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主动的孩子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2019-11-18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蜡笔吸尘器被动

兰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课。其实,早教并没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让早教回家,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提升能力,快乐长大。

从“我能做”到“我不能”

晚饭后,在妈妈的几次催促下,阿博才慢吞吞来到书桌前,懒懒地写着生字,动作越来越慢……阿博妈妈陪在一旁,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要原地爆炸。她不明白,自己和孩子,为什么就沦为了学习的“奴隶”?她向老师询问过,老师的反馈是:阿博在学校的表现很“被动”,指一下动一下,经常半堂课过去了,书本上一个字都没写,把课堂作业拖成了家庭作业。老师的反馈,和阿博妈妈在家的观察基本吻合,她不理解,孩子为何这么“懒散”?

印象中,阿博三四岁的时候特别好动,是个闲不住的孩子,经常给大人捣乱。奶奶做饭,他偷偷溜进厨房,模仿大人打鸡蛋,结果把鸡蛋打进水池里;妈妈刷马桶,他就把牙膏挤在洗手盆里,还用牙刷抹来抹去。总之,各种淘气都能淘出“花儿”来!

阿博爸爸脾气不好,每次看孩子“惹祸”,总是教训一通,有时还会动手!阿博特别怕爸爸,只要爸爸在家,就会老实很多。上学后,爸爸对阿博的学习要求很高,买了一堆练习册给孩子做,还勒令妈妈做监工。直到阿博连学校的作业都完不成,那些练习册才不得不作废。

像阿博这样的孩子,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父母和老师都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但是,他的问题虽然在小学阶段表现得比较突出,但问题的“症结”,却在幼儿时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2~6岁的阶段,定义成“主动—内疚”的阶段,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長阶段。从两三岁开始,孩子有很多自主的意愿,想按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言语能力增强了,思维更加发达,想象力也逐渐丰富,开始有自己的“规划”。所以,他们的发展,对父母提出了新的挑战,爸妈们必须捕捉到孩子成长的意愿,为他们的探索行为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

相反,如果像阿博爸爸一样,不断打压孩子的探索行为,对孩子充满想象的“调皮”进行粗暴抵制,孩子就会慢慢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内疚、不安。这样,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稍稍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不愿挑战自己,越来越被动。

识别“被动的控制”,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主动性空间

在幼儿时期没能发展好主动性的孩子,还有可能表现得格外黏人、执拗。

玥玥在姥姥身边长大,老人溺爱孩子,总是担心孩子遇到危险,经常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当孩子5岁半被接回父母身边时,玥玥妈发现孩子非常难管,只要不顺她的心意,就躲在窗帘后面哭。

有一次,玥玥涂色时不小心把蜡笔弄折了,大人并没有责备她,但她自己开始“找茬”,要妈妈立刻去买一套新的。妈妈怎么解释哄劝,玥玥就是不肯听,一直躲在窗帘后面哭。妈妈狠下心,不再理她,玥玥哭了一个小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妈妈把玥玥抱回床上,摸着被眼泪浸湿的衣襟,很无奈。她自问对孩子已经很好了,但玥玥的需求仿佛无止境。有时候,她“不能”自己吃饭,必须要喂;有时候,她“不能”拼拼图,必须妈妈抱着拼;有时候,她“不能”穿衣服,必须妈妈给穿。每次,当玥玥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妈妈都很烦躁,感觉孩子在掐住她的脖子,透不过气来。玥玥妈想,是不是我为孩子做得太多了?其实,“多”与“少”的思考,就是关于主动性的思考。玥玥的主动性发展得不好,所以会经常处于“无助”的状态,进而操纵大人为自己服务,来确保自己是被爱的。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和妈妈相处,觉得妈妈满足了自己,自己才是好的。孩子还小,意识不到这样做给大人带来的困扰,更不会觉得对自己的成长不利。所以,父母只有扭转被动的局面,打破孩子的控制,为孩子赢得更多的主动空间,才能摆脱困境。

教育,就是一边设定界限,一边给予孩子选择。帮助玥玥的方法,是可以适当地让步,避免正面冲突:“我不会给你买新的蜡笔,但可以把折断的蜡笔修一下,让它变得好用些!”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要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蜡笔折断后的伤心是正常的,但同时,父母要赋予这种伤心正面的动机,对她说:“你这么在意蜡笔,我猜,你一定很想把颜色涂好!”

此外,对于玥玥这样被动控制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生活中的主动权。我们可以邀请她一起洗弄脏的窗帘,可以让她参与制作早餐,帮忙采购食材……这些行动,会回应她对于主动性和掌控感的内在需要。当她觉得自己具备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时,一种能力感会推动她回到正常的互动中。

在更安全的氛围内,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有的父母会说,培养主动性是不是等于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人不再管呢?其实不是,我们并不鼓励孩子去冒险,而是要帮助他们找到安全、创造性和勇气之间的平衡。

聪聪的妈妈觉得儿子有些胆小,尤其在自己身边时,孩子总是黏着她。于是,聪聪稍大些,她就让聪聪独立在淘气堡里玩儿,自己站在远处观察。有一次,聪聪爬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地方,大孩子一蹿就下来了,聪聪犹豫着不敢下来,向妈妈求助。聪聪妈觉得机会来了,她没有立刻抱孩子下来,而是鼓励他:“第一次爬这么高,你一定很害怕!你有没有看到,哥哥们是怎么下来的?”

在妈妈淡定的语气中,聪聪也试着平复自己。后来,他既没有让妈妈抱,也没有选择哥哥们滑下来的路,而是选了一个缓一些的坡自己爬了下来。回到地面时,聪聪妈用力拥抱了儿子,她感觉儿子也因为激动微微颤抖,他体验到了挑战自己的兴奋和力量。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除了要帮孩子创造机会,也要适当地容忍孩子犯错。我有一个朋友,他儿子从3岁开始,特别害怕手持吸尘器的“嗡嗡”声,每次大人做卫生,他都躲起来。有一天,朋友回家后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零件,吸尘器的手柄被拆了下来。儿子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正躲在沙发后面不敢吭声。

“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儿子小声为自己辩解,我朋友花费了极大的力气,才控制住自己不发火。“现在怎么办?”他蹲下来问儿子。儿子想了想,把零件都捡回来,放在一起说:“爸爸能帮我安上吗?”

那一晚,父子两个折腾了好久才把吸尘器重新组装好。奇怪的是,从那件事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怕吸尘器的声音了,他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我能理解,当孩子们喊着“我来”“我能行”去做一些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时,大人们抓狂的心情。这种时候,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孩子。比如,外出吃饭时,孩子偏要自己去端食物。我们看到孩子这些愿望后,可以选择让他们拿一些没有危险的东西,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玩儿类似的过家家—父母扮演客人,让孩子扮演服务员给大家上菜。这样,既尊重了孩子成长的意愿,又训练了孩子的生活技能,一举两得。

主动性的培养,源自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瞬间。当我们少说一句“你还小,长大再说吧!”也许,孩子就能成长得更快,也能更轻松地应对成长中的困难。我们多多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自己,就等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主动”的种子。这种主动意识,总有一日会变成孩子的能力。

猜你喜欢

蜡笔吸尘器被动
大战吸尘器
蔓延
吸尘器(1)
吸尘器(2)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找蜡笔
“宝宝牌”吸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