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编能力在移动新闻中的作用减持和内在重构
2019-11-17◎陈肯
◎陈 肯
一、媒体环境深刻变革下移动新闻成为新闻传播主阵地
(一)互联网高度发展环境下传统媒体生存艰难
在2018年重大传媒事件中,第十一条为“一批报纸宣布停刊,舆论平静说明媒体已经接受转型的现实”。媒体环境的现实,即随着进一步的技术发展和设备普及,加之移动新媒体给传统新闻业带来的三波冲击(微博微信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移动视频内容的爆发),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供需关系陡转直下的处境中艰难生存、部分出局。传统媒体的退场与转型常态化的同时,大众新闻获取习惯处于急遽变化之中。
(二)移动新闻更新大众新闻获取行为基模
据第4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绝大部分网民上网的首选终端,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被进一步集中消化,浏览手机变成大众生活的常态化行为。
移动新闻依托各类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载体,以几乎无时空限制根本差别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使大众体验更高效率信息传播经历。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利用大数据算法临摹出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内容。用户由此形成使用与满足循环,更新或加固了信息获取习惯。
在技术、设备、民众的媒介素质、政府的管理态度等多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移动新闻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主阵地。
二、全媒体环境下采写编的必要性衰减
(一)新闻采写编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必要条件
在互联网不够发达、传统媒体占据新闻生产主流的时期 ,传统媒体在内容采集、内容编辑到内容分发、广告营收这一流水线生产流程中保持了相对封闭和垄断。基于此,记者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能力是影响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因素。一篇新闻的质量与价值常常在记者或媒体对素材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得以确立。
(二)全媒体环境决定新闻采写编的作用减持
随着客观条件的较充分满足、大众表达观点的意愿和实践频率在增强增高、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化可视化成为趋势,信息在互联网容器中几乎达到了时刻增长、实时更新。全媒体环境下,政府、企业、普通民众纷纷加入信息发布者行列,参与信息发布的主体进一步丰富。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成本压缩带来新闻生产对于采访的需要相当程度地缩减。信息充沛同样满足了对于写作、编辑等新闻核心能力执行替代品的存在要求,AI智能写作、自动排版技术获得高度发展,已经具备对于简单新闻的写作和编辑分发能力。
对记者来说,好的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能力仍然是一道入行门槛,但已更难成为“点睛之笔”。移动新闻盛行环境下,对于“好”的定义,亦从“原形”变化为了“比较级”。
三、采写编能力内在重构
(一)权重分配重构
1.重要程度由倾斜不均向平衡均匀发展
新闻行业有句“七分采、三分写”的俗语,其含义是新闻的价值实现主要来源于素材的正确选择,媒体人在新闻生产过程要多听,多看,多问,多跑,多观察等。在新时代媒体环境下,这一俗语仍有一定现实意义,而就信息获取而言,无论从渠道、内容、难易程度哪一方面讨论都已今非昔比。一条受欢迎的新闻,选材仍是关键,但写作和编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对于一些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如大型赛事、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等,大部分媒体在新闻要素上的报道都相似甚至相同(如比赛的结果、活动的规模、事件的内容等)。面临这种情况,在新闻时效性竞争愈加难以分出胜负的互联网环境下,重视写作与编辑是让新闻出众是不二法门。
2.执行流程由固定封闭向动态灵活发展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采取福特式流水线方式生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不透明的新闻产生路径。采写编三项能力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顺序、期望作用和实际效用相对固定。全媒体环境下的移动新闻生产则有明显不同,这一过程虽有范式可循,但有更多的灵活空间和调整可能。在全媒体环境下,系列新闻、新闻短消息、专题报道实现条件进一步完善,采访内容可以多次进行写作。得益于互联网传播成本极低,移动新闻补充和纠错客观条件成熟,相应地要求采写编三个环节实现动态调整。
(二)具体运用途径重构
1.事实采集转向观点采集,采访过程中“让多方说话”成为关键能力
全媒体环境下,信源类别和信息总量都得到极大的丰富。互联网用户正不断实现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身份转变,以多种形式参与进入新闻报道,致使新闻业态愈发复杂。单纯的新闻六要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基于新闻要素的事件分析和多方观点表达更易吸引关注。媒体的部分主动权随之被动地让渡给了普通民众。因此,记者合理满足新闻当事人的表达需求成为关键能力。诚然,在多元传播主体参与事件舆论发展的情况下,记者还应平衡新闻主体间的话语分量,维护专业媒体及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威。
2.模版导向转向设备导向,写作“适应”载体应是必经环节
传统媒体经历多年发展,文风统一明确、稳健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合理使用“倒金字塔”、“钻石体”等新闻写作模版。然而,随着智能便携设备的普及、大众空闲时间碎片化程度加深以及主体意识增强,媒体文本开始朝向简练灵活方向发展。全媒体环境下,以解构传统叙事风格、更新话语体系为写作方针,既是顺应民众情感偏向的主观选择,亦是对文本载体更迭的必需“适应”。
3.单一素材处理转向多类素材处理,编辑由“分配者”向“搭配者”转型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编辑主要履行排版审核职责。在技术高度发展、媒体高度融合的今天,这一职位更需要具备资源“搭配”的能力。移动新闻具备极强的包容性,一条新闻内,可以实现文本、视频、音频的同时呈现。不仅如此,移动新闻对数据化、可视化、用户参与等目标的追求也使其不断丰富着表达途径。多形式的新闻素材满足了受众的更多感官,编辑也需要从“分配”向“搭配”转型,将新闻价值和可读性做到最大提升。新闻编辑对新闻元素的排列顺序、形式组合及方式选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权力扩张”。客观上,也要求从业者实现“能力升级”。
四、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深度淡化、传播渠道不断完善、传播内容全面扩充,逐渐搭建起了新的传播范式。基于传播环境的重大变化,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自媒体兴起,媒体融合不断推进。在深刻变革的另一面,新闻业的探索需要以从业人员的坚守为线,牢牢守住新闻专业主义的阵地,让新闻业的风筝在蓝天飞扬。同时,也要以积极适应为帆,正确把握新闻采写编等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保障新闻业的巨轮在大海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