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垃圾焕发新生
2019-11-18箴言
箴言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拆旧建新是重要的一环。最近几年,广州市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等重點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发建设、拆除违建的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广泛开展,建筑垃圾日益增多,建筑垃圾的综合治理是广州乃至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建筑废弃物管理处处长陈孝平表示,为有效解决建筑废弃物出路问题,广州市开展了大量的探索,部分镇街已摸索出多种建筑废弃物回收变废为宝新模式,能有效避免造成建筑废弃物的二次污染。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难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生出建筑垃圾的大量产生。由于缺乏有效利用途径,加上监管能力不足,导致建筑垃圾私拉乱倒、挤占道路、侵占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城乡人居环境和安全运行。
面对这一共性问题,各地探索建筑垃圾处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18年3月起,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已在北京、上海、西安等35个城市展开。一年多来,各试点城市共颁布实施相关政策文件68个。
在广州,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也被提上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并于2018年7月份正式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以来,广州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搭建了涵盖管理政策、先进技术和生产应用各个领域的对接平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广州经验。
数据显示,广州市各类工程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年均约3000万立方米,与之相对应的建筑垃圾处理链条,包括合法建筑垃圾运输企业85家,车辆4096台等。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广州首先着力提升建筑垃圾的运输消纳能力建设问题,全市先后共办理新增建筑垃圾排放许可270宗,新增排放量4924万立方米;办理新增建筑垃圾消纳许可21宗,新增消纳量2379万立方米;办理建筑垃圾陆路运输许可53宗,检验车辆6300台次;办理建筑垃圾水路运输企业处置许可9宗,船舶处置许可24个。
增加处理能力的同时,广州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垃圾的处理。去年以来,广州共开展联合执法行动525宗次,检查建筑垃圾运输车辆15647台次、限期整改1509宗、行政处罚2336宗、处罚金额1092万元、扣押车辆503台(次)。全市建筑垃圾基本实现排放与消纳平衡,各类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均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建筑垃圾私拉乱倒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离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却仍有距离。“目前建筑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处理厂较少,其所需场地规模大,动辄上百亩,建设用地问题难以解决。”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表示,“除此之外,也要推广(处理后)产品的使用”。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建筑垃圾处理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在于产品的使用上。“市场普遍抱着怀疑的态度,推广比较难。”处理企业负责人表示,市场对建筑垃圾处理后的产品的质量,都不太认可,“大家始终认为传统的产品,质量比较可靠。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建筑垃圾处理后的产生一样经过检测,质量可靠,但是推广起来还是比较难。”产品没有出路,企业开展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堆放产品,限制了这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垃圾可筑路
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广州白云区计划将拆除的违法建设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在广州各区中排在前列。拆除工作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的出路,成为白云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今年新建起一个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建筑废弃物临时堆放分拣处理中心。据介绍,该中心于今年年初完成审批流程,获得了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许可资质,目前已与钟落潭镇、太和镇政府达成合作,主要负责回收两镇拆违产生的建筑垃圾。
“只要两镇辖内有拆违行动,拆卸下来的建筑废弃物当天就会被运送到分拣点,机器马上进行作业,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避免建筑垃圾堆积,产生二次污染。”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筑废弃物运过来前,中心会先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第一次粗略的人工分拣,将大件的家庭生活垃圾、木屑等无法回收的成分分拣出来,送至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经一次分拣后,再装载建筑废弃物,运回分拣处理中心,进行第二次人工分拣。
经过了两轮人工分拣后,剩下的建筑垃圾基本上只是一些规则不一的水泥块和红砖混杂,少部分混凝土中间有钢筋附着。随后,挖掘机将其放进专业的一体化机器进行处理,大块的混凝土被搅拌研磨,途经传送带,传送带上的磁器自动吸走钢筋、钢铁等杂质,现场还有工作人员在传送带旁进行第三次分拣,以保证输出品的高纯度品质。
经过层层研磨后,大约一分钟便能输出符合硬度标准的砂石和石粉,这些砂石和石粉当即装车运走,用于道路施工工程,起到压实路基的作用。这类砂石平均售价为50-60元每立方米,价格上比原材料开采的成品便宜一半,由于低成本和环保再生的特性,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该中心采用的一体化处理机器,日均可输出600-800立方米的砂石和石粉。同时,按照属地政府的要求,该中心严格按照“天亮作业、天黑停工”的原则生产,作业时开启多台除尘雾炮机,以达到降低粉尘、噪音的效果,最大程度做到不扰民。
建筑余泥可制砖
据业内人士介绍,广州市内的建筑垃圾主要分为三大类,其中建筑拆迁渣土约占16%,装修废料约占2%,下挖类余泥约占82%,包括地铁建设产生的盾构泥、房地产开发产生的基坑余泥等。
在白云区江高镇,一企业将目光投向了下挖类余泥,通过回收余泥渣土、河涌淤泥、地铁盾构泥等作为主要生产原料,加工生产新型烧结环保复合砖,实现循环利用。
“黑色的为河涌淤泥,黄色的为下挖余泥,它们要先放在日光下晾晒,将其湿度下降至40%-50%,才能进一步处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晾晒降低湿度后,下挖余泥与河涌淤泥将被混合放至破碎搅拌一体机搅拌,淤泥内的石块随即被破碎,同时加入煤渣原料,边搅拌边破碎输送到陈化区,后进行真空烧制达到半成品状态,经自然晾晒达到固化,最终成型出品。
据介绍,该企业已被列入《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6-2020)》定点的消纳处置企业,并被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定为广州市河涌淤泥的消纳处置场,接受城管执法部门的电子联单系统全程监控。在企业附近可以看到,白天不断有封闭型的黄色环保车运来废弃泥,这些废弃泥主要有黄色和黑色两种,泥土内夹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
这些废弃泥在厂区内经由破碎、筛分、搅拌、陈化、双级真空搅拌挤压成型、切坯、烘干、焙烧、检验9道工序,才能将余泥渣土、河涌淤泥等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制成能再次产生经济效益的骨料、机制沙、环保复合砖。
目前,该企业平均每年处理废弃泥的承载量最大值达40万立方米,通过回收利用废弃泥土,加工研发生产了一系列复合自保温砌块、非承重环保空心砖、砌块、承重式环保多孔砖。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半人工半自动的作业程序未能达到效率最大化,企业已申请升级改造,改造后将实现全自动机械一体化。
据悉,在白云区黄石街,也正积极推进绿色拆卸及循环综合利用行动,通过初步筛选建筑废弃物,采用“绿色拆卸+拆迁工地现场破碎+资源化循环处理”模式进行综合处理,从绿色拆卸、清运、排放、安全处置,最大程度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日均综合循环处理2500立方米建筑废弃物。
“我国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60%以上,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必将成为不可绕开的命题。”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激提到。“如何从单纯的填埋消纳,到资源化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是当前和今后建筑垃圾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陈孝平提到,白云区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