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研究及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哲思收敛初探
2019-11-17孙勇
文/孙勇
在哲思收敛基础上对边疆学如何建构指向
(一)边疆理论研究中哲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哲思对于人的个体而言,是一个人自身对哲学运用的感悟;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是这个群体对哲学运用的领悟。人类上千年的思想史说明了哲思的重要性。没有哲思就没有划时代学术研究的进步,没有理论创新的追求就没有哲思的拓展,没有哲思拓展也就没有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
哲思在社会科学研究上最为直接的体现,是科学哲学给出的方向性知识启发了具象思维。例如,波普尔强调旧理论被“证伪”是学术进步的显现,库恩的高端“范式转换”指出了理论革新(创新)的本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把建构新理论的核心问题揭示出来。学者在科学哲学指引下进行理论范式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足以启发新时代边疆理论研究的学人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边疆理论研究的启迪
自20世纪90年代邢玉林、马大正、方铁、周伟洲等先生倡议“构筑中国边疆学”之后,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但学界的研究仍未达到构建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层次,这很有可能是囿于学人们没作精深的哲思拓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关于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个例到总体等论述,对人们的理论研究启迪很大。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马克思的哲学思维上有着贯通性,并延伸到列宁、列菲伏尔、卢卡奇等人,他们都认为物质具有时空统一性。
人类边疆历史的物质性运动,例如诸多人群必须在一定空间获取和占有资源,必须为获取和占有资源谋划行动划定疆域和据守疆域之边,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来保证续接获取和占有资源的地方等现象,都是边疆时空统一性的体现。
由此以观,正是由于各种不同物质运动的形式,时间和空间才获得了人在本体论上的意义,这对因为人的活动导致的边疆现象与边疆研究来讲也是同理。在近现代,科学家们在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之中,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以“场”形式获得能量,这无疑会对来自于自然界的人类具有天然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边疆是从属于物质运动的人类活动的“场域”(fields复数形式的)。“边疆即场域”(field),具有时空统一的场效应。一般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不独存在于中国的边疆视域,也在世界各国的边疆视域,还在国际共有的边疆视域。把边疆理论的视域拓展到历时性与共时性层面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原理,这是哲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边疆理论创新研究必须要有跨学科的哲思
对边疆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看作是邢玉林、马大正等先生20多年前提出“构筑中国边疆学”任务中的一个创新命题。从正解此题的科学哲学思路上讲,就是旧有的边疆理论产生了科学哲学称之为被“证伪”的情况,亦即有的边疆理论已经不能说明新情况、不能预测新趋向。多个领域的边疆现象需要得到边疆理论的支撑,即使是学术研究也要面对经验事实和实践的发展,进而需要通过理论创新(范式转换)去建构新的边疆理论。
边疆研究哲思所得出的第一个认识是,旧理论被证伪,是因为这些理论面对新的边疆现象不再具有说服力,也不愿意去对新的边疆现象进行研究,而新的边疆理论(猜想或假说)将应时而生。第二个认识是,通过库恩、拉卡托斯“猜想与反驳”后“科学研究”范式的构想,能够将旧有理论提炼升华,营造出对边疆现象具有更多说服力的新理论来。第三个认识,就是要对比边疆新旧理论的层次和内容,找出不同或兼容的地方。新旧两种边疆理论的问题域和靶域的问题在于包容性不同,往往是新的边疆理论可以涵盖包容旧的边疆理论,而旧的边疆理论却难以涵盖与包容新的边疆理论。
哲思后再跨学科看这样的研究,要符合“收敛”的一般高等数学方法——收敛是指函数有极限的或设立一个极限的状态,函数收敛准则为:关于函数f(x)在点x0处的收敛定义。对于任意实数b>0,存在c>0,对任意x1,x2满足0<|x1-x0|<c,0<|x2-x0|<c,有|f(x1)-f(x2)|<b。在此,哲学与数学两者思路与方法是可以相通的,也是可借用于建构一般边疆学研究的。
(四)哲思收敛在边疆理论研究中的内容与意义
在边疆学建构的命题中,所谓哲思收敛的涵义,即哲学思维在收敛的探讨中,将已有的针对建构边疆学目标任务的基础研究以及发散的研究态势,学术收敛到一个平台上作解析。
其内容有三:首先,在过去边疆学研究的基础上,将那些凌乱分散的资料的成果由此及彼地进行哲学思考,从无数个个性问题中找到共性的问题,以便于从哲学、科学哲学的高度作出新的认识;其次,对那些具有基础性理论的发散取向收敛回来,运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等方法,将哲学亲缘性的学科知识由表及里地对应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对那些已经收敛过的研究成果,诸如边疆史地文献的考证和解读,边疆民族、宗教、文化、社会情况的调研,边疆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归纳,边疆性质的各种探讨,边疆现象与问题的追溯,等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讨出一种最佳综合解题的方法,以解决在边疆“跨学科研究”命题提出之后的后续研究即建构边疆学的问题,同时,还要阐释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新的边疆现象。
一般边疆学作为“合乎逻辑的且必然的普通观念体系”,其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古今中外在部落与部落联盟之后的国家边疆现象,并进行归纳和分析。其中,须运用科学哲学的原理,在过去边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各种边疆现象中找出其共性,提出对这些现象规律性的认识。一般边疆学建构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在业内边疆理论创新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概念集的开发对边疆理论始源域进行解析。
边疆研究概念集如何找到,并研究始源域问题
(一)边疆理论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概念集开发
对始源域的问题,要从大量最基本的概念中去挖掘,要有概念集的开发,才有找到始源域的可能,而找到始源域就能进入到目标概念域。
一般来说,在边疆理论的概念集之中,包含了研究对象国边疆安全与发展所涉及到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概念。在这个目标概念域之中,具体到对这些概念,应先进行开发,而后达于集成(集合)研究,最后才有可能形成一般边疆学的研究基础。
这样的认识,源于哲学总体论的系统思想。所谓概念集研究,在于找到一个系统各个因素的关联性,而不是分解那些因素,将它们置于各自孤立的块状形态。从这个角度看,跨学科研究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发现和找出诸多学科内在的关联性,并使关联性搭扣出榫卯结构亦即跨通,实现“整体主义”,由此构建出一个具有自洽性的统一场效应的理论来。
(二)梳理概念集并予以集合分析,进而找到多学科跨通的门径
所谓跨通,即实现多学科自洽,亦即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各部分之间,第一步能够“使关联性搭扣出榫卯结构”,第二步实现该学科内部的“有机的可成长的密切联系”——这是对边疆学多学科“跨通”和“自洽”的一种学理见解。但这个学理见解,必须要经过“统一场论”研究才有可能得以证实。
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知,往往通过单词、词语甚或关键词集群来反映其思维的聚焦区域。各个个体思维表达出的单词、词语,尤其是关键词集群,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都可以进入到边疆研究的目标概念域,都是能够反映出场效应的元素符号。
将边疆研究的最基本关键词扩大到一定的范围,可以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概念集,亦即成为符合集合论的一个命题——体现在“无穷大指向中截取有穷小的范围(亦即无限点下到有限集),就能够解决研究中一般的集合问题。作为人类知识组成部分的集合论,具有将群类对象集中认识的作用。集合作为数学中最原始的概念之一,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
(三)哲学命题下所指的集合论从数理角度的提示
在集合论发展的历史之中,数理哲学有两种无穷方式:一种是无穷过程,称为潜在无穷;一种是无穷整体,称为实在无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要把潜在的无穷和实在的无穷加以区别,其认为只存在潜在的无穷,而实在的无穷不可能体现在任意的时刻上。实在的无穷集合因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存在的,有穷(有限)集合是人们认识特定对象并能够实现集成的一种方法。这是阐释人类在思维中“无穷大指向与有穷小集合”的思想,提供了人们认识事物范围的一种重要方法。
19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路易·柯西也不承认无穷集合的存在。他提出了“无穷多个无穷小之和理念”,认为有穷集合是思维的一个基本认识形式,所谓无穷即“多个小的有限集合之和”。“无穷多个无穷小之和”证明,只要能在逻辑上构成一致的体系,在现代分析学体系下就有“正确的基础”。
在边疆学研究中,组成关键词集群的关键词,大体上有:地理、资源、经济、政治、军事、边疆、边界、边境、战略、疆域、活动、现象、网络、经贸、金融、疆界、边界、边境、边防、边关、边政、主权、行政、法律、法规、治理、管理、军事、区划、安全、战略、外交、空间、时间、现象、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宗教学、发生学、边政学、边疆学、安全学、国防学、海防学、文化学、博弈学、战略学哲学、科学哲学、语义学、本体论、认识论、建构论、实在论、悖论……对这些边疆理论的关键词集群进行梳理后,所体现的是无穷大指向下的有穷小集合(无限点下到有限集),这个“集”的思想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是构成边疆研究关于“场域”分析的基础认识。
若将这些关键词集群,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系统发生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边疆学的问题域和靶域在不同视野之中重合与升华的答案,尤其是对边疆现象朝着“统一场”方向发展的哲学思辨,有助于推进边疆学学术思想迈上新台阶。
建构边疆学哲思的场域理论启示和自洽取向
(一)场域理论可以应用于建构边疆学的哲思体系
场概念和理论,是19世纪中后叶物理学中一大革命性的成果。这里的场,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为,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由物质能量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场论的影响之广泛,在科技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递进似的推进,也引起了高端思想领域、哲学思维等一系列拓展反应。
西方学界以“场”为哲思,推进了场域概念和理论,对西方科技和哲学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场”概念被引入到符号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之中,造就了一个个学派,推进了欧美国家的学术研究。场域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在建构边疆学的哲思体系中,这样有助于产生边疆学的“统一场论”。
(二)前人有关场域认识的拓展对边疆理论研究的提示
19到20世纪科学研究中“场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认识,很快引起了社会科学学界的广泛关注。考夫卡、布迪厄等人将场概念嫁接到社会学之中,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需要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学家眼里的“场域”并不完全是物理环境的,其包括了历史与现实造成的群体行为,以及造成这些行为的诸多因素,才产生了场效应。通过学理建构与再分析,社会学“场域”被定义在一个有时间过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现象,都可以由场域理论来阐释。
社会学场域理论的大师布迪厄自称其理论是“建构者的结构主义”,为社会科学界广泛关注。在布迪厄的社会学中,体现了跨学科的特征和方法,其将哲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艺术、语言学等诸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和基本理论。“场域”在其看来,是有框架的却能够突破边界物领地的概念,其中有内含着很多相互影响的力量以及无形的或潜在的因素。据此,布迪厄的研究涉及众多的场域,包括政治、文化、法律、宗教、文化、教育等场域。日本著名科学哲学家坂本百大,也是符号场论、认识场论的专家,其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认识场的分析将不仅仅是作为物理科学的科学课题,而是将作为为一切科学奠定基础的哲学认识论的行为之一,成为一个巨大的研究课题。只有到了那一天,哲学认识论才能重新回归到统合百学的位置上来。”这就是部分国外学者经过研究与思考在场域理论上对多学科自洽的取向,值得我们边疆学研究者借鉴。
(三)场域角度的边疆理论研究有助于建构一般边疆学
场域原本就是客观世界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被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发现并予以深度研究后,进而以“场域”理论阐释“普遍存在的系统”,这是对科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场域理论本身就体现了多学科的自洽,这个理论集哲学、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为一体,在人们活动的“场”之内,具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服从于该场域的一个规则,也在制造更多的规则,因而有的因素甚至可以突破特定的场域进入到其他的场域之中,但是这种突破却构建出更大的相似性场域,这是由场域运动物质性的本质所决定的。
所有特定的边疆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这些理论本身构成了单科研究背景的微场域,这些个微场域是有其自身“有穷集合规则”的,但这些规则也限制了建构者的思维,其有穷的规则不能被突破,则不能阐释(解决)建构更广场域的问题;而一旦突破单科研究的有穷规则之后,就会有人提出以新的规则来建构新的理论,运作大场域;随之,在衍生与发展(泛化)到更大的有穷集合后,建构出与之前边疆这一客观存在现象具有相似性的更大场域来。
在实践的历程中,人类社会国家的边疆从陆疆到海疆再到空疆,又扩展到外空疆,进而到网络边疆……人们由此提出的有形边疆、无形边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等理念,反映的是硬科技与软实力结合的历史,是人们主客观诸多因素被拓展之后的产物,边疆研究的高端理论要体现的,就是诸多边疆现象的场域学理。由于立志于边疆理论创新的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边疆统一场论猜想(假说)”之端倪,已经浮出水面,成为一般边疆学的哲学基础。