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指导新模式研究

2019-11-18周传喜管锋刘少胡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课程设计创新能力

周传喜 管锋 刘少胡

摘  要 探讨如何结合多种专业学科竞赛及应用科学研究来指导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出创新指导队伍建设在指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工科大学生团队培养机制、创新指导团队指导机制及团队服务保障机制,希望为同类高校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科竞赛;课程设计;创新团队;创新指导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9-0125-02

1 引言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推出的创新基地、创新中心、创新素质培训基地以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充分体现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各种创新平台硬件设置的完备固然是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持,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还是“软设施”,而作为“软设施”的创新团队及团队指导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培养机制和运行机制[1],才能更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2-3]。

2 结合多种专业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利用专业学科竞赛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教育,对于学生设计思路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学生因为考研等学习压力,参赛积极性不高;参加的部分学生因为后面烦琐的工作,也不能坚持下去,中途放弃比赛;同组学生设计思路方案不统一,各抒己见,缺少团队协作精神[4]。

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大赛的系列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比赛实施细则、参赛选手选拔、指导教师职责、经费使用办法、成果管理与奖励等[5],保证各项比赛公平公正、健康良性发展。首先,完善激励措施,将大赛与专业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参赛学生可以取代完成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同样获得课程设计学分,若能在省级及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给每个参赛团队配1~2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能有效将学生快速引入参赛状态,同时能解决团队协作精神不佳和学生不能锲而不舍地完成作品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及陪伴,学生信心足了,思想统一了,好成绩自然可以期待。

3 應用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

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是从事科学领域或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大学科学研究就是利用学科前沿知识解决现场问题的有意义研究,科学实践既能解决现场难题,也能促进大学教学,两者相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一般来说,大学阶段本科生基本上没多少机会进入教师科研课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学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课学习课本专业基础知识,他们的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还不足以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场实践中所出现的工程问题;二是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人数有限,想一对一指导也是力不从心。

针对上述问题,指导团队的教师在课堂上时刻留意,一旦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就积极吸收到科研团队中来锻炼,年复一年,团队中已具有一批本专业从大二到大四年级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进团队时基本上不会任何科研技能,在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帮助指导下,学会系列解决科研问题的软件,学会将工程实践问题进行转化,用课本所学的专业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进而采用系列科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一轮科研思想训练下来,到大四毕业设计时,他们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一个课题的设计问题了。同样,团队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的,相信他们前期进入科研团队的经历对于他们后面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4 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培养机制

除了上述系列举措开拓创新外,大学生创新团队是创新项目的主体部分,是项目的研究对象之一。创新团队的产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经过多环节、严筛查、全方位选拔产生的。

组队严把关,团队有保障[6]  首先进行比较严格的人才选拔环节,借助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教师及学生会团体成员进行大量广泛的宣传工作,包括组团需求、团队成立后培养人才目标及相应的参团奖励措施等;而后组织报名参团的学生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其中,笔试环节除了测试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重点考查学生的实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面的科研工作把好关;面试环节加入英语能力考查,主要注重学生后面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层层把关,选拔人才,旨在保证将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大三、大四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成为创新团队成员。

制度速建立,团队运转好  在创新团队成立后,刻不容缓地建立让团队赖以生存的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是规范团队科研活动及日常活动,主要包括团队例会制度、团队经费管理制度及团队实验室、办公室日常管理制度。有了这些制度,整个团队正常运转起来就有了必要的保障。考核制度方面,首先考虑的主要是培养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系列奖惩措施,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创新;团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团队成果自然就不断涌现。

5 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指导机制

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活动,常常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及缺乏实践经验等诸多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时候团队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尤为必要。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应拥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有关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善于研究所带团队主题项目与团队成员的各自特点。

科研指导多样化  本项目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探讨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分类培训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对创新认识和学生知识结构协调发展。在上述诸多措施下,研究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的指导机制。主要采用项目负责制来设立团队指导机制,以项目为单位设立团队,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团队都是实体,不只是框架。每个团队中都会有1~2名指导导师,学生五名左右。导师必须是在职从事科研多年的专任教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深厚的专业功底。除了有一线导师指导外,每个团队还有在读研究生2~3人,他们可以帮助教师做辅助指导。这样一来,研究生加上教师,基本可以实现对本科生一对一指导。对于负责大型纵向项目团队,考虑到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大,其团队规模也相对大,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也适当增加。

激励制度促进创新指导  为了保证教师的指导热情,制定并推出实效激励机制,它是提高教师创新指导热情的关键。具体来说,项目开始时,团队成立,先制定预期目标,即系列项目预期成果,主要包括论文、专利、软件等方面;项目中期,提醒团队成员工作进度;到项目结束,对着预期目标一一对应检查完成情况。对于项目未完成要求任务的,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项目完成好的,目前主要是:设有项目奖励方式,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高级别报奖项目来推广研究成果;根据工作量的多少进行绩效奖励,给予一定的报酬。后面将进一步研究合理的与学校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体系相协调的激励制度,也将增进对创新指导教师的公众认可度,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大学生创新指导工作。

正是有了这样的奖惩激励制度,项目组之间也是竞争的团体,大家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在这样的氛围下,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热情不断高涨,项目成果越来越多,对整个大的团体而言,只有共赢的局面。

6 建立工科大學生创新指导团队服务保障机制

对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的保驾护航除了合理有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本项目依托学校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共享机制,创新作品分层选拔制作机制,以及创新教育经费调配整合机制,为创新指导团队高效开展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7 结语

通过上述诸多改革与实践,创新团队的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多种专业学科竞赛及应用科学研究来指导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探讨了创新团队的组建及管理机制,创新指导团队的指导机制,强调团队指导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本文还对创新指导团队的服务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管锋,吴霁薇,周传喜,等.建立工科大学生创新指导团队运行机制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8):32.

[2]冯冲.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6-18.

[3]但永平,耿世勇,张五一,等.电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0):12-13

[4]马军.试论大学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16(6):30.

[5]张彦民,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1):112-114.

[6]马腾,杨昌锐,马传明,等.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2):6-11.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课程设计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调查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