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孟子》

2019-11-18曹应旺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19期
关键词:尧舜用典道义

毛泽东诗作中有两次用典出自《孟子》。一次是1918年4月,《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次是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六亿神州尽舜尧”,用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自幼就接受包括《四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四书》中的《孟子》是地位仅次于《论语》、篇幅最长的一本书,也是在毛泽东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本书。

关于《孟子》中的志气

孟子重视“养浩然之气”,认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其养法是“配义与道”。孟子的“浩然之气”即后人说的“正气”“骨气”“气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浩然之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文天祥是其一,留下了“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的豪迈诗句。孟子的“浩然之气”也影响和激励了毛泽东。早年毛泽东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所写的批注中写道:“吾之意与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之意,大略相同。”全面抗战一周年时,毛泽东出席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在大雨中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在哀乐声中为死难者敬献花圈。毛泽东向抗日阵亡将士献的挽词是“抗战到底,浩气长存”八个大字。

志气是需要磨砺的。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引用《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对方强、李银桥等多人谈过孟子的这段话。1943年4月9日,他将孟子这段话中的句子随手拈来,在给陈毅的信中写道:“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经济困难时期,他多次阐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1965年7月,毛泽东女儿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毛泽东送自己喜爱的四句话给女儿作为座右铭,第一句就是引用孟子的这段话。

关于《孟子》中的道义

《孟子·尽心上》中讲:“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孟子眼里君子是“志于道”的人,毛泽东很喜欢孟子的这段话,从长沙求学时起就重视“志于道”,重视知识和德才的积累。毛泽东一生都喜爱与“志于道”的人交往,讨厌见面就谈吃喝玩乐的人。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见了面,不要只讲生活怎么样,不要把生活问题变成主要的话题。”

孟子所讲的道,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意思。有时讲的是方法,更多的从人类社会角度讲的是道义。《孟子·告子上》中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认为道义决定生死,决定治乱。毛泽东在蒋家王朝败亡时挥笔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不正是强调了道义决定生死吗?毛泽东那样重视群众路线、重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既有马克思主义之根,也有孟子“有道”“正道”思想之源。

从治国的角度看,孟子所讲的道就是“尧舜之道”。在孟子看来,尧舜之道就是遵循人本来就有的诚心善意、顺民心以仁政治理天下之道。毛泽东欣赏孟子所讲的尧舜之道,尤其欣赏“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平等观。他强调的“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他所希望的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战斗力,正是“平等”生出的效力。

从军事角度看,孟子认为得道才能得到胜利。《孟子·公孙丑下》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毛泽东非常重视孟子的这段话,重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尤其重视人和因素。毛泽东多次讲邪不压正,得道多助,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是失道寡助的。1970年5月上旬,美国出兵侵入柬埔寨,扩大印度支那战争。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声明中说:“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猜你喜欢

尧舜用典道义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否认“尧舜”,民国教科书被查禁
道义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用典犹如用比兴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