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记者如何写好校园新闻
2019-11-18
一、不要被“宣传”带偏初心
之前,和学院的一位教授聊天提到学生记者,他当时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现在校报上、校园网上的稿件都不算是合格的新闻稿。”为什么?无非是“宣传”二字。在学校,你是学生,在记者团,你是学生记者,为学校说事说理、为学校宣传报道,无论从哪方面着手,这都是学生记者的本职工作。而一位真正的记者,是敢爱敢恨的,眼睛看到哪,笔尖就要“打”向哪,这是学生记者难以具备的能力。
“宣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新闻是客观的,也不是搞一些个人崇拜的地方。一些记者团的指导老师在学生记者刚进团的时候便进行了一番“洗脑”教育,给大家画了无数道警戒线,但有些老师也会提醒大家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要守住初心,将真实的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
二、见缝插针,逢漏补缺
众所周知,在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可见采访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而言并非难事,但校园里的学生记者要做好采访实属不易。没有经过锻炼、每天接触固定的人群、无所谓的态度、缺少责任感等都是部分学生记者的弊病,那么该如何去克服从而进步呢?
笔者身边经常有学生记者抱怨,采访十分艰难、稿子无从下手、聊天非常尴尬、动力严重不足等。笔者认为,其原因大多数是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其实采访和写作归根结底用八个字就能概括完整——“见缝插针,逢漏补缺”。怎么解释呢?其实大多数人写稿子都不难发现,稿件是由一块块的部分组成的,只不过这些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一种玄妙的上下承接和过渡关系的。
那么,与社会新闻记者不同,学生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完活动的大致信息时完全可以初步起草稿件了,空留一些基本信息和话语,就和做“填空题”一样。这样的话,完全可以根据稿件的需要来设计采访提纲,而且问题也是具有逻辑性的,从易到难且具有梯度,层层递进,采访时也不会过于尴尬。
此外,一定要多锻炼,熟能生巧,记者这一行业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言。学生记者只有经过不断地锻炼、不断地采访总结、不断地写、不断地拍,见缝插针、逢漏补缺,才能产生蜕变,从一名画猫画虎的画师到一位画骨的宗师。
三、争做宁古底,不做象牙端
俗话说,大学是一座象牙塔,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学生记者,自然也不能止步于校园新闻与报道。
笔者认为,一名学生记者应该以校园新闻为辅,以社会新闻为主,充满激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这不是要求你要去和社会记者抢饭碗,但你得与他们抢板块。例如有一篇校园报道,根据其新闻价值来看,完全是可以写成一篇社会新闻稿的,结果一学生记者给写成了普通的校园网上稿子,多可惜啊!在做一篇新闻报道之前,学生记者就应经考虑下自己这篇报道能不能朝“外”发布?该怎样写才能够发“外媒”?这种能力的养成,除了需要有大量的训练之外,还要求学生记者有充分的社会新闻经历,新闻敏感度极强。
总的来说,学生记者要多朝外走走,了解外面人是怎么做的,比对下自己的经历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宁愿朝着社会的宁古塔底层钻去学经验技术,也不要在校园的象牙庙里做“土皇帝”。
四、勤思辨
相信不少学生记者在刚刚写稿时都是在“照葫芦画瓢”,找几篇稿子,东抄一块、西补一块,完完全全把写稿子当成了文字拼凑游戏。这时候,有些老师会让你去“抄”。这里的抄不是照搬照抄,我们不抄文字,只抄形式、抄结构,遇到好的表达抄下来。这篇稿件是这样开头的,我抄;这篇稿件的中间过渡很漂亮,我还抄……久而久之,你抄得得心应手,写也不会差到哪去,可以很快入门。
但这种方法比较笨拙,而且也容易弄巧成拙,一般不做推荐,重点还是需要大家要学会反思总结。指导老师或者有经验的人帮你改过稿子后,你一定要秉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多问点为什么,我相信这样持续下去,你的进步会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除了要头脑灵活,还要多去实践,多去外面走走,去单位转转。心里有闯劲、头脑有灵性、胸中有大义、笔下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