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气
2019-11-19杨力
中医强调养生先养气。气对于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它主要包括元气、清气(空气)、水谷之气。其中元气是先天之气,又称原气、真气,根源于肾;清气通过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而滋养人体;水谷之气则由脾胃运化。心是推动气血运行的泵力,肝是疏泄气机的枢要。由此可见,气的生成和运行不是孤立的,必须调养好五脏,才能保障气的功能。
养好元气、肾气、宗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秉于先天,根之于肾,赖后天肾精及水谷精气的充养。元气的盛衰决定着禀赋的强弱和寿命的长短,更影响着精力的充盛和衰减。所以保养元气至关重要。人如果过劳、熬夜、过悲、饥饿、房劳等都会损耗元气,尤其大病未愈、大汗、大失血等都会大伤元气而致人体的活力下降,表现为全身虚弱乏力、面色憔悴、精神萎靡。
上面我们说到,肾气是元气的根,为肾精所化生,乃人体生命活力之本,对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重要作用。由于肾气化源于肾精,所以养肾气必先养好肾精。
肾精乃肾中所藏的精气,是肾气化生之源,即精化为气。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同样需要后天水谷精气的填补。人最怕肾精亏,因为肾精亏,精不化气,则易导致肾气亏,所以养肾精是重中之重。若因过劳等原因导致肾精亏耗,就会出现头晕健忘、腰膝酸软、精神疲惫、面色无华,甚至不孕不育、头发早白、早衰等症状,所以养好肾精是保养肾气、元气的物质基础。
肾精与肾气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肾气分为肾阳和肾阴,是五脏阴阳之本。肾阳有温煦蒸化作用,而肾阴则以滋润为主,二者共同为生命活动之本。肾阳是人体的阳气之本,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温煦、推动作用。化生于肾精,肾阳与肾阴相辅相成,为人体五脏阴阳之本。所以,肾阳又是阳气的化身,乃生命的火种。因此,养气还需养好阳气,要防阳气不足。肾阳不足好比釜中之薪减弱,表现为畏寒怕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腰酸腿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等,产生原因主要是受寒、过熬夜及久病等。肾阳虚还可影响到卫阳不足致人体卫御功能下降而易感冒,还会影响到五脏的阳气不足导致各种疾病,所以养好肾阳之气十分重要。中药有附子、干姜、肉桂等,也可服金匮肾气丸。食物可吃羊肉、鹿肉,还可灸命门、肾俞穴。
除元气、肾气之外,宗气的保养也十分重要。宗气也称胸中大气,是清气及水谷之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脾肺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宗气虚会体现为心气无力,以致“虚里动(心尖搏动不正常)”。凡心动、呼吸、言语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保养好脾肺之气,才能保证心气,避免过劳、积聚脾肺疾病。
补五脏之气
气虚主要分为五种,即肾气虚,主要为元气不足,主症为头昏、腰酸、身疲乏力、小便多、气短、呼多吸少(肾主纳气);脾气虚,主要为中气不足,水谷之气不足;肺气虚,主症为气短、自汗、声音低、易感冒;心气虚,主症为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脉虚无力;肝气虚,主症为萎靡不振、缺乏生机。总的来说,气虚的主要表现是乏力、自汗、头昏、脉弱无力。
不同气虚需用不同的调理方式,调理气虚的药材主要有人参、黄芪等,五谷和鸡、牛、羊、猪肉等食物对调理气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养气需要内养外养相结合。所谓内养气就是保持身心的安定和舒畅,通过锻炼和适度修养达到养气的目的。外养气就是根据周围环境和工作生活方式,使我们处于一种适于养气的环境当中。养气要掌握季节变化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养气必须多做深呼吸,以吐浊纳清。
气除包含生命之气外,还需要骨气、正气、志气、浩然之气方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然这是气的另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