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019-11-17云南民族博物馆郭大伟
文 / 云南民族博物馆 郭大伟
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整体保护、真实传承”“分级保护、抢救濒危”“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几大原则,确立大理白族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加强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机构保障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有专门机构负责,并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机制。省、州(市)、县(市)各级政府需从宏观角度做好机构保障工作,其中包括:建立领导机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意见,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文化遗产局,负责非遗保护的政策咨询、普查、指导、监督和人员培训等;建立高效运作的行政执行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建立基层机构——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协助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落实;同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学术顾问机构——专家委员会,负责非遗项目的评审、认定和监督工作。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管理办法》为依据,制定非遗保护的实施细则、管理条例、项目暂行管理办法、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资助及管理办法、试点保护工作规定、重点项目保护工作规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结合实际,使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有稳固的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强执法管理,使法律条款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传承人以及传习馆、传习所等项目传习基地进行专项补助。对新建各级非遗档案室按照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一次性专项补助。对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以上非遗名录的项目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严格传承基地挂牌考核制度,对挂牌的州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每年给予专项补助并落实监督。要特别重视增加民族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和田野调查的专项经费保障。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拓宽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非遗保护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培养人才
建立非遗保护认证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咨询、参谋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广泛调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宣传力度。鼓励设立相关课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非遗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定期举办非遗保护高端论坛,积极开展非遗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长效性的大理白族文化研究发布与交流平台,整理出版相关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动员社会力量,设立学术研究基金,资助有关大理文化的研究。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通过与国际化接轨和国内领先的专业培训,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精湛,具有奉献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与海内外高等学府和专门性科研机构建立业务往来,研究和挖掘大理文化的深层价值,并为进一步加强对大理文化的后续保护,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支持。
加大生产性保护与保护示范基地建设
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要方式,包括生产资源保护、技艺传承保护、空间场地保护和市场保护。各级部门要继续支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对于现状已经发展很好,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鹤庆银器、剑川木雕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等项目要进一步规范产品市场。大理石制作技艺、剑川木雕制作技艺等石雕木雕制作传统工艺的完整保护,尽可能利用旧场址建设非遗项目成果展示与陈列馆。结合传承人在此进行的传承活动,设立传习所并责成传承人每年按照严格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进行一定的生产,并将手工制作的传统产品精选一部分作为非遗成果,其余作为企业高端特色精品,提升其附加值,进入市场流通,体现政府文化扶持的市场政策和生产性保护基地的示范作用。通过发掘各地老艺人、老匠人、老歌手、老把式,恢复各种著名的老作坊、老商铺等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严格合理利用考核评定标准,为产品增加传统手工制作的认证标记、注册商标,合理保护知识产权。根据年度考核,评定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决定传统老字号商标能否继续使用和国家政策资金投入情况,保障产品质量,维护市场信誉。
重视与非遗项目有关的文创产品开发
文创产品是非遗项目保护和利用的一个有效方式。对于现状发展较好,保护传承尚不存在问题且有市场潜力,可以向产品多样化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白族扎染、刺绣、纸扎等技艺,注重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为主要保护利用方向。鼓励以研究人员、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设计师等组成专业团队来进一步探索非遗项目的文创开发,让非遗项目通过文创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影响大众生活。同时,在指定场所如博物馆商店、酒店、机场等进行非遗文创产品专卖销售活动,也是宣传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