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立志的四个“家”

2019-11-19童善友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盖房土坯盖房子

□本刊记者 童善友

张立志的老家在河南省商城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庄子里。他出生在一个土坯茅草房里。那时张立志还不记事,所以他认为不算是他的家。他记得他的第一个家是土坯小瓦房——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区商城,已经是很不错的房子了。那时候,大多数人住的都是土坯茅草房。盖土坯小瓦房时,张立志六岁,他记得盖房的人笑着逗他说:“这是为你长大娶媳妇盖的屋,你爷爷想得远啊,也舍得,把棺材本都拿出来了。还不赶紧给我们递烟,给我们上好烟,我们就帮你把房子盖得又高大又结实,保证你将来娶个又白又胖的俏巴媳妇。”张立志蹒跚着,从高高的门槛上爬过去,手里拿着烟和火柴,高兴得很,递了过去。

那时候,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大多数农民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还是相当穷困。张立志的爷爷和爸爸,长得壮实,有劲,干农活自然是好把式。平时帮人杀猪宰羊,也有点外来收入,再加上张立志的爸爸是村干部,所以他家相对一般农户来说,光景好点,才能盖起土坯小瓦房。那时候盖房子,土坯都是自己田里打的,茅草也是自己荒山上长的。至于房梁和椽子、竹子,都是房前屋后长大的。帮忙盖房的都是亲友近邻,不要工钱,只是中午晚上管一顿有荤菜的饭。

等到张立志好不容易考上初中,他爷爷已经去世了。这时候,因为没人再用茅草盖房子,大家都把荒山开垦成旱地了,在上面种上耐旱的红麻,红麻能长得两三个人那么高,还有刺。等到农历七月半以后,砍了后扎成捆,扛到池塘或水田,联成竹排一样的,几层垒到一起,再用土压到水底,沤到农历八九月份,再捞出来剥,剥出来的皮,要使劲的甩、洗,洗成发白的,晒干,送到棉麻公司按等级给钱——这是为什么大家愿意种红麻而不愿种其他不一定换来钱的农作物原因。砍和扛红麻不仅累人,红麻上的刺往往把身上拉了很多口子;至于剥红麻、洗红麻,那让人呕吐的臭味,张立志至今无法忘记。

这时候已经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流行去外地打工。张立志学习一般,便辍学跟着堂哥到信阳从提灰桶开始在建筑工地干活,做小工(提灰桶等杂活)、大工(砌墙师傅),然后带班、包活,做小包工头,挣了点钱。商城又开始流行红砖大红瓦房。张立志拿出积蓄,和他爸爸便把以前的土坯小瓦房推倒,在原址建起了红砖大红瓦房。新的房子刷上白石灰,又亮又高。盖房子的工人们,不再要求主人家管饭,而是每天给十几元钱工资。有工人对张立志说:“是不是明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你在新房里结婚娶媳妇抱儿子了?”

张立志在新房结婚后,就到信阳包活去了,后来有了孩子,也没带到信阳,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新房对于张立志来说,就是春节那几天的驿站。又过了几年,他父亲去世。父亲去世对张立志打击很大,因为父亲临走时责怪他不经常回来,还说家里的房子也破旧了,别人家都在路边盖上小洋楼了。

新世纪之初,特别是2006年国家废除农业税以后,出去打工、上班的人更多了,人们手中也都攒了点钱;更得益于村村通工程,人们已经开始喜欢临公路盖房子,这样就不会“进出一腿泥”了。张立志于是回到老屋,开始在公路边选址盖房。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栋三层别墅拔地而起,在一片平房中间,鹤立鸡群。张立志的新房,前有庭院,后有菜园,车库、卫生间等设施。然而在新家住了不到一个月,他就回到了信阳,毕竟还要挣钱养家,还要还盖房形成的亏空。以前的老屋,因为长期没有人住,已经破败不堪了。在信阳他一般吃住都在工地,偶尔租房几个月过渡一下,等新的工地简易宿舍建好。

自从他盖了别墅以后,他老家有很多人教育孩子不再是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考大学,因为不少考上大学的找不到好工作,有的回到老家,有的到处打工。在邻居朴素的看法中,张立志初中还没毕业,人家现在混得那么好,还考什么大学!张立志虽没考大学,因为赶上好时候,他又肯学能干吃苦,所以得到老板赏识,才混得有模有样。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他比谁都认真。

张立志在得知老家人对他的议论后,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再加上很多混得不错的包工头们都在城市安了家,他便决定在信阳买套房,当然没有老家那样的庭院。他将老妈、老婆、孩子接到信阳,重金寻找优秀老师给孩子补课,孩子也争气,后来考上了一所知名高校。

孩子上学走了,张立志住在第四个“家”里。每天上下班之余,他就在想:住城里面真憋屈,啥都要钱,空间又小,想大声喊叫都不敢,怕人家以为自己是疯子。最急人的是,城里人每天回来把门一关,邻里基本上不来往。这种陌生人的社会关系,让从小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张立志尤其接受不了。他又想起老家来,这种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张立志心里也特别想回到老家——那儿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经常做梦梦到的地方,是什么时候也无法忘记的。他妈妈因为在城里住不惯,没有说话聊天的人,又看到他家“每天从锅上头买到锅下头”(意思就是什么都要买),自己孙子也大了且上大学走了,非要回老家住。在老家住了一阵子,就打电话来说,别墅太大了,一个人住着还不如茅草房舒服。她想让张立志他们隔三差五的回老家,可是张立志还是回不去,因为信阳那个“家”才是他目前必须留守的家。工作在这,老婆在这,儿子回来也要到这。“忠孝不能两全啊”,张立志说,“而且老家交通还是不便,网络信号也不行,用电高峰时,空调带不动,而且经常停电。再说老家已经没啥亲戚邻居了,都在外边。亲戚也不像以前经常互相走动,现在好像都很忙。虽说通信发达,即使隔着千水万山也可以像面对面一样,可是,心的距离远了,情淡了。”

有时他又在想,再过几年,等老了,干不动了,回老家去,这个房子留给孩子结婚,他们不一定满意,是不是需要再买一套房子?在哪买呢?房价又这么高。思来想去,张立志觉得自己这几十年,基本上都和房子较上劲了:手里有点钱就想着盖房子,盖好房子几乎又没时间住,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虽然自己已经先后拥有四个“家”了,可是似乎没有一个是心中真正的“家”。

但是张立志知道,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政策好,他一定和他爷爷、爸爸一样,一辈子窝在小山村里,做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现在,这个梦在他这一代人身上基本上都实现了。

70年来,“楼下”的基础更加坚实;70年来,“楼上”的风景无限……◄

观察眼

他为什么有几个“家”?

张立志之所以有几个“家”,得益于党和国家政策好,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赶上了好时候”。

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土改,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释放了劳动力,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2006年废除农业税以后,农村不少地方“土地流转”,更多依附土地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他们在建设城市的同时,提高了自己,也攒了不少钱,有的在老家盖房,有的在城市里买房,成为城市新市民。

近几年,随着实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很多老区村都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像张立志这样拥有几个“家”的老区人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盖房土坯盖房子
动物盖房子
朱元璋的“盖房运动”
黑娃盖房——脱贫攻坚乡村行走7
在极地盖房子
动物盖房子
细小苍茫
乡间土坯
难舍老家的土坯炕
古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