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

2019-11-18胡钺

祖国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构建策略课程思政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协同育人理念被引入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开展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为探究对象,详细对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概念、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构建策略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的发表更加强调了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作用。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很有必要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角度,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进行理性思考,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进行合理探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提高。

一、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概念

(一)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思政教育课程与承担思政教育思想的各类课程在协同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员、全程和全科育人的格局下发生相互作用、有机衔接,以实现培养高端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1]。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概念,既包含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核心,又结合了现代协同育人理念,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特征

1.整体性

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使协同育人机制运转处于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机制目标的达成[2]。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要从整体出发,对机制各要素进行合理调配,才能实现思政教学的最佳整体功能和效果。

2.互动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互动,还需要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3]。通过将各要素联系整合,丰富学生的思政教育活动,最大化发挥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功能。

二、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一)是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响应国家号召

近年来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各种信息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引进协同育人理念,建立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顺应了社会发展要求,对国家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积极响应,也为将来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4]。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我国思想政治建设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导致思政教学效果一直不佳。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开展,为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最大程度的将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优秀资源加以利用整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养人才

学校是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学校的重点培育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且高校思政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是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

三、开展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认识存在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不仅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学生人格和三观的塑造产生影响,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和思政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将协同育人理念贯彻到思政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探讨,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个人的发展。

(二)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协同育人理念的应用及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目前学术界对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缺乏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同时高校对协同育人机制的问题不够重视,缺乏资金投入,影响协同育人机制的创建;缺乏相应的机制监管,导致协同育人机制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力,难以发挥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该有的作用。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少合适的发展环境

目前各大高校对思政教学的认识和理念还处在原有水平上,对协同育人机制的了解不充分,没有形成适合思想政治教学的内部环境,而且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和小康社会建成的攻坚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当前的发展环境或多或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政学习和校内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健全

协同育人教学理念就是打破学科和人员之间的限制,将各类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学协同育人课程的重要主体之一,更要加强度协同育人理念的学习和探究。学校积极开展对各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培训,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增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沟通,提高教师们的思政素养;同时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完善,加快协同育人理念的转变,加强对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成果和经验,注重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思政协同育人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5]。

(二)构建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环境是影响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而且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也主要是在校园内展开,因此,学校应当积极营造适合思政教学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校园宣讲活动、校规规定等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活动,积极挖掘学生思政潜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另外,学校也作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媒介,要积极响应国家加强思政教育的号召,善于利用社会环境对思政教学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三)搭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交流平台,促进校内校外的教学问题的探讨

现代教育协同发展和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交流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随着城市大学城的建成,高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逐渐增多。高校可以借此机会形成高校思政联合培养平台,将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学者聚集在一处,加深对思政教学和协同育人理念的认识和学习,积极各个学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对各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进行探讨和改进,实现高校思政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还可以增加高校思政活动实践的互动,推动实现区域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的完成[6]。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搭建高校思政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增加各个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上传与分享,增加与学生的线上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实现针对性的思政教学,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五、结语

高校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实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愈发重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满就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理论资源,将思政教学融于各课程教学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超.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8,(14):140.

[2]王明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时代报告,2018,(18):226.

[3]张伟闯.高校思政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05):74-76.

[4]刘晨曦.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3):748,747.

[5]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05):41-43.

[6]张丽华.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改革与开放,2018,(08):101-102.

(作者简介:胡钺,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继续(网络)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构建策略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