定领域优质企业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降低融资成本。
4.发行纾困债,化解民营企业流动性困难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通过发行纾困债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纾困债的发行工作建议由地方承担政府投资职能的骨干国有企业负责,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帮助区域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化解因股票质押而出现的流动性困难,以发挥债券市场对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防范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支持作用。2018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时有发生,为缓解各地区民营上市公司股东的流动性压力,降低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圳、北京、厦门等地区通过国有企业率先在资本市场上发行纾困债,帮助当地民营上市公司渡过困境。各个省份应统一协调,在区域内建立长效纾困机制,以各地区的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为主体,承担起助力地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
5.落实政策措施,破除制度歧视
因企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支持是各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中心思想。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所有行业门类,每一类民营企业都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如涉农企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科创企业具有轻资产特性、绿色环保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制造业企业的前期投入较高等,国家和地方应针对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的特点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精准施行。第一,强调目标考核。将地方民营企业的政策落实情况、金融支持状况纳入政府考核机制,为民营经济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第二,支持组建民间服务机构,促进企业间信息互通,鼓励抱团取暖式融资担保,促进金融支持政策落实到位。第三,政府统一协调,建立工商、税务、金融、民营企业长效联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制度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