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精英要把心智打开
2019-11-19演讲人周其仁
演讲人/周其仁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参加“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并发表演讲。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商业精英的心智结构需要一场变革。
企业家的心要足够大
任何时候,企业家再牛,也都要服务于消费者,这个定位要清楚。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企业家的心有多大?有多宽?
我这两年去了很多小国家,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小国家有全球性的大公司,比如来自丹麦的马士基航运公司,丹麦只有4.2万平方公里,570万人。丹麦的几家助听器公司也是世界前沿,最大的一家叫奥迪康。现在人的寿命普遍变长,但一到60岁听力会下降,听力市场不得了。
100多年前,一个丈夫发现他的太太听力不好,然后在报道上看到英国女皇加冕典礼时从美国进了一个助听器,于是他千方百计把那个助听器找来。之后他发现,其他听力不好的人也有这个需求。于是,他开始专门做助听器的进口贸易,最后变成自己生产、研发,成为世界最大的助听器生产公司。
你会发现,小国企业家的世界很大,丹麦、荷兰、瑞典、瑞士、以色列,它们的企业做一样产品就是做给全人类的,做的是全球生意。
而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家觉得,做一个东西给中国人用就可以了。我不是说在中国做成一个大市场不光荣,但再大,人口只是14亿。全球70亿人,活跃人口30亿。好在中国还有华为的产品是服务30亿人的。如今,它在170个国家设置了部门、分公司和代理处。
这是为什么?我们有一个心智结构的自我设限:觉得好的东西可能别人欣赏不来。其实对中国人好的东西,对全人类都可能好。你要有自我实现的欲望,满世界去打市场。
这次我们还参观了荷兰皇家蓝瓷公司,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过去的技术做瓷器,然后它研发、创新,有一个蓝颜色就是他们发明的。参观之后发现,这家600万欧元生意的公司,居然一下子给你打开世界地图,指着说他们销售的东西在世界的哪些地方。
当晚,我们整个团队就讨论这件事。中国企业家做600万欧元生意的有的是,但我们有几个是拿世界地图说话的?当然,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往外打是会错的,但从心智结构上来说,我觉得中国企业一个很大的发力之处就是全球观。
外国人为什么欣赏不了李白?
作为一个号召,“走出去”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我们始终觉得语言不行、文化不行,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障碍。
我最后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根源: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按照今天的技术,能越过去的没几人。南边有南海、东海,过去郑和下西洋是沿着大陆往西走,从来没想过可以往东走。北边就是大草原。很多时候,我们说天下就是这样了,出不去了,对于其他的兴趣也不大。
倒过来,我觉得要好好学习老华侨们,他们哪里都去,当然可能是生活所迫。但天涯何处无芳草,你就是开一个中餐馆,开在西班牙不挣钱吗?照样可以养家糊口,照样让你的儿子上大学读博士。
麦肯锡去年年底的报告显示:中国跨国公司110家,大概比美国多了1家,但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收入只占20%。这其实是心智结构问题,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对外部世界更有兴趣。
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家就有好多跨国公司:雀巢是瑞士的,是全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宜家是在村庄起家,然后做到了全世界。国家小、市场小。既然知道这个小市场养不了大鱼,所以一定要往外走,要对外部世界有兴趣。我们的企业家就要把全世界消费者都装在心中。
在座的有几个人不知道莎士比亚?如果你到国外的会场上问,有几个人知道李白?回答“知道”的答案与现在回答“不知道”可能一样多。因为外国人欣赏不了李白,但中国人能欣赏莎士比亚。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有人在努力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传播这个文化。而我们对自家文化的传播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你要相信大多数人也很喜欢。我们大国的企业家有理由把心智再扩大一点。
所以,我们要以客户的心智结构为中心。我们不光是决定生产什么产品,还要考虑生产什么质量的产品,因为这关乎心智结构的问题。你东西好,还不够,还得让人家觉得你的东西好。
如何让大家觉得你的东西好,关键是“品质”。品是三个口,是人家说你好,这就需要好好定位。所以,中国要在定位理论的实践路上继续往前走,向着一个不断随着收入、观念、环境变化而变得更加精巧的分工结构的方向走,最终实现提高国民收入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