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应该如何治理
2019-11-18刘畅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这部专门为线上培训而出台的意见,被媒体称为“国家六部委为校外线上培训划出底线”。其实,就是针对眼下十分火爆的线上教育培训,有关部门想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立些规矩。这些规矩涵盖了师资、备案、排查、审查等方面。这里的“线上培训”的说法过于官方和正式,这些管理新规就是针对家长和社会公众极为熟悉的“网课”。网课怎样管理,如何管理,是与亿万家庭和孩子学习息息相关的重要事项。
曾几何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亿万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除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于孩子教育的精力、财力投入,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倾向,于是遍布城乡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小学生放学之后,在家长的陪同之下,踊跃涌向了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很多孩子的课余生活,是在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度过的。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样态,互联网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魅力改变了人的生活。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使中国人曾经根深蒂固使用现金的习惯得到了改变,“互联网+”进入了租车领域,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APP软件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互联网+”进入了饮食领域,大众点评、到家美食会等订餐、送餐的软件非常流行。而“互联网+”与教育培训结合,就出现了大量的远程教育模式,各种线上培训层出不穷,很多家长和学生不再忍受奔波之苦,而是坐在家中就享受教师的精心讲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课选择较多,网络评价与口碑极为重要,受欢迎的网课老师往往是优中选优的精品课提供者。很多在网课学习的孩子享受着线下培训很难做到的名师教育,因而,各种网课出现之后受到了家长、孩子的追捧,趋之若鹜。
而对于掌握着现实教育管理资源的教育部门来说,网课与线下培训一样,都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成为他们认为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校外推手。教育部门在宣誓整顿校外课外班之余,对线上培训也不能坐视不管,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整治,就成为“严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对于教育部门将孩子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指向校外课外班不同,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在凭分数拼未来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中,他们更热衷于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网课和线下培训,认为这才是保证孩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灵丹妙药。教育部门、家长、孩子的想法并不一致,教育部门联合其他部门的加强严管之手,伸向了从事网课培训的机构,要求他们在招聘老师时,审查教师资格,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聘用外籍人员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此次对网课加强管理,来自官方的说法,认为线上培训存在着“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存在低俗有害信息,与学习无关的游戏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有的培训者缺乏基本教学能力,培训预付费过高、退费难等。教育部门因此认为“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加重了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因而,出面进行整治。
对于管理者而言,这样的意见似乎顺理成章,无可厚非,尤其是社会治理逐渐强调“从严”的背景之下,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在今明两年完成备案核查并建立监督体系。而从家长和学生而言,他们无疑希望加强监管并不是扼杀网课,能够在课程设置、时长、师资、收费等方面,可以顺应和引导目前的网课发展。
其实,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一样,网课的出现满足了很多家长足不出户享受高质量教育培训的现实需求。在应试教育面前,家长、孩子对于培训的需求会长期存在,甚至即便在教育部门不鼓励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采用变通的办法将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的课外班进行学习。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家长、孩子们可能更希望的不是雷霆万钧的强行整治,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有力引导,让孩子享受到更好、更规范、更细致的网课。因而,未来两年的网课治理中,还是要走群众路线,多听听社会和家长的心声,由公众来评价治理效果,可能是更好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