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体成形术联合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疗效

2019-11-19孙建业伦俊杰胡效坤赵俊玲吴文亮殷好治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椎体脊柱水泥

孙建业,伦俊杰*,胡效坤,赵俊玲,吴文亮,殷好治

(1.昌乐县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 潍坊 262400; 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11)

脊柱转移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病理性骨折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止痛效果明显,但起效时间长,椎体稳定性较难加强,且增加继发病理性骨折风险[2]。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通过向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而快速增强椎体强度,能有效减轻疼痛,但对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有限[3]。本研究探讨PVP联合IMRT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6年3月106例昌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椎体转移瘤患者(共164个患病椎体),其中38例接受PVP联合IMRT治疗(PVP+IMRT组),38例接受PVP治疗(PVP组),30例接受IMRT治疗(IMRT组),见表1。纳入标准:①有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或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单个或多个脊柱转移瘤;②患椎Bilsky脊髓压迫程度分级为0~1C级,椎体后壁侵犯程度低;③治疗前患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6分;④均为胸、腰段椎体患病;⑤均有疼痛及相应节段神经功能障碍;⑥预期生存期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俯卧体位或不配合;②已接受椎体转移瘤开放性手术;③术前已接受放射治疗;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治疗前完善椎体CT/MR检查和颅脑、胸、腹部CT检查。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IIura Xper FD20双板DSA、Siemens MAGnetom Veno 3.0T MR、Siemens System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多层螺旋CT机,骨水泥穿刺针(Cook公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Varian Clinac CX-SN5348直线加速器。

嘱患者俯卧,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根据术前CT或MRI确定目标椎体和进针角度,治疗胸椎病灶通过胸椎关节入路,腰椎病灶通过椎弓根入路。于透视下穿刺目标椎体,使针尖位于椎体前中1/3交界处并达合适位置后,调配牙膏期骨水泥,透视下向椎体注入,回退套管后继续注入,直至骨水泥弥散适当或见明显渗漏时停止。PVP+IMRT组于PVP治疗后1周内行IMRT。IMRT:CT检查示大体肿瘤、硬膜外和椎旁侵犯病变,并参考MRI、增强CT等表现确定大体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一般将GTV外扩 5 mm,将CTV外扩 5 mm为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采用6 MV X线对PTV行4野IMRT,处方剂量30~50 Gy,每日2 Gy,总疗程15~25次。

1.3 疗效评价与随访 记录PVP手术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于术后6个月,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不可测量病灶疗效判断标准评估疗效。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记录VAS;术前及术后1、3个月记录脊柱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 SINS)、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KPS),随访期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患者生存时间为治疗结束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6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列联表χ2检验比较3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点疗效评价及KPS等计数资料,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P<0.016 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和组内不同时间VAS和SINS,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Cox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PVP均顺利完成(图1、2),无重度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无感染及手术死亡病例。

2.1 疗效评价 治疗后6个月,PVP+IMRT组3例(3/38,7.89%)、PVP组11例(11/38,28.95%)、IMRT组7例(7/30,23.33%)局部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90,P=0.061)。

2.2 VAS 3组治疗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个月3组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VP+IMRT组疼痛较IMRT组改善明显(P均<0.016 7);治疗后1、3个月PVP+IMRT组与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0.109),治疗后6、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1、3个月PVP组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0.850)。组内比较,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VP+IMRT组与PVP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治疗后1、3、6、12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IMRT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1个月与3、6、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3、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见表2。

2.3 KPS 3组KPS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VP+IMRT组及PVP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33),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治疗后1、3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见表3。

表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例)

图1 患者男,56岁,肺癌脊柱转移瘤,行PVP+IMRT A.术前增强CT示L1椎体放射浓聚; B.PVP术中穿刺针到位后注射骨水泥; C.术后6个月增强CT见原病灶骨水泥填充良好,未见新发病灶及骨折; D.IMRT计划,为4野调强放疗,避开脊髓,包含上下各1个椎体

图2 患者女,66岁,肺癌多发脊柱转移瘤,行PVP A.术前MRI示T12、L1、L2椎体转移瘤,L1椎体压缩性骨折; B.PVP,骨水泥填充可,有骨水泥外溢; C.术后6个月复查CT,见原病灶骨水泥填充可,未见新发骨折

2.4 SINS 3组治疗前S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1、3个月SIN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PVP+IMRT组与IM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PVP+IMRT组与PV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4、0.141),PVP组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PVP+IMRT组及PVP组组内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VP+IMRT组与PVP组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但治疗后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见表4。

表2 3组各时间点VAS比较(±s)

表2 3组各时间点VAS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F值P值PVP+IMRT组(n=38)7.03±1.153.02±0.782.94±0.752.80±0.752.75±0.89158.791<0.001PVP组(n=38)7.13±1.163.29±0.893.35±0.883.51±0.893.47±1.08105.269<0.001IMRT组(n=30)6.96±1.275.43±1.103.85±0.803.75±0.983.82±1.0148.822<0.001F值0.17065.8299.7797.8506.355——P值0.844<0.001<0.0010.0010.003——

表3 3组各时间点KPS比较[例(%)]

注:治疗后3个月时,PVP+IMRT组死亡2例,PVP组死亡1例,IMRT组死亡2例

表4 3组各时间点SINS比较(±s)

表4 3组各时间点SINS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F值P值PVP+IMRT组(n=38)7.55±1.626.10±1.335.97±1.2314.567<0.001PVP组(n=38)7.50±1.506.47±0.976.41±1.018.946<0.001IMRT组(n=30)7.47±1.577.26±1.487.17±1.510.3300.720F值0.0265.8675.457P值0.8840.0040.001

2.5 生存分析 截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生存时间3~4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95%CI(13.25,16.74)]。PVP+IMRT组、PVP组、IMRT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个月[95%CI(11.93,16.07)]、15个月[95%CI(13.39,16.61)]、17个月[95%CI(14.54,19.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椎体转移数目、脑或内脏转移、KPS、内科治疗均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图4),脑或内脏转移、KPS、内科治疗分别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表5)。

表5 Cox回归模型生存分析

2.6 不良反应 PVP+IMRT组骨水泥渗漏10例(10/38,26.32%),其中椎旁组织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4例,椎弓根渗漏2例,1例发生轻度椎管渗漏,临床无神经系统损伤表现。PVP组骨水泥渗漏7例(7/38,18.42%),椎旁组织渗漏4例,椎间盘渗漏2例,椎旁静脉渗漏1例;2组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0,P=0.410)。IMRT组放疗期间放射毒性主要为恶心、食欲减退,经对症处理均可耐受。

3 讨论

疼痛控制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首要问题[4],其次是预防骨相关事件发生,目前56.0%~82.3%患者疼痛控制欠佳[5]。精确放射治疗(precision radiotherapy, PT)主要适用于脊柱尚稳定或未出现脊髓压迫症者,Miller等[6]报道,放射治疗脊柱肿瘤疼痛缓解中位时间为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局部有效率分别为63%和51%,疼痛进展中位时间为1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风险比(hazard ratio, HR)=2.48,P<0.01]和椎外骨转移(HR=2.83,P<0.01)与疼痛缓解相关。van der Velden等[7]认为SINS是影响疼痛缓解的主要因素,SINS越高疼痛缓解越差,单纯PT用于SINS<6分者。目前认为PVP主要通过维持椎体力学的稳定性缓解疼痛,其控制疼痛和改善椎体稳定性的有效率为71.8%~89.4%。Bao等[3,8]采用PVP治疗颈、胸椎转移瘤,止痛效果显著。Sun等[9]对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行PVP治疗,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9.7%、87.5%、86.9%及84.6%。本研究结果也表明,IMRT、PVP和两者联合均可有效止痛。

PT可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发展,但术后1~2周才达到最佳止痛效果,疼痛控制总有效率一般低于60%,约50%患者在6个月内出现疼痛复发,且不能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PVP可及时缓解疼痛、增加脊椎强度与稳定性,减少骨相关事件发生率[10],两者联合效果显著[5,11]。Huang等[4]对13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分别行内放放射治疗(external radiotherapy, ERT)、PVP及ERT联合PVP治疗,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2.5%、76.3%及84.8%,ERT联合PVP改善神经压迫症状有效率为50%,ERT为18.2%,PVP为11.1%。本研究表明,PVP联合IMRT能更好地控制疼痛,且组内术后1、3、6、12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表明联合治疗止痛效果好。Yang等[11]认为PVP联合ERT治疗可提高局部抗肿瘤作用,而单纯ERT约需3周达到最好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PVP联合IMRT可明显降低SINS,增加椎体稳定性,术后6个月3组局部进展率比较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VP+IMRT组病变进展率明显降低,提示PVP联合IMRT治疗脊柱转移瘤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进展;但术后1、3个月组间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术后短期,联合治疗对维持功能、减轻疼痛仍起主要作用。

图33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图4Log-rank分析显示内脏或脑转移情况(A),KPS(B),椎体转移数目(C)及内科治疗(D)对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对于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前应首先评估其功能状态和预期寿命,其次应评价肿瘤负荷、肿瘤控制情况以及全身治疗是否有效,综合评价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5,12-13]。Petteys等[14]发现KPS是影响肾癌脊柱转移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内脏转移和其他部位转移。Huang等[4]认为术前KPS及有无内脏或脑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脑或内脏转移、KPS、内科治疗分别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PVP联合IMRT脊柱转移瘤疗效满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一定程度上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椎体脊柱水泥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