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创新“村民说事”制度
2019-11-18董建华
◎董建华
“村民说事”是村民和干部一起对村务发展、项目建设和干部作风等畅所欲言,不限地点、不限议题,通过沟通协商,形成说事、议事、办事和评事的制度,从而完成从协商到落实乃至评定的闭环程序。“村民说事”制度经历了初始形成、逐步成熟和走向规范的发展过程,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总要求的作用日益突显。
形成和发展
1.制度沿革
“村民说事”制度肇始于浙江宁波象山县西周镇。2009年初,象山县西周镇杰下村村民对一笔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的使用和去向产生了诸多猜测、疑问和争议。为此,杰下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村民召开了第一个说事会,将补偿款的每一笔去向、用途都清清楚楚地作了说明。村支书的开诚布公和细致解说消弥了村民的质疑、缓解了村民的情绪,一场风波得以平息。受此事件的启发与激励,杰下村开始构建村委会与村民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即由村支书和支委组成说事组在规定的日期举行说事会,“村民说事”由此兴起。
2010年3月,“村民说事”制度在象山全县490个村全面推广。该制度在“说事”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出“村务会商”“民事村办”及“村事民评”等环节。2014年,“村民说事”以“说、商、办、评”为架构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2017年,“村民说事”制度在宁波全市进行推广。其日臻完善离不开宁波各地的探索实践。如慈溪市致力于创新说事方式和说事理念。在逍林镇,各村固定说事点除了成立了惯常的“说事室”外还建立了“说事厅”“说事长廊”及“说事亭”等,说事载体涵盖了微信、姐妹驿站和青年之声等类别,说事模式包含了“说、揽、议、谋”等方式,使得“村民说事”的触角获得多维度延伸。
为将“村民说事”制度打造成基层治理品牌,宁波市结合各地实践,对“说、议、办、评”四个环节进行深化完善。在“说”环节上建立“五有五说”保障制度:有说事场所,定点定时专门说;有说事清单,明确边界引导说;有说事平台,线上线下智慧说;有说事热线,随时随地动态说;有说事台账,前因后果记录说。在“议”环节上建立村两委定期速商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共商同议机制;实施特定事项灵活专议机制。在“办”环节上实施诉求分流承办机制;加快推广村级事务整合改革;建立重大事项督促联办机制。在“评”环节上完善“一事一评”建立镇村互评机制;实行村民民主评议。通过对这四个环节进行深化完善,推动了“村民说事”更为科学和规范的发展。
2.“村民说事”制度蕴含着必然性
“村民说事”发端于村支书无意间用“说事”的方式化解了一起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因村公务引发的矛盾事件。“村民说事”看似只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微小的偶然举措,但其实蕴涵着必然。一是村支书敢于直面村民的质疑和审查,这说明村支书光明垒落、清白廉洁。二是村支书甘于直面村民的质疑和审查,这说明村支书在意村民的感受、尊重村民的权利。三是杰下村把“说事”作为治理村务的制度和办法是因为认识到“说事”能够尊重村民权利、监督村干部行为、有效化解干群矛盾、和谐干群关系。四是“村民说事”制度在象山全县得到推广,这既为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可能,又为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保证。五是“村民说事”制度通过多年实践日益完善,其功用日益广泛,意义日益深远。“村民说事”制度一方面将理性、协商、民主与平等的理念教给了村民;另一方面,在“说、商、办、评”过程中提升改变了干部群众双方的行为模式,使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要素进行理性互动成为可能和必然。
助推乡村振兴
以“说、商、办、评”为内容框架的“村民说事”制度,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建共享的治村理事新路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1.推动农村“治理有效”
“村民说事”制度“说、商、办、评”的结构框架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了与干部互相沟通、共同商议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对干部提出了要为村民办事及接受村民监督的要求。所以,“村民说事”的作用在于通过协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并增进理解,推动农村“治理有效”。
(1)有助于化解农村各类矛盾。农村既存在家庭内部矛盾和邻里之间矛盾,也有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和项目征地等经济矛盾,还有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矛盾以及村民选举、环境保护纠纷等矛盾,运用“村民说事”有助于化解这些矛盾。
(2)有助于处理农村各种问题。“村民说事”依托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以党员干部组成的民事代办员队伍为主体,帮助群众办理各类急事要事难事。如象山县贤庠镇民洋村针对村民提出的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难题,通过多方努力,于2014年投资350万元建造了一座老年公寓,用于空巢老人的养老。
(3)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村民说事”制度在实践中越来越亲民和接地气。在宁波市余姚县出现了“小板凳工作法”,即以小板凳为载体,推动干群同坐一条小板凳,共建一个新家园;在宁波慈溪出现了“圆桌夜谈”工作法,即干部利用晚上时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化群众“小圆桌”为干部“办公桌”。“村民说事”制度使干部实实在在走基层,扎扎实实解民忧,使得干群关系得以改善,情感得到深化。
2.推进农村“乡风文明”
(1)有助于建设村级文化设施。如2016年,象山晓塘乡青山头村有村民提议修建农民会所、篮球场、门球场、健身步道和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村班子接受了提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行修建。有关设施建成后,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有助于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如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借助“村民说事”这一制度,将婚丧礼俗事宜纳入村规民约,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为此总结出12套婚丧宴席菜单并予以推广。现如今,婚丧礼俗整治已由政府推动变为村民自觉。
(3)有助于坚守诚信等传统美德。如象山县涂茨镇旭拱岙村首创“诚信指数”考评机制:建立信用档案,将村规民约遵守情况纳入村民诚信指数考评和乡风文明指数考评。
(4)有助于彰显乡土文化。如晓塘乡是象山县知名的柑橘之乡。在其中岙村的“乡贤说事”会上,有乡贤提议,将中岙村的自然生态和橘文化艺术相结合,可以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不久,晓塘乡召开了首届橘花艺术节,来自各地的艺术家汇聚中岙村,用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展现橘文化魅力。橘花艺术节使中岙村的自然风貌、乡土文化和乡土自信得到彰显。
3.推进农村“生态宜居”
乡村生态宜居是个复合概念,包涵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生态化。
(1)有助于发展生态产业。如象山墙头镇方家岙村三面环山 ,一面临海。方家岙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说事”会上提出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可。通过努力,方家岙村建起了600米观光游步道、1000米生态溪流观光长廊和1500平方米垂钓中心,并通过种植樱花、月季和迎春等花卉,打造了一条乡村旅游风景线。
(2)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如象山县定塘镇沙地村是有名的“民宿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造成环境破坏。通过商议,村里60家农家客栈经营户同意今后每接待一名游客,就拿出2元上缴村集体,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费市村村民提出,后大河附近的众多“低小散”企业,因企业技术含量低、产能落后且部分存在违建现象,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经过“村民说事”大会协商,费市村开展了后大河整治工作,将区块内8家企业违建拆除,15家企业关闭并搬迁,并对13家餐饮门店安装了隔油池。经过整治,后大河环境大有改观。为使环境更美丽和场地更适用,费市村还建成1万余平方米的绿色休闲公园,包括沿河150米长旅游步道、15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笼式足球场及广场舞场地等,提升了社区的环境面貌。
4.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要“产业兴旺”,交通物流、用水用电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1)有助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如象山县西周镇夏叶村村民在“村民说事”会上,提出要把一条黄泥路改造成水泥路的建议,得到全村响应。村里经过几个月的筹资、拆违和施工,长达1公里的水泥村道顺利完工。象山县高塘岛乡有村民抱怨,因一条机耕路成了“断头路”,使得30来亩的柑橘外运全靠肩挑背扛。村干部闻讯随即赴现场踏勘,经多方协调决定,秋后征用部分农田连通这条机耕路。
(2)有助于发展集体经济。如象山县茅洋乡白岩下村有村民提议发展旅游,提议得到全村认可。按照250户村民每户出资8000元入股,上级补助50万元,贷款50万元的方案,在白岩下村仙岩风景区内修建了一条投资300万元的玻璃栈道,其收益由村集体提成10%,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实现利益共享,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3)有助于发展个体经济。如在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村民说事”涵盖的不仅是网格长、网格员,还有乡贤。为更好地帮助村民,鞍山村组建了乡贤理事会。村里的葡萄种植户每年都愁销路,乡贤“老樟树”民宿负责人利用自己的人脉和渠道为种植户引荐客户,解决了销路难的问题。
5.推进乡村“生活富裕”
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只有脱贫才能致富,所以扶贫济困、救灾赈危仍是当前农村发展要务之一。
(1)“村民说事”有助于扶贫济困。如宁波市北仑区郭巨街道颁发了《关于郭巨街道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制度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郭巨街道“村民说事”的讨论内容既有对本村低收入家庭、低保户、老弱病残户、受灾户、临时困难户以及留守儿童等民生关怀的急事;也有对各类困难对象的帮扶措施和帮扶情况的磋商。
(2)“村民说事”有助于施仁布泽。如象山县晓塘乡中岙村历来有大年初一召开“乡贤说事”的传统,乡贤叶国营每年捐资10万元用于慈善救济。该村因势利导,建立了村级慈善工作站和慈善义工队伍。目前,“建设一个慈善工作站、创建一笔慈善帮扶基金、成立一支慈善义工队伍”的村级慈善“三个一”工程已在全县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