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赶庙会” 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9-11-19马学玲石璨安徽省临泉县城关街道机关幼儿园
◆马学玲 石璨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街道机关幼儿园
《挖掘地方“赶庙会”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是由临泉县城关街道机关幼儿园马学玲和石璨共同负责,由机关幼儿园课题组教师和马学玲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的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016年10月通过审批,(阜教研【2016】4号文件,项目编号FJK16036),2016年12月30日举行的开题仪式,通过专家组认证后正式启动。前期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采风、实地调研、搜集查阅资料等等;中期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了具体深入的课题研究,对“赶庙会”教育资源进行了环境创设、教学设计等的利用,举行了中期课题汇报,根据专家组和幼教同行提出的建议优化了课题调查报告和实施方案;后期根据优化后的课题实施方案开展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总结成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于2018年6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任务均已完成,已申请结题。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春季过后,临泉各乡镇庙会轮番登场。比如:二月初二的陈集庙会;二月十九的杨桥庙会;三月十三的张集庙会;四月初八的宋集庙会;三月二十八的老集、长官庙会和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山羊美食节的六月初六的瓦店庙会等等。人们在庙会上祭祀、祈福、看民间杂耍、买民间玩具、听梆子戏、看肘阁、抬阁表演,吃传统小吃等等,好不热闹。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淡化了对庙会的记忆,孩子们逛庙会的机会也很少,有些孩子几乎没有逛庙会的经验。而《纲要》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要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就要从爱家乡开始。我们以临泉本地的“赶庙会”为载体,将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常态化、体系化地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去,不搞形式,不搞一阵风,扎扎实实地在幼儿园营造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开展富有临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挖掘和利用地方“赶庙会”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营造临泉地方文化氛围,努力推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使孩子们从小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从而激发幼儿产生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使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和游戏得到传承和发扬。建构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园本教育课程体系。并借助“马学玲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有效向临泉县学前教育推广,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具有临泉特色的传统文化切实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三、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我国民间宗教及岁时的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和最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赶庙会”教育资源:我们挖掘的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赶庙会”教育资源主要是对幼儿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资源和物资资源,它们的界分是相对的,之间相互渗透,又相互融合。本课题中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是指挖掘、开发和利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的“赶庙会”教育资源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融合,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调查和分析“赶庙会”教育资源的分布,挖掘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
(二)利用“赶庙会”教育资源,通过分析、研讨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创设丰富多彩的“赶庙会”环境,利用环境提供的直观信息对幼儿的激发和诱导,让孩子们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进而萌发爱临泉、爱家乡的情感。
(三)建构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园本教育课程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关于临泉“赶庙会”教育资源的搜集、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调查搜集临泉各地庙会的人文、风俗、环境、物质等方面的教育资源,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题材和内容,以拓展幼儿的知识和视野,帮助幼儿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二)幼儿园“赶庙会”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
挖掘一切可以为幼儿园利用的有利条件,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营造适合幼儿园“赶庙会” 教育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为载体,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具体的选材、设计、呈现方式及布置等,以最大限度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赶庙会”活动。
(三)利用“赶庙会”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
以《纲要》精神为指导,着重研究各年龄班幼儿“赶庙会”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逐步研究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策略,以激发幼儿参与“赶庙会”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体验参与的乐趣,感受家乡文化的特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形成具有临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临泉本地传统文化,较好地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
(二)调查研究法
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实地采风、实地调研、搜集查阅资料、向有关人士请教咨询等方式调查了解临泉本地赶庙会教育资源,并科学、合理地利用。
(三)行动研究法
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实际和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赶庙会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探索赶庙会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活动指导等教育策略,并进行及时的反思、修正和实践验证。
(四)个案研究法
跟踪记录在个别幼儿在活动时的典型案例,对幼儿的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五)经验总结法
积累开展赶庙会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案例,对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总结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逐步上升为合乎教育规律的、具有借鉴应用价值的基本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马学玲、石璨,负责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周玉梅、钟秀敏、张莉、赵玉梅、吴晴晴、张超男、赵玉燕
各成员负责调查资料,负责查阅资料,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二)研究时间和研究实施对象
时间:2016年6月——2019年9月
对象:机关幼儿园小中大各年龄班
(三)研究的实施过程
临泉各乡镇庙会有的是根据传说和祭祀风俗(比如有庙宇)而设立,有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设立,有的是根据集镇的发展需要而设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时至今日,好多庙会的文化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互相渗透、融合和同化,庙会早已演化成纯粹的商品交易市场,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没有传承下来,也致使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和游戏没有得到很好、很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这就给“赶庙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探寻原汁原味的庙会文化,课题组的老师们开启了一场艰难的“赶庙会”文化之旅。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11月)
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文献,成立领导小组,完成研究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方案设计和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12月—2019年4月)
1.组织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下乡采风、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向有关人士和民间老艺人请教咨询等方式对临泉各乡镇”赶庙会”可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搜集调查,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赶庙会”资源库,包括临泉各乡镇庙会的由来、传说、人文、风俗、环境及农耕文化等等。
2.创设幼儿园“赶庙会”教育环境,并予以实施。
3.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并在小、中、大各年龄班开展赶庙会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庙会文化的原滋原味,我们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看原生态的表演,再把民间老艺人、老艺术家请进来。比如在对庙会上的传统艺术表演:戏曲表演(豫剧、梆剧、曲剧)肘阁抬阁表演、舞龙表演、舞狮表演、腰鼓表演、旱船表演、秧歌表演、抖空竹表演、踩高跷等教育资源利用时,我们先后邀请了临泉县梆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任平、临泉县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刘文昌、临泉县腰鼓表演队队长到幼儿园手把手传授技艺,并邀请临泉县文化馆馆长郭卫和临泉县资深音乐人宋利民、荣飏、李红梅、杜鹏飞做“赶庙会”文化资源顾问。
4.回顾第一阶段研究过程和工作,总结初步的研究成果,进行中期汇报。
5.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修订研究方案和各子课题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赶庙会” 教育环境的创设,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继续设计、开展“赶庙会”教育教学活动,并形成幼儿园园本教育特色项目。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9年5月—2019年9月)收集、整理科研成果:赶庙会环境创设、赶庙会教学设计、活动方案、教师撰写的教育论文等等,以及经验分享交流和研讨等图片资料。形成具有临泉本地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一)筛选整理出适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用的“赶庙会”资源库
课题组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下乡采风、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向有关人士和民间老艺人请教咨询等方式对临泉各乡镇”赶庙会”可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搜集调查,在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赶庙会”教育资源库。
(二)形成具有临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
以《纲要》精神为指导,着重研究各年龄班幼儿“赶庙会”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逐步研究具体可实施的教育策略,把“赶庙会”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1.晨间接待
播放庙会上的戏曲音乐,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比如:唢呐、鼓、锣、镲等)演奏的音乐作为幼儿入园和晨间接待的背景音乐,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家乡传统音乐的优美和魅力。
2.户外活动
利用庙会上的传统表演、杂耍、传统游戏等等来开展特色户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舞龙、舞狮、秧歌、花挑、腰鼓、旱船等)
3.早操活动
利用各地方庙会的戏曲音乐和戏曲身段表演开展戏曲操活动。比如戏曲广播体操,戏曲器械操和利用梆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创编的戏曲表演操等等。
4.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赶庙会教育资源可以开展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在大班开展语言领域的活动《逛庙会》、健康活动《踩高跷》、艺术活动《穆桂英挂帅》、科学活动《逛庙会》、社会活动《划旱船》。
5.过渡环节
庙会上的儿歌和童谣诙谐、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韭菜花》《月姥娘》等等,在过渡环节孩子们非常喜欢,朗诵得轻松、愉快、朗朗上口。
6.区域游戏
以上利用庙会上教育资源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比如:语言区可以投放关于庙会由来或传说的图书供幼儿阅读和讲述;科学区可以利用农作物进行分类和排序;美工区可以开展粘贴、编织、绣花、纳鞋底、剪纸等活动;表演区可以开展戏曲演出和乐器演奏等活动;角色区可以开展庙会特色小吃(汤圆、浮子茶、布袋、枕头馍、麻花、油条、粽子)馆的活动;生活区可以开展磨豆浆、压面条、烤饼干、利用红薯挤粉渣、下粉条等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庙会商品交易的资源开展庙会“跳蚤市场”的活动。
(三)幼儿的发展
通过课题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幼儿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赶庙会教育活动的兴趣,在与环境、与材料、与老师、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经验,同时幼儿的审美、创造、想象和表现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四)家长的认可
课题研究中的家长问卷、亲子游戏、家教沙龙等活动,让家长们正确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孩子滋养的重要性,同时很多的家长都积极地参加课题研讨活动,比如:冬至饺子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和孩子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分享体会,愉悦的互动中丰富了孩子知识经验;再比如在开展民俗表演“担花挑”的活动中,家长积极主动地和孩子一起制作道具、果果五班的一位奶奶主动来园教孩子“花挑”表演等等,家长的认可让1+1〉2,同时也激励幼儿园课题研究更加深入地开展。
(五)教师的成长
通过这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教师们的实践能力、理论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们的课题论文也获得了不同的奖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 2018年我园利用庙会资源编排的原创舞蹈《庙会乐》荣获“阜阳市小主人音乐舞蹈、戏曲比赛”一等奖、并荣获安徽省第十届小荷风采选拔赛安徽省赛区三等奖、阜阳市金奖;同年我园利用庙会资源编排的原创故事《白果树下的故事》也荣获“阜阳市第四届娃娃乐故事会比赛”的二等奖;老师们撰写论文二十多篇,其中七篇论文分别荣获市、县级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等等。在课题参研中老师们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
九、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贯彻和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以幼儿为主体,挖掘具有临泉地方特色的“赶庙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和责任,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