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对后真相的重新建构

2019-11-17喻国明冯菲

社会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区块节点信息

文/喻国明 冯菲

“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词典评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它指的是“客观事实在塑造舆论方面的影响力低于情感呼吁和个人信仰的情况”。“后真相”的前缀“后”(post),并不是单纯地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重要程度的大小,即客观事实相较于情绪而言,显得不是那么的重要。张华认为“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体现出‘后真相’的特征: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随之,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发生了转变,正如易艳刚所认为的由“时新性转向实时性,显要性转向实用性,接近性转向亲近性,趣味性转向媚俗性”。在这种语境中,真相与事实似乎是同一种概念,那么,真相到底是否等同于事实呢?

扩大:真相与事实的鸿沟

事实一词不难理解,即实际发生的事情。而如今,“真相”似乎带着一种主观性,它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似乎没有与人们的主观认知关系强烈。

(一)真相是对于共识的想象

胡翼青在2018年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上曾提到“真相是对于共识的想象”。汪行福认为:“后真相本质是后共识。当一个社会失去对基本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共识,观念传达与接受之间就会短路,其结果是,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立场有选择地相信事实,或者拒绝真相,或者相信‘另类事实’。”

1.所谓“真相”只是“相对真相”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而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真相也是如此,从哪一个角度看,用多大的视野去看,站在谁的立场上去看,都会得到不同的真相。所有真相都是真的,却都不是完整的事实。以“榆林产妇跳楼案”和“刺死辱母者案”为例,矛盾的焦点在院方和患者家属,在讨债者和被讨债者,不同媒体从不同矛盾方的角度出发,选择突出事实的重点不同,则信息传达的效果也完全不同。除去一些混杂其中的谣言,也许细节上都是真的,然而总体上却并非是真的事实全貌。

2.多元真相的背后是一种认知偏见

Vosoughi等在研究Twitter上的假新闻时,发现无论是把机器人账号(bot)加入还是去掉,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无变化,即假新闻要比所有类别的信息传播得更快、更远、更深、更广泛,这也表明了这是缘于人类而不是机器人更有可能传播它。方可成在分析该论文时认为:“假新闻泛滥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人们喜欢假新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们喜欢看,这种倾向来源于人们的认知偏见。”信息爆炸使得人们只能用固有偏见去处理信息,与我们所说的刻板印象类似。人们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通过过去经验所形成的框架得出结论,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在数字鸿沟逐渐弥合的今天,人们的分歧却不少反增,这是由于人们认知不同所带来的偏见造成的,这也是一种信念鸿沟的表现。信息技术使用的普及容易做到,但观念上的不同却很难改变。

(二)事实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历史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往往有着完整的背景、经过、发展和结果。以前有专门的史官记载历史,史书上记载的也大多是帝王将相和各方面重要人物的事迹。而如今的事实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大至新闻,小至自媒体每日所发布的信息,不仅仅是重要人物的重要事迹,更多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和历史的书写者。

1.事实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是不断完善、发展、变动的。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呈现出新的特点:新闻发布不再是一锤定音,而是一个真相逐步揭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避免不了由于信息不完整所带来的偏见,即使媒体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由于其所呈现的不是事件的全貌,受众难免会被误导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被情绪所感染,形成“舆论审判”。

2.事实不需要公信力的加持

组织化的新闻机构发布的信息本身就带着权威性。这些信息通过把关人层层过滤,传达出特定的价值观念,再通过选择性发布来设置议程。虽然“权威”是人们判断事实真假的一个捷径,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本身,与从谁的口中说出无关。信任一旦形成依赖就可能会转化为盲目相信,人们就会少了质疑的精神和不断发掘事实的动力。

3.事实不是二手的信息,而是现场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往往无法全面地了解事实发生当时当地的真实情况,无论是新闻机构还是个人通过自媒体发出的信息都经过了二次加工,难以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甚至可能裹挟着个人的价值评判和情绪渲染。所以很多时候,人们相信的只是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全面真实的现场。

分散:时距压缩带来碎片化的理解

(一)个人记录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被激活

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曾把信息流与影响流分开讨论。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还是来源于大众媒体,但是在人际传播中,影响力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意见领袖一步步传递下去。如今,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和影响也变得密不可分,信息裹挟着对它的情感渲染和价值判断从一个网络节点传向下一个网络节点,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内容可能被误读和曲解。另外,随着人们在移动终端观看习惯的形成,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导致人们在只了解一个事件的一隅的时候,就急于判断,甚至略过事实信息,直接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判断。

(二)传播速度太快,事实已经跟不上

社交媒体赋予了全民成为记者的可能,而专业的新闻媒体之间也必须争速度、抢时间。如今,新闻的发布时间以分秒来计算,然而追求速度的代价就是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没有时间去验证消息来源的可靠性,没有时间去进行深入、全面的采访和调研,只能有一些消息就马上发布,等事后再去验证,所以,不断地出现了“新闻反转”的现象,甚至出现“发出的新闻等过两天再看”的说法。为求速度而牺牲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尽管是面对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被动选择,公众的信任却因此而逐渐透支。

(三)视频、图片亦可拼接,这是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

相比于文字信息,更加具有现场感的图片和视频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更加强烈。然而,图片只是凝固的那一瞬间,它没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镜头中的场景也并不是事实的全貌。视频虽然看似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但是,不同手法的蒙太奇剪辑,能给事实带来无数种版本,甚至场景中的人也可能只是在镜头前“表演”。以前人们常说“无图无真相”,而如今,有图,甚至有视频也不一定代表着有真相,可见这是一个缺乏信任的时代。

(四)去中心化仍不够彻底

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下,个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被激活。然而,普通人的声音是否能真的被大多数人听见呢?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的新闻信息,大部分仍然来源于传统媒体的“两微一端”。一些粉丝基数大的意见领袖、“大V”更是能够把握话语权和舆论的走向。可是,一些真正值得关注的信息,却因为发声者没有那么多粉丝,而使他们的声音被听见的过程异常艰辛。

(五)意见聚合只是一种“网络围观”

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获取、碎片化的传播,社交平台上的聚合就如同现实社会中的围观一样,闻声而来,仅凭当时的场景和围观群众的只言片语就下了定论。通过“网络围观”得来的碎片信息所构建的事实可能最终演变成不同的版本,然而不变的是情绪的一致性,一旦情绪的基调确定,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情绪很可能向着一个极端或者另一个极端发展。

情绪的影响力很大,传播也非常迅速。喻国明的研究表明:谣言标题中最常用的是感叹号(占29%)、问号(占18.9%)和冒号(占13.1%),感叹号给人一种急切关注的心理压迫感。Vosoughi发现:“假新闻比真实新闻更具新奇性,真实新闻激发了人们的期待、悲伤、喜悦和信任之感,而假新闻则激发了恐惧、厌恶和惊喜这些更加强烈的情绪。”假新闻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与它能够迅速启动人们的情绪有关,它可以在情绪的支配下快速传播。

(六)分发式热点的背后是商业化运作和娱乐化倾向

现在以社交平台为基础的分发式热点,如新浪微博热搜等,并不完全是通过搜索而形成的分发式热点,和百度的竞价排名一样,热搜同样可以进行商业化操作。利益与娱乐分不开,微博热搜大部分与娱乐有关。电影、电视剧等各类文化产品需要通过社交平台的宣传来获取人气或者说流量,因为这代表了不论是明星个人还是文化产品所能获得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交平台一旦被各种娱乐信息大量占用,那些事关民生利益的新闻信息则将不能被大多数人看到,一些需要被听见的声音也会逐渐淹没在娱乐化的信息海洋。

聚合:空间扩大整合碎片信息,形成合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由于时距的缩短,记录、传播、分享碎片化信息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分散”目前可以做到,但是在“聚合”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才会出现后真相现象。要实现真正的聚合,需要在空间上扩大,进一步整合碎片信息,从而形成合意。

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偏向空间的技术。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所谓“区块”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数据存储模块,而“链”则是通过加密算法进行点对点传输。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就是共识机制。区块链将在互联网上建立一本公共账簿,所有参与者都被允许记账和核实。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区块链有几大鲜明的特色,包括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开放性和共识机制。这些特点决定它能够对“后真相”进行重构。

(一)所有人共享一个新闻公告板

从最初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图文记录,到如今快手、抖音等的影像记录,记录的方式更加便捷,记录的速度更为迅速。以分布式记账为特点的区块链,不仅能将“即时性”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使记录和传播融合得更为紧密,达到记录即传播,传播即记录,还能把这些分布式的信息更好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查阅的新闻公告板。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免去了把关人的把关环节,人们的每次信息传播都是采写编发一条流水线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机构。而当所有信息汇聚在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时,则所有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新闻机构。公共的新闻公告板汇聚了各个方面、各个视角的信息,将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事实真相。

(二)由“技术把关”代替“价值把关”

去中心化免去了把关人,但是如何净化不良信息呢?通过共识机制实现“技术把关”,从而取代过去的“价值把关”,以确保新闻公告板的事实的客观性。这样,人们才能由不带价值偏见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谣言的治理,也可以通过共识机制实现。最简单的方式是有大于50%的节点判定某信息为谣言,则该信息定性为谣言,禁止后续发布、传播。当然,可以通过权重或算法的调整,以确保判定的公正性,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自由决定中心节点

去中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中心节点仍然存在。但是中心节点不是固定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意见领袖,中心节点将因时、因事而变。一件事的亲历者,或者与该事件空间上、时间上更接近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人,那他自然有资格成为这一时、这一事的中心节点。人们能够充分自由自主地决定中心节点,不被名望和权威所影响,不受商业和资本所控制。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将不复存在,人们自主决定他们的议程,自主决定意见领袖,而这也将建立在共识机制上。

(四)全场域把握第一现场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底层技术,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技术是需要可感知的,尤其是应用于强调可视化、多媒体化新闻业。要了解最真实全面的新闻事实,必须把握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直播减少了时空上的差距和剪辑上的错觉,使得人们离“现场”更近,但是由于无法改变视角,人们仍无法自主决定要看什么。

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VR(虚拟现实)的发展或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MR技术成熟之前,VR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然而目前,VR穿戴设备只是作为一种接受和显示信息的设备,VR视频的拍摄制作也只集中于一些专业人士或机构中。随着VR拍摄成本的下降,拍摄流程和技巧的成熟,VR拍摄将会越来越普及。

直播、VR拍摄、区块链这三者的结合,将有助于人们全场域把握第一现场,直播缩短时距,共享时间线。VR拍摄呈现360度全场域空间,区块链将能够把分散的现场汇总记录。

“分散-聚合”模式归纳

综合上述分析,基于区块链技术,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最终形成“分散-聚合”模式。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将最大程度发挥自主性,最终通过公共的新闻公告板了解真相,形成共识。

(一)宏观的“分散-聚合”模式

该模式分为“二维信息传播”和“三维信息传播”两条线。二维信息指的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即一些分散的事实;而三维信息指的是通过VR设备所感受到的现场,即分散的现场。这些分散的信息被记录后,先经过一些中心节点的整合,最终汇聚到公共的新闻公告板上,形成事实的聚合和现场的聚合。而人们通过新闻公告板上的信息,发现真相,形成共识。

目前,我们是以第一条线即“二维信息传播”为主,随着区块链技术和VR拍摄技术的发展,将能实现两线并行。等到区块链技术和VR拍摄技术的成熟,将会以第二条线为主,甚至只存在第二条线。

(二)微观的“分散-聚合”模式

微观的“分散-聚合”模式看起来就如同无数分子结构。其中,原子是每个人记录信息的节点,不同节点的信息汇聚在一些中心节点,构成分子。如同每个原子只有聚合成分子才能拥有基本的物质化学性质,每个节点的碎片化信息只有汇聚在一些中心节点才能形成事实的雏形;如同无数分子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最终形成有机体,这些节点的事实雏形,最终汇聚在新闻公告板上才能呈现事实的全貌。

猜你喜欢

区块节点信息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订阅信息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