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康熙“遇”上路易十四
2019-11-18董强
董强
2011年11月,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一封年代久远早已泛黄的信件,引来不少观众驻足赞叹。信件是用法语花体手写而成,尽管字迹已有些模糊,但依旧透射出亢进激奋的力道。倘若不细致查看旁边的展品简介,你绝对无法想象,这是17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君王间的往来书信。写信之人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君主、素有“太阳王”之称的路易十四,收信人则是威名远扬的大清帝国皇帝康熙。信虽不长,但内容却饶有趣意,不是亲眼目睹信件内容,你绝不敢相信,来自东方的“巨龙”与来自西方的“太阳王”之间竟还有一段科学对话。这封信件与其他文物展品一样,静静地躺在橱柜中,无声地诉说着中法两国文化之间的交会与碰撞。
坎坷的童年经历
或许历史上很难再找出像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这样,具有太多相似之处的君王了。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都是各自国家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康熙皇帝在位61年,路易十四在位72年。更巧的是,两位君王去世的时间也相差无几,路易十四死于1715年,康熙皇帝死于1722年。除了生卒年限的巧合外,两人都有着传奇般的童年经历,两位君王都是幼年丧父、幼年登基、少年亲政。康熙皇帝因其父顺治皇帝遁入佛门而荣登大宝,年仅8岁。路易十四登基时的年龄则比康熙皇帝还要小,年仅4岁。路易十四的登基更为离奇,民间相传路易十四并非路易十三的亲生儿子,其生父另有他人。
顺治皇帝(1638~1661)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即位时年仅6岁,由皇叔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顺治八年(1651),顺治皇帝宣布亲政。他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对反清势力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使清初社会趋于稳定,民生经济日渐繁荣。顺治帝有一爱妃名曰董鄂氏,天生丽质,知书识礼,却不幸过早离世。顺治皇帝悲痛不已,辍朝五日,大办丧事,追封董鄂氏为孝献皇后。董鄂妃过世后,顺治帝也终日郁郁寡欢,半年后竟离奇从宫闱中消失了。清廷对外宣告,顺治皇帝因患天花突发病亡。民间传言,顺治皇帝抛弃帝位,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顺治皇帝被宣布病亡时年仅24岁,其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即康熙皇帝,时年8岁。
路易十三(1601~1643),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生于巴黎枫丹白露宫。路易十三亲政后,依靠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襄助,开启了法国的盛世之史。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两个王国—法国的波旁王朝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展开了长期的角逐,开启了长达30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法国的胜利宣告终结,法国成为新的欧洲霸主。路易十三在位期间,一直对母亲和弟弟怀有戒心。路易十三的母亲玛丽·德·美第奇宠爱幼子,阴谋废黜路易十三,欲立其弟奥尔良公爵为国王。路易十三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铁腕政策下,使奥尔良公爵一派最终失势,其母也逃至布鲁塞尔,置于西班牙人的庇护之中。此后,安娜王后生下皇储,王室方才趋于稳固。1643年,路易十三因骑马落水引发肺炎,不幸离世。
据传,路易十四的生父是羁押于巴士底狱内赫赫有名的“铁面人”多热。路易十三与出生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安娜王后一直感情不合,无奈安娜在与情人多热的交往中怀有身孕并生下私生子路易十四。为了严守秘密,路易十四出生后,多热就仓皇逃出巴黎,远走他乡。后来,路易十四登上王位,多热又秘密潜回宫中,以生父之名向路易十四索要封爵。路易十四既怕丑聞暴露,又恐其威胁自己的王权,遂密谋加害多热。但念其为自己的生身之父,动了恻隐之心,将多热押入巴士底狱之中,头戴铁面具,使其沦为终身囚徒。巴士底狱的典狱长和狱卒或许是了解内情,因此对铁面人格外关照,典狱长马尔斯还时常陪铁面人共进午餐,一直到铁面人去世。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愤怒的巴黎市民径直冲向巴士底狱,在巴士底狱的入口处发现了一行字,上面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巴士底狱象征着王权的专制统治,警察机关只要持有加盖国王印章的空白逮捕令,就可以不加审讯而囚禁任何人。所以,铁面人是谁,究竟为什么要戴着面具被关押,一直是历史之谜。
据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上记载:“铁面人”是一个身材颀长、举止典雅的年轻人,他的头上终日罩着一个铁皮面罩。无论是在被秘密押解的途中,还是在被囚禁期间,面罩都禁止摘掉。长久以来,人们对“铁面人”的身份有诸多猜测,一说是路易十四的生父多热,一说是当时的法官兼警察拉雷尼,因其知晓太多皇室的秘密,国王担心他是个大嘴巴,于是将其羁押起来。还有传言,“铁面人”是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富凯,因其贪污腐化遭致惩戒。此外,还有一种更令人惊奇的说法,认为“铁面人”就是路易十四本人。据传,亲王菲利普因与路易十四争夺王位,被羁押在巴士底狱。后来,有豪侠之士将菲利普亲王救出,而正牌的路易十四却被偷梁换柱戴上面具,永远囚禁于监狱之中。
勤勉执政的君王
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两位君主,在执政之初都感受到来自辅佐大臣的压力。康熙皇帝幼龄即位,辅政大臣鳌拜专权跋扈,结党营私,目无君王。少年康熙最后计擒鳌拜,重新夺回大权。路易十四也有着颇为相似的经历,直到首相马萨林寿终正寝时才真正执掌大位,此后再未设首相一职。
两位皇帝亲政后,都勤勉于政务。康熙皇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他在位61年,除生病和重大节庆外,几乎无一日不听政。据说,就连北京发生地震时他也没有中断过听政。康熙皇帝曾发布上谕,让群臣知晓自己励精图治的愿望,他说:“朕夙夜图治,切念民生艰难,必加意抚绥,各俾安居乐业,乃成久安长治之道。”他将平定三藩、整顿河务、治理漕运作为亲政后必须做好的三件政务,并将“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时时观看以自警。行如其言,康熙皇帝最终力排众议,撤三藩(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收复台湾,六下江南巡治河道,指授方略。
马萨林(1602~1661),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的首相,红衣主教,原为意大利人。1634年,马萨林以教皇特使身份赴巴黎,1639年加入法国国籍。1643~1661年间,他担任首相一职。在任期内,马萨林继续执行前首相黎塞留的政策,对内巩固专制王权的统治,压制民众反抗;对外实行积极扩张的政策,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为了应付巨额的战争开支,以包收捐税和国王收入作担保,从金融家手中借款,各地民众深受捐税搜刮之苦。通过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条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条约》,法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路易十四每天工作长达10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从不间断。他在位期间,躬亲政事从不松懈。1686年,路易十四做完一次肛瘘切除手术后,当晚就主持参政院会议。期间,他汗流如注,仍坚持开完会议。翌日,他带病会见外国使节,病痛使他的脸都扭曲了,但他一直坚持到仪式结束。当然,他参加会议绝非摆设,每次参会都会准备妥当,与大臣认真商讨,绝不因一时冲动而做决定。他还经常突然走进大臣办公室,查看他们的工作情况。连荷兰大使都对路易十四的勤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称赞他:“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位年轻的君王以何等迅速、清楚、决断与智慧来署理公务。他以真诚的态度待人,以极大耐心听取意见,仅这一点就足以赢得人们的好感。”同时,路易十四还表现出一种亲民的姿态,他说:“我赐予臣民不分贵贱,都有在任何时候亲自或书面向我进言的自由。”尽管很少有臣民会这么做,但他的态度却博得人民的极大好感。
才华横溢的君王
除了勤政之外,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都是颇具艺术才华的君王,他们为本国的文学艺术都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和文学,对生活万物充满好奇。他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先后建造了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为皇家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此外,他还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在他的主持下,先后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旷世巨典,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路易十四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他喜爱表演艺术,尤其酷爱歌剧。他广泛引入欧洲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使法国一度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路易十四在位期间还创办了法兰西油画雕塑学院、法兰西文学院、法兰西戏剧院,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夏尔·勒·布伦等一大批艺术人才。路易十四在位时期,他还大兴土木建造起极其奢华的凡尔赛宫,成为欧洲各国君主竞相效仿的宫殿典型。除此之外,他一有闲暇时光就在宫廷里练习芭蕾舞,并与王公大臣畅谈艺术。在路易十四统治期间,法国的科学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与发展。路易十四创建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绘画雕塑学院和建筑学院,后又创立了巴黎天文台。1700年,路易十四委派图尔纳福尔前往地中海东岸地区采集各種花卉草木,并将珍稀植物移植入皇家花园之内,进而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珍奇植物宝库。法国皇家图书馆本已藏有大量图书,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又增添了3万多册。路易十四还重新开办已关闭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律学校,并在法国每所大学里安排一名教授法律的教师。他还设置总监一职,其职责就是发放国王对文学艺术的各项资助。从1664年至1690年间,每年平均有42人领取国王的年金。这些享受国王年金的人中不乏诗人、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不仅有法国人,同时还奖掖其他国家有突出学术成就的学者。这一举措赢得了全欧洲的赞赏,法国也由此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明的中心。
当然,不可否认,康熙皇帝和路易十四也都是好武、专制的君王。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他们也都采取过较为严酷的刑罚。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称得上是一代明君,文功武治,彪炳史册,使大清帝国与法兰西王国均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强大帝国。康熙皇帝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法国一度称霸欧洲,伏尔泰曾把这个时期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本人也自诩为“太阳王”。
法国传教士来华
与路易十四的艺术情怀不同,康熙皇帝似乎对近代科学更感兴趣。这种油然而生的兴趣,除了天性使然之外,也与他幼年所目睹的一桩学术公案休戚相关。康熙三年(1664),钦天监官员杨光先给朝廷上书,指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编纂的《时宪历》有诅咒清廷之意。原来,汤若望等人依靠所观天象重新编订了《时宪历》,但只编了200年。杨光先一直对朝廷重用洋人担任钦天监正耿耿于怀,于是借机攻讦,上书《请诛邪教状》。为此,杨光先还一直坚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应当恢复使用“尧舜之历”。为了应验所言无虚,杨光先和汤若望在故宫午门之前当众赌测日影。但因为辅政大臣鳌拜支持杨光先,以致其他大臣不敢妄议,为此汤若望被革职查办,缉拿入狱。年幼的康熙皇帝目睹了争斗的全过程,亲政以后才为汤若望等人平反昭雪。此事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他不愿轻易相信他人,宁愿自己动手一试。为了能够明辨历法虚实,康熙皇帝努力学习,因此对西洋历法及其他科学都充满着极大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