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新格局
2019-11-18中共漾濞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常兴敏
文 / 中共漾濞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常兴敏
漾濞彝族自治县国土面积1860平方公里,辖4镇5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105176人,有彝、汉、白、回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09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其中彝族51116人,占总人口的49.8%,白族11793人、回族3415人、傈僳族2851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30%以上的行政村59个,20户以上、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30%以上的自然村有668个。
作为民族自治地方,漾濞县委、县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全县长期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漾濞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号召,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围绕“十大示范”目标,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典型示范、辐射全县,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几年来,打造了1个省级示范县(漾濞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正在稳步推进)、1个全国示范乡镇(平坡镇)、1个省级特色乡(太平乡)、6个省级示范村、7个省级特色村寨,创建命名了1个省级“和谐寺观”、57个州级示范单位、100个县级示范单位。2016年,平坡白塔箐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中国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漾濞县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大理州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自2013年以来,县委政府对漾濞县示范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统战部部长为副组长的漾濞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民族宗教局,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工作及督促检查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兼任;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各种座谈会、专题会、现场会,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从县到乡每年层层制定年度示范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特色村、示范村重点建设项目,指定项目实施乡镇长为责任人,明确了工作任务、时间进度、奖惩措施,与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签订了责任书,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漾濞把广泛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乡、村、组各级干部和妇联、团委、工会以及民族学会、宗教团体等各种力量,依托基层干部和县佛协、县回族学会、县彝族学会、县伊协、各宗教场所,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累计召开动员会、宣传培训会等8000多人次,走访群众1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册,做到了示范区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全民创建、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三)抓实项目,助推脱贫。2013年以来,省州下达漾濞县示范区项目共166个,上级补助资金共计3346.9万元。其中:“十百千万”工程民族团结示范点项目16个,上级补助资金2920万元;“586”工程强帮扶建设项目140个,上级补助资金354.9万元;样板村建设项目6个,上级补助资金16万元;州级财政支持民族村寨示范点建设项目4个,上级补助资金56万元。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漾濞紧紧抓住省民族宗教委实施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典型引导,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乡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整合扶贫、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示范区建设。为进一步推进示范创建,县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对应省级投入比例每年安排专项创建工作经费15万元。
(五)突出特色,巩固创建。在全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七进”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制作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宣传折页15万份、制作宣传广告834平方米、永久标语24条、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创建标准和测评指标374块。全县79个机关、68所学校、30个企业、9个乡镇、4个军营、1个社区已全面启动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漾濞县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大理州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县委办等57家单位被命名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平坡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县委、政府命名了100家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标准、有措施、有阵地的创建“七进”活动,全县各族群众民族团结意识更加增强,民族关系更加和谐,宗教领域更加和顺,发展环境更加优美,以“七进”活动凝聚人,以模范典型带动人,把“七进”活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打造成为民族工作的强基工程。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没有出现因民族或宗教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强化管理,完善档案。为加快项目推进和日常管理,及时组织项目主管单位到各项目点督促指导项目推进情况,对已完成的县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州级财政支持民族村寨示范点项目建设等及时进行了检查初验,对全县9个乡镇近三年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及“586”工程100多个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以项目为单位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做到档案资料规范,痕迹可查。
三年多来,通过重点项目和示范村的实施,建成了一批生态宜居、产业特色、生活美好、人文和谐、民族团结的美丽乡村典范,深入推进了全县示范区的建设,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民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发展基础。漾濞示范区创建的成效和经验,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先后有四川攀枝花、凉山、西昌和州内兄弟县市等组团来观摩学习。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漾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山区村寨贫困程度深。漾濞属山区贫困县,又是全省93个贫困县之一,贫困面较广,特别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尤其是边远地区与沿江一线发展差距比较大。全县2个贫困乡、10个贫困村中少数民族村寨多,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脱贫问题,也是下步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少数民族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就学难、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享受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服务质量还有差距。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县级财力有限,全面开展示范区、示范县创建工作,县财政支出压力非常大,资金十分紧缺。四是示范区建设项目部门资金整合难,专项补助资金相对较少,项目资金发挥实效难度大。五是示范区建设和示范县创建巩固提升工作创新方式不足,特色亮点不突出,示范创建氛围不够浓厚,没有示范典型,“七进”活动开展载体不丰富,巩固提升工作任务艰巨。
新举措
(一)建立创建工作机制,开创党委总揽创建工作的新机制。坚持“在漾濞,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构建党委主导、政府支持、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机制。为激发全县上下抓创建的热情,县政府要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建立创建工作专项考核制度,保障创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激情干事。
(二)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构建立体式创建新格局。要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出台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完善测评指标体系和验收程序,定期达标验收,形成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丰富活动开展载体,要求每个创建单位要有两条以上固定宣传标语、一块工作宣传展板、一套规范的痕迹档案材料、一条参观线路和一名讲解员。对示范创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复验。
(三)培育典型,汇聚共同参与创建的正能量。一是多方扎实推进,持续推动创建“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二是表彰激励先进。注重面向基层、涵盖各条战线,制定办法规范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三是宣传典型事迹,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主旋律。
(四)强化方案优化,加强项目统筹谋划,突出亮点打造。
一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巩固提升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平坡镇。提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竹林寺(进宗教活动场所)。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巩固提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县检察院(进机关)、漾濞一中初中部(进学校)、森警漾濞中队(进军营)、大理漾濞苍山石门关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企业)、仁民街社区(进社区)。三是提升打造“省级少数民族特色乡”——太平乡,进一步提升打造太平村杨梅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是由县财政投入一定的项目资金打造光明特色村寨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