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提升新闻报道可信度的借鉴意义

2019-11-17张心语

新闻前哨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学珍珠新闻报道

◎张心语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大众获取海量新闻和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大众更容易接触到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新闻报道。传媒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下部分媒体有着相当大的可信度危机。新闻报道真实度和公信力缺失,其形塑价值、传递信息、服务大众的核心功能便无从谈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社会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路径不仅能在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发挥作用,对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具有独特价值。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规范新闻报道产出过程、提高新闻报道科学性和增加新闻报道深度,从而使新闻报道的信度有所提升。

一、对报道主题进行预先考察

在进行采访和撰写稿件前,媒体工作者应当做好调查准备工作。社会学针对某一课题做研究时,第一步就是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和相关数据,对课题中出现的相关概念做出具体定义,了解课题的发展趋势、重大发现和研究现状,之后才会进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环节。正式的社会调查还会设置“预调查”,也就是事先在小范围内尝试进行预先调研,通过调研反馈来判断自己的问题设置是否合理,通过“预调查”及时补充和调整问卷与访谈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新闻选题的确定与策划同样可以借鉴“预调查”的做法。在采访开始前,采访者可以尝试先接触具有同类特征的采访群体,或是对有经验的、拥有和采访主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谈话伙伴进行 “预采访”,以便做出合理的矫正调整。不能在对报道主题一无所知的前提下进行实际采访和后续写作,也不能用直觉和记忆代替系统的考察,以免造成报道不真实、不客观和不专业。例如近日,某媒体报道了一项关于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能消化的实验,选取六个常见品牌的奶茶“珍珠”放入人工胃液,最后发现经历20小时后,有五份“珍珠”没有完全消化,籍此告诫大众少饮用珍珠奶茶。报道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受到了质疑,有网友和专家指出,喝珍珠奶茶的确需要节制,但“珍珠”是淀粉制品,其消化过程并非依靠胃液完成。

二、以大量样本数据支撑观点与结论

新闻的意义在于让大众了解到真实客观的事件和普适性强的信息,社会学研究所关心的也同样是总体的情况,而不是样本的情况。以群体研究单位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可以推论到以个体为研究单位时的情况,反之,如果以个体为研究单位,也不能把研究结论推及整个群体。然而,新闻报道中把样本当总体,把微观案例当宏观规律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想要增加报道内容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减少基本的微体谬误,就不得不重视大量的样本数据的作用。

仍以上述的珍珠奶茶报道为案例,报道中用六个常见奶茶品牌的“珍珠”为样本,有五个都“没有消化”,所以得出结论,认为“珍珠”不好消化,要少喝。这一推断看似没有问题,实则有很多漏洞。首先,全国各地知名的奶茶专卖品牌远远多于六个,仅六份样本无法满足得出结论所需的样本数量。其次,获取样本应采用专业的抽样方法,使样本有代表性。而案例报道中的抽样过于随意,缺乏严谨的抽样步骤,得出的结论很难代表实际情况。第三,报道中对于自变量“珍珠”和因变量“消化程度”的描述过于模糊。从科学角度来看,如果要证明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至少需要让随机样本的取值和对应概率呈现正态分布,再查看和计算所需数值范围的对应面积,方能得出类似“n数量的奶茶珍珠会造成m程度的不消化”的准确结论。新闻报道不需要精细到建立数据模型或假设检验,但仍可以借鉴社会学对样本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或是划分测量层次,将报道对象合理分类。

将社会学定量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其目的在于让媒体工作者认真、完全地调查所有相关的可能性,检验事实并追踪差异。如果要对某事件或议题做陈述性的总结和评论,就应当“用数据说话”,避免仅凭借某些单一事件或及少量样本的特征分析和评论,以偏概全,不自觉地夸大报道结论的适用范围。此外,即使报道中引用了数据,也要考证数据的来源和时间,尽量使用经过检验的官方数据或亲自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以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三、揭示因果链增强说服力

新闻报道在概括事实、再现场景、事例描述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细致地叙述事件全貌,突出重要信息。然而,新闻事件常常并非一因一果,更多的情况下是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一篇具有深度和分量的新闻报道除了简单再现未经加工的访谈和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和样本数据勾勒事件的整体情况外,还需对事件的因果进行分析,寻找更进一步的启示,不但解释事件是如何发生,还要分析事件为何以这种形式发生。在社会学的质性研究分析中,拓宽研究结论是资料分析的重要任务,为此研究者需要推导研究主题间的关联机制,思考如何把已有的发现连接和建构成逻辑一致的理论,为自己的研究情景乃至范围更广的社会现象提供原因解释。

新闻报道在发展结论、分析访谈资料时也同样可以采用质性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考察报道主题且获得访谈资料后,媒体工作者可以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比较、权衡与合并,从中提炼意义和启示,并尝试回答涉及因果关联机制的问题,例如整个事件过程中什么地方出现了矛盾和张力?哪一个因素对其他几个因素都产生影响?事件的每一个环节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否被完全证实?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报道所揭示的内容会更具逻辑性,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减少大众对报道信度的质疑。这种分析也并不一定仅在采访结束后才展开,也可以贯穿整个访谈过程中。每次访谈或访谈的每一环节中,都可以不间断地思索自己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还需要哪些信息。

新闻报道也可以尝试采用将结论上升到理论,或是依托已有的理论和概念解释因果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可能源自新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的学科派别,但一定要是经历了检验、获得了学界认可的理论。例如在分析网络舆论的极端化和趋同化时,可以参考匿名理论;在探讨某个行政审批手续为何如此难以办理时,可以引用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组织运作逻辑的相关理论框架展开分析;而群体性结构压力、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制度的潜功能则可被用于解释恶性群体性事件。通过理论来分析报道中的因果机制可以彰显其专业性,同时也增加了报道的厚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社会学珍珠新闻报道
“小珍珠”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为了喝到珍珠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种”珍珠真神奇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绿珍珠城(上)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