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谶纬对光武帝的影响

2019-11-18渤海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光武帝王莽刘秀

■蔡 蔚/渤海大学

一、汉再受命——统治阶级对谶纬天命的追求

自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赢得天下,建立汉朝,历经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后到昭宣中兴,西汉王朝的盛世辉煌在汉宣帝以后便如日落西山。西汉末年儒士依靠董仲舒完成的“天人感应”理论系统,结合阴阳学、自然灾异等劝谏统治者,揭露政治弊端,试图改善当时的封建统治。在西汉末代天下盗贼并起,朝堂内有宦官外戚扰政,政局昏暗腐败,外部百姓有“七亡七死”天灾人祸不断摧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农民流亡,而豪强大姓,蚕食无厌,地主阶级夸富比淫成风,统治者则极尽奢靡,成帝时甘忠可伪造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写道“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甘忠可因妖言惑乱而被处死,后来其弟子夏贺良继续宣传着他的的理论,到汉哀帝时,夏贺良献上《赤精子之谶》,又言汉运中衰,当更受命,哀帝听信后一场再受命的闹剧彻底揭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已处于大厦将倾的危及处境。汉运将终的预言在昭宣之时便有显现,世人以谶纬鼓吹汉运将尽,随着西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社会舆论对汉运的怀疑和天意的崇拜,统治者对自身政权的前途不安迷惘的试探,都在加深谶纬及其所代表的天意在西汉末年的深入影响,促使着这个王朝走向灭亡。

公元8年,孺子婴禅位与王莽,王莽出自外戚王氏,初时为“安汉公”,位高三公,可以行天子事。后梓潼人哀章制铜匮伪造符书,写明王莽为真天子,王莽得此符书后即真天子位并便按符书封拜官员。新莽政权前后延续了十四年,开始于兵不血刃的皇权禅让,终结于各地起义的滔天怒浪,期间进行的无数改革,造成社会动荡,币制混乱,民族矛盾的激化。自西汉至新莽,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在一步步地加深,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只能从历代统治者共同信仰的谶纬天命中寻求慰籍,从而皇权的竞争者们也更加注重利用天命所属的正统性来加强自身的,谶纬便在此时开始兴盛起来了。

二、木秀于林——光武帝与诸王的血缘竞争

光武帝刘秀,从宗室血统上来说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汉景帝六子长沙定王发的后代,刘秀九岁时其父刘钦死于县令任上,刘钦病逝后刘秀由其叔父刘良抚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于太学,略通大义。在刘秀成长的过程中天下反莽思汉的声音越来越高,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此时天下思汉,时人郅恽曾上书王莽“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转祸为福。”诸如此类,刘氏复兴的谶语一出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汉再受命之说重新被社会接受,王莽为之不安,刘氏子孙却为之雀跃,王莽时国师刘歆在建平元年为迎合谶纬预言而改名为秀,汉书中应邵注曰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故改名。

新莽末年尚在南阳躬耕的地主刘秀与与穰人蔡少公一起宴饮,穰人,是能与鬼神通。蔡少公既能通鬼神又擅于谶纬,在席间便“言刘秀当为天子” 。宾客宴饮,宴席中宾客尚不把这个和他们一起谈笑风生的刘秀当做谶纬中对应的天子刘秀,而刘秀本人却笑言自己或许就是那个天子刘秀。此时的刘秀并没有实际踏上反莽的道路,也还没有扛起兴复汉室的责任,不过还是个守着田间收成的地主而已。但后来避吏新野时,宛人李通与刘秀一起谈论谶纬,谈到“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时刘秀才再次审时度势,思虑到李通的父亲是宗卿师,素来语言谲诡,喜好研究谶纬,再者天下已乱,波及南阳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左右思虑之下便与李通认定新莽将亡,便约定趁此时高举义旗,加入反莽的队伍中为前途奋力一搏。

刘秀从舂陵起兵,初时势单力薄,便与绿林军联合扩充力量,一路势如破竹,势力不断增长,与绿林联合的反莽部队人数壮大到十余万人,推举出平林军的更始将军刘玄登基为帝,称更始帝。更始帝刘玄加入农民起义军的时间较早,是刘氏宗族的一员,也是刘秀的族兄,后来刘縯遭更始帝忌惮而被设计杀害,更始政权内部的两派势力南阳地主集团与农民军之间的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刘縯被害也推动了刘秀追求至高皇权的脚步,同样在起义军中的刘姓子孙,刘縯个性刚毅,慷慨而有大节,心怀社稷之虑,比起进驻长安后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言事,辙醉不能见的刘玄更能堪当大任,但刘玄最终被推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在农民为主体的起义军中更看重刘玄的的血统,相比于刘縯兄弟祖上庶出的身份,身为嫡出大宗的刘玄当然更能迎合这些出身底层的起义军。在权利的角度来看刘玄的上位导致了刘縯的悲剧追根究底是因为血缘而错失了的机缘,可此时的刘秀尚无力与更始政权对抗,而王莽政权也尚未推翻,还不是与更始帝决裂的最好时机,刘秀在危机四伏的更始朝廷内行事谨慎小心,力图保存实力,早日破除王莽而后再图大业。

在公元23年起义大军攻入长安后,王莽建立的新朝被一举推翻,十月更始帝迁都洛阳,刘秀等来了离开更始政权的机会,更始帝忌惮刘秀,因此安排刘秀行大司马事,持节前往河北镇慰,刘秀只带了少量官属便从洛阳出发去往河北。当时河北局势紧张复杂,连南方的孩童们都在吟唱歌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刘秀进入河北后释放囚徒,废除苛政,恢复汉时官名的这些举措使他迅速得到了当地的民心,但血脉上的劣势还在影响着刘秀前进的步伐,在落魄之时又和真定王刘扬联姻,与真定王室郭圣通结亲既是得到了真定王的十万军队支持,也是在姻亲方面极大地巩固了自身的宗室地位。

刘秀引起了刘玄的忌惮,刘玄企图逼迫刘秀放弃河北返回洛阳,但刘秀手握河北,已然是天下在望,推辞河北未平,拒不从命,由此标志着刘秀与更始政权完全分离。刘秀在河北击败王郎后进一步收整原先散落于河北的各部农民军,收编了数十万的铜马军,实力大增。当时刘秀账下的诸位大将都劝刘秀早日登基,需前进一步才能重新供奉汉室宗庙社稷,但在此时刘秀断然拒绝了如此草率登基。第二次诸将再次请求时,刘秀推辞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后来行至鄗,众将第三次上奏时,光武帝在长安时的同学强华自关中而来,为刘秀奉上《赤伏符》,其中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诸将由此再度恳切请求刘秀不应再拒绝上天的旨意了。由此刘秀才接受了众将的请求,在众望所归中刘秀改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

刘秀等到《赤伏符》的出现才同意登基,在此之前部将的两次请求都被拒绝,当时他在河北的基础已经稳固,再进一步也是水到渠成,他已经有能力同更始帝刘玄相争,此时《赤伏符》出现的时机正好可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刘秀造势,论宗室身份刘秀只是高祖皇帝的九世孙,刘姓宗室众多,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刘秀的身份无法为他带来世人更多的瞩目,同宗的刘玄祖上为嫡出,便可以高出刘秀兄弟一步,刘縯也是因此而丧命。王郎是身份作假的刘氏皇族,但他假托自己是成帝之子的身份甚至可以哄骗到真正的刘姓王嗣为其筹谋。如此相比刘秀毫无优势可言了,但所幸在当时普遍迷信谶纬、天下思汉的社会大背景下,刘秀便需加以利用谶纬来向天下人证明自己这个真正的、身份可查的刘姓子孙是有能力匡扶汉室,安定江山的天命所归。

三、江山一姓——东汉初年利用谶纬对皇权正统性的巩固

光武帝在中元元年也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向全天下正式颁发了一道诏令,其意为宣图谶于天下。作为东汉的开朝皇帝光武帝的功绩不仅在延续汉祚,更使天下安稳,百姓安居,他重视儒学,建国之初,天下未定,宫室未饰时便先兴修太学,召集天下儒士,重收典籍。光武帝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之时也不允许有人当面反对、质疑谶纬的权威性。在光武一朝因为谶纬问题而被弃置不用的大臣中桓谭当是第一人。光武帝曾问桓谭要决定灵台的设置地点,“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桓谭虽保住了性命,但因不信谶纬这件事情最终被光武帝弃用了。

光武帝最初南阳躬耕,当时还是一个在新莽末年里安分求生,性勤于稼穑,卖谷于宛的一位地主而已。宛人李通也是南阳豪族,以图谶为由侧面敲击,光武帝当时的表现是对争夺天下尚不感兴趣。后来又有蔡少公以图谶劝光武帝起事,也是一笑了之,光武帝的谶纬信仰在他舂陵起兵以前并未表现出来,甚至在他当时的反应来看他对谶纬之说并不在意。而这种信仰态度的转变在他起义开始后,与更始政权分裂时有了突出表现,但在此之前光武帝已经受到了谶纬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从刘秀第一次在宴会上听到“刘秀当为天子”这句谶纬之时他便在潜意识里接受了这个心理暗示,而这种来自于天意的心理暗示则会给刘秀带来巨大的勇气,并帮助他完成这个带有针对性的谶纬的暗示。光武帝在开始使用谶纬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向天下宣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时,他被认为是上天认命的皇帝。

注释:

①《汉书》卷七二《王恭两龚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088.

②《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内第二注《续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

③《后汉书》卷二八《桓谭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961.

猜你喜欢

光武帝王莽刘秀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糟糠之妻”的由来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刘秀苦寻同窗
改朝换代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苦寻同窗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