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9-11-18徐叶兵

祖国 2019年19期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中,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再深入到生活当中,多与大自然接触,将所学应用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对生活情景、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以及活动参与等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推崇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再深入到生活当中,多与大自然接触,将所学应用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应试教育错把数学与生活实践割离开来,因为一些现实因素,其大部分內容仍是“陈旧的”,有些生活化素材偏离生活实际,甚至人为编制“生活化”问题。因此,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需要学生从多样的生活化数学活动中感悟如何思考问题,积累思维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一、小学数学生活情景的教学策略

教师通过教学问题来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详细的向学生描述出生活情景,慢慢让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知识,教师描述出的情境需要将学习的目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的描述出来,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对学生的心理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可以在一种快乐的、轻松的环境里专注的学习到新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长正方体这个概念以后,有一节课是关于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课,以及它的练习课,教师在这样的课上做起了文章,将教学课的题目更换为了《包装上的学问》。一个长方体的药盒怎样包装,最少需要多少包装纸,两个盒放到一起又怎样包装,需要多少包装纸,从而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现实的生活问题中,让孩子去解决,不但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所学习地数学知识对生活是有意义有作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要学好数学。

再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教师在课桌上摆放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物品,并在生活物品上明码标价,与超市购物的标签一样规范,比如,练习本的价格是2.5元、一斤橘子是1.85元、一只铅笔是0.65元、一个练习袋是16.99元,等等,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小数,有没有不是小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商品的价格后,学生们就会发现这些价格数与以前所学的数不一样,通过引导、交流,小学生已经对即将开始学习的小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常识性的生活知识入手认识“元、角、分”,如2.5元就是2元5角,0.65元就是6角5分,借助了学生熟悉的商品情景中的价格来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为利用分数来理解小数这个知识点做铺垫。生活情景与数学学习相互融合、紧密联接,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轻松、开心。

二、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生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学习数学这类抽象学科时,需要大量具体事物的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使用资源应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营造个性化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选择和思考的状态,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彻底的变革。

通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实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实例,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实例一:一辆汽车在道路上行使,行使时间和路程如表(略),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实例二: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因为现在城市的孩子条件都比较好,上小学一般都有家长用汽车送到学校,即使路程很近,往往家长也不愿意让小学生自己去上学,走路上学的小学生很少,除非是学校就在社区里面,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很难理解        =速度这个问题,因而对成正比例的量也不能真正理解。教师为了使学生快速并且熟练的掌握这个概念,采取了生活实例教学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让学生结伴去购买数学练习册,这样对于小数除法知识进行了复习,又可以使得小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时,可以用另外更加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让学生合作去购买数学练习本,这样既复习了学生的小数除法知识,又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1)几个学生结伴购买数学练习本。学生1购买一本用0.8元;学生2购买2本用1.6元;学生3购买3本用2.4元;学生4购买4本用3.2元;学生5购买5本用4.0元。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量(数学练习本)与总价(购买价格)二者的关系,计算出比值(购买数学练习本的价钱)。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在根据这个比值的基础上发现了什么问题?

(3)学生分别计算出自己购买的数学练习本的价钱即比值,就可以发现购买的数学练习本每本的价钱一样,也就是它们的比值也一样。从学生购买数学练习本生活实例的亲身体验,学生就能比较好的掌握比值即单价一定,那么总价和数量就是成比例的量。课堂引入了学生熟悉生活实例的反馈,再去数学学习,就很容易的理解掌握教材上的原例题了。

三、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学好数学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想办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通过数学课程内容引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动手并且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快速消化掌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案例教学。

教学目标:(1)主要制作、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能够概况正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有目的培养小学生的立体思维,从实际生活体验数学的作用,从中了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的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能力。

教学过程摘录如下:

(1)新课前老师布置学生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现在的小学生都比较灵活、聪明,老师布置的这个任务学生兴趣比较高,也非常乐意去发现这方面的实例,并且这种预习方法比单纯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很多,老师还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2)课堂上老师提问: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发现的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例,这个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找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物例子,有学生说我家的洗衣机是长方体,冰箱也是长方体,微波炉也是长方体等,学生们的争先恐后发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品展示环节,学生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大小不一致,采用的材料也有差异,但是都是按照老师布置要求完成的,对于形状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接着教师布置学生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并使用序号标注,采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全班均衡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至于掉队。然后让学生用带颜色的笔把两个面相交的线画出来 (棱),数三条棱相交的点 (顶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加上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

四、活动参与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活动中的知识。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学生能否理解活动的教学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经验的水平。只有经历活动,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将枯燥的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A同学和C老师握了手,B同学也和C老师握了手。老师问是一块儿握的吗?学生答:不是,分别握。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分别握,两个人每人都要握,分别和老师握手一次。老师引导,好了,你们小组里的同学感受一下,看看谁是老师,谁是同学,快,握一握手。

当孩子们的手接触,并把这个活动转化成了一个数学的表达式的时候,他们终于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不就是如此吗。这种活动参与的过程使他牢牢地记住了乘法分配律,即使他忘記了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过当时的活动记忆,通过握手这样的一个小模拟活动,通过握手回想起乘法分配律,这就是活动参与策略在生活化教学课堂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

[2]王秀清.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

[3]周力生.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索[J].学周刊,2019,(04).

[4]花文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

(作者简介:徐叶兵,单位:南京市月华路小学,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