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法论

2019-11-18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玉堂

党课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工作

〉〉〉〉〉中共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王玉堂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并能够自觉地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是解决“过河问题”的“桥”和“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纵观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辉煌历程,经济社会发展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的经验和创造,党和国家事业每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无不源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创新。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始终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求智慧、动力、办法,依靠人民攻坚克难、推动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坚持以上率下

坚持以上率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非常重要”,“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事业是干出来的,也是各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出台和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到高压惩治腐败、重拳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是自上而下层层推动的。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家就会跟着学、照着做。中央的标杆树起来之后,全党主动向中央看齐。中央以身作则,全党积极响应;中央率先垂范,全党奋发进取。正是有了这种自上而下、以上率下的可贵自觉,才有力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步步深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的党也在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中重固了初心使命、重构了体制机制、重塑了政治优势、重拾了世道人心,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鲜明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政治特质。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领导核心的领导力往往就是党的领导力;领导核心的领导力有多强大,党的领导力就有多强大。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国运兴衰系于党。核心有力量,全党有担当,国家就繁荣富强、民族就团结进步、人民就幸福安康,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强化党中央权威,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中央出台实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等一批党内重要法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担当,推动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四、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也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一)实事求是的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

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二)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求是”

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实事求是的根本在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辅相成、完全统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

(四)实事求是的核心在于不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五、坚持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重视战略问题、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大胆开展工作,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就能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在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

(一)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

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三)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

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要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始终保持“闻雷霆而不惊,涉风波而不疑”的静气和定力。

(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目标,两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六、坚持使命引领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庄严承诺和神圣使命。使命承载梦想,实干成就辉煌。使命在身,自然就会责任在心,自然就有肩上的担当和脚下的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神圣使命作为汇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方略、总航标、总抓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共同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面貌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深刻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使命引领方向,使命激励担当。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共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七、坚持问题导向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标签”,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一)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问题、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学会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事业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由此全面把握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二)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同样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三)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

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需要党员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防患于未然。

八、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一)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二)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电视台专访时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科学统筹,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以达到更好效果。

(三)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全局与服从大局是内在统一的,要摆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执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九、坚持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始终坚持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治党治国治军。经济上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发展上要求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民生上要求做好“三农”、扶贫等底线工作;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安全上要求用好军事保底手段等。在牢牢守底中稳稳托底,实现了“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的效果。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十、坚持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是一个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党。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我们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三)制度化、经常化

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迈开步子、扑下身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和市场社区亲耳听、亲眼看、亲身体验。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经典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管用。

十一、坚持真抓实干

反对空谈,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一)发扬钉钉子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也是这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都是实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败绩,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三)以实干求实效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说:“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订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苦干实干拼命干,不获全胜不收兵。决不能搞一阵风,不能满足于“事过留痕”。

十二、坚持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

(一)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胸怀天下、勠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只有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历史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三)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

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要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起来,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亮明立场、表明态度。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等措施,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是天职,从而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十三、坚持试点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一句“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既说明了推动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任重道远,又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方法论,这就是试点先行、由点及面。通过试点,可以探索经验,探求规律,探讨解决问题的政策、途径和办法,从而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新经验、新做法;可以少走弯路,减少风险,防止出现大的失误,降低决策成本。因此,试点先行的工作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

(一)试点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1.具有探索性。试点工作是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套、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现成路子可走的情况下展开的,本身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探索创新、积累经验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因而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探索性。

2.具有政策性。一方面,试点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为面上的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另一方面,试点工作具有“试验田”的作用,有些政策措施可以先在试点单位试行,通过试点进行检验和完善。

3.具有实践性。试点的目的在于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面上的实践活动。因此,试点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简言之,试点是一个从点到面的实践过程。

(二)试点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试点的目的在于为全局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试点工作必须着眼大局,点面结合,多研究、探讨一些普遍性、深层次的问题,多探索、总结一些全局性、政策性、指导性的模式、原则和做法,真正通过试点,创造出具有时代性、规律性并体现试点单位特色的经验。

2.遵循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试点工作的核心。试点前,拟定试点方案,对试点工作提出一些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允许并鼓励试点单位在试点方案确定的总体框架和原则指导下,大胆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切实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把创新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

3.见成效与出经验的关系。对试点工作来讲,见成效与出经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见成效是基础,是前提,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不能糊弄、应付、走过场;出经验是根本,是目的,必须对试点工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上的做法进行认真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4.总结经验与总结教训的关系。既然是试点,就难免会有失误,难免会走些弯路。换言之,试点的目的是为了出经验,但也可能出教训。经验与教训同样都是试点的成果,同样需要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面上的工作,总结教训是为了面上的工作不走或少走弯路。

5.试点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抓试点必须把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试点工作促进和带动中心工作。

十四、坚持狠抓落实

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正确的决策形成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没有落实,再好的决策也是一句空话。

(一)抓主要矛盾

抓落实必须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要“牵牛鼻子”。抓住了重点,也就取得了抓好工作落实的主动权,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一条成功经验,更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

(二)抓关键人

抓好工作落实,“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既是决策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落实者,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负有重大责任,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人。

(三)抓具体事

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严肃追究“不落实的人”,努力形成“无功便是过、落空就是错”的工作导向,做到奖惩分明。

(四)抓督促检查

通过督促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决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纠正偏离决策目标的做法,堵塞存在的漏洞,从而保证落实的进度、质量和效果。抓督查,要善于借领导之“威”、部门之“力”、舆论之“势”,努力形成以督查促落实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压力。

(五)抓典型示范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实践证明,树什么样的标杆,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六)抓制度保障

围绕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督查通报制、工作问责制、奖惩考核制等制度,对明确的工作任务,适时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人人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压力、人人工作有动力的良好局面,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制度约束、制度激励,保证工作的层层落实。■

讨论题:

1.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法论包含哪些内容?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法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总书记工作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一
时局图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不工作,爽飞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