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
2019-11-19杨喜刚刘国汉
□杨喜刚 刘国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在对黑龙江省安达市乡村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后感到,破解人力资源短缺瓶颈,是安达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1.农村一线劳动力短缺。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校扩招等原因,安达市长期在外务工、上学等农村人口急剧增加,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流向发达城市,安达市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现在安达市农村青年从业人员基本上处于断层状态。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4个乡镇,116个村,户籍人口约27万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常住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66%,农业从业人员以农村妇女及中老年人居多,约占55%。在羊草镇,60岁以上老人约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0%,剩余的30%,有一大部分是留守的妇女和儿童以及少数从事小本生意的人。他们缺乏农业专门技术,吸收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 很难从事一定规模的连片生产和管理,难以发展现代农业, 更难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一线劳动力匮乏,缺少有能力、能带头的人,“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谈种田”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乡镇陷入“地没人种、房没人住、资源没人有效开发”的困局。
2.农村优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村基层班子是否有战斗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会被阻隔在“最后一公里”上。安达市村级基层组织普遍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待遇保障跟不上的问题,导致“愿意干的没能力,有能力的不愿干”的现象出现。
安达市村级干部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工作效能不高。安达市村级管理人才已趋于老龄化,很多村基层组织基本靠50—60岁的人维持,有的乡村超过约60%以上的党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上。村干部队伍老龄化带来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弱化、工作效能滞后。一些乡镇的资深村干部虽然工作经验足,但文化水平不高、学习能力欠缺,他们的经济管理经验也多偏重于传统农业生产, 无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多样化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要求,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安达市村干部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待遇保障普遍偏低,有些还不如就近打零工的村民收入高;有一部分村干部希望通过办企业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却在一定程度上受相应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限制。村两委干部自身都没有富起来,影响的不只是工作热情,更无法赢得村民在村两委带领下致富的信心与信任,导致村干部工作信心大幅下降,工作热情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干部对新生后备力量的吸引力。
现阶段,安达市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优秀管理人才紧缺,致使引导和带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安达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大难题。
破解人力瓶颈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力、人才瓶颈的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真正实现乡村“村有人气、活有人干、事有人管”。为此,我们的建议是: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本土人才的科技水平。
创新培育机制,规范管理服务,走出梯次式培养农村本土人才的新路子,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普通种养户、产业大户、科技技术示范户、合作经营带头人等分类分层进行能力培训。
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
2. 吸引反哺人才回乡,为乡村振兴蓄力。
创造条件实施“归雁工程”,以亲情、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逐步将乡土优秀人才引回家乡,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要加大对青壮年农民工和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研究出台财政资金对创业青年的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改善乡村创业创新环境,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补齐农村劳动力不足、乡村干部队伍断层的短板。
主动对接乡贤能人返乡,通过“基地式、基金式、项目式”结对帮扶,实现资金、智力、技术、人脉的集聚,发展“乡贤”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3.创新奖励机制,增强村干部的职业吸引力。
提高村干部待遇,在原有工资待遇基础上,将年终绩效奖励、相关补贴等福利待遇也纳入到村主职干部工作报酬核算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还可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激励干部。
提高村干部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额度,建立财政专项基金,用于解决退休村干部福利待遇,保证村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适当的考虑村干部的上升渠道,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本村年轻人回村发展,把他们中的优秀人员及时吸纳入党,建强村级带头人的后备力量,逐渐完善村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会管理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